馬 樂
遼寧省葫蘆島市中心醫院骨科,遼寧葫蘆島 125000
骨質疏松屬于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隨著人口老齡化比重的加大,骨質疏松患者的比例逐年增高,進而導致因骨質疏松所致的椎體骨折的患病率不斷增長,其可造成患者出現頑固性腰背疼痛及椎體出現畸形,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且給家庭造成一定的負擔[1]。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該病常用的手段,但傳統手術以螺釘進行固定,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增加術后再骨折發生率,而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經皮椎體球囊擴張成形術(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在 臨 床 上逐漸應用,其主要通過對椎體進行球囊擴張與骨水泥的灌注,促進椎體快速復位,以達到緩解患者疼痛的效果,且該種術式對機體組織造成的創傷小,安全性高,但手術時機的選擇與患者預后效果存在較大的關系,加之患者因各種因素造成其無法及時就醫,進而延誤治療的時機[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患者選擇不同手術時機行PKP 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6 例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時機不同分成兩組,各43 例。A 組中,男16 例,女27 例;年齡53~78 歲,平均(65.12±2.49)歲;骨質疏松分級:1 級13 例,2 級15 例,3 級15 例。B 組中,男18 例,女25 例;年齡52~79 歲,平均(66.84±2.97)歲;骨質疏松分級:1 級11 例,2 級16 例,3 級16 例。A組與B 組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骨質疏松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予以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試行)》[3]中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X 線等檢查確診者;②滿足手術適應證者;③均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不全者;②無法進行正常日常活動者;③凝血功能異常者;④壓縮性骨折較為嚴重者(喪失椎體高度超過80%);⑤全身或手術局部皮膚存在急性感染者。
術前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影像學檢查,告知患者手術需長時間維持仰臥位,提前給予其體位訓練。PKP 具體操作如下:給予患者局部麻醉,以影像學檢查結果選擇穿刺路徑及角度,患者取仰臥位,將其下肢適當墊高,降低傷椎產生的壓力;于C 臂X 線機的定位下進行穿刺點選擇,將穿刺套管在椎弓根外上緣刺入椎弓根內,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穿刺針的方向進行合理調整,維持透視,確保穿刺針未從椎體中線穿出;于針芯取出后,將導針放入,創建工作通道。于皮膚上作1 個切口,沿導針將工作套管置入,在椎體中放入球囊,并注入碘化醇,施加壓力,抬高終板,到達滿意高度后,抽出收縮球囊;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將制備好的骨水泥注入,控制注入的力度及速度,于透視下觀察骨水泥是否發生滲漏,且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于骨水泥凝固之后,以旋轉的方式從工作通道中拔出,實施2 min 的局部壓迫,完成手術。手術結束后予以常規抗生素治療,術后2 d 實施影像學復查。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步驟相同,A 組于骨折后1 周內進行PKP 治療,B 組于骨折后1~2 周內實施PKP 治療。
術前1 d、術后6 個月采用復診、家庭隨訪的方式評估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腰椎功能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①VAS[4]:其分值范圍0~10 分,0 分表示無疼痛癥狀,10 分表示疼痛劇烈,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強;②腰椎功能[5]:采用Oswestry 腰椎功能障礙指數(ODI)評估,其包括站立、性生活、坐立、疼痛強度、提物、生活自理、干擾睡眠、社會生活、步行、旅游10 個方面,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腰椎功能恢復越差;③并發癥:統計骨水泥滲漏、肺栓塞、傷椎再骨折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的VAS、O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的VAS、ODI 評分均低于術前,且A 組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A 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骨質疏松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其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極易導致患者發生骨折,臨床上以椎體壓縮性骨折最為常見[6-7]。手術是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常用的治療方式,但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而言,該種治療方式造成的創傷較大,患者無法承受,且采用螺釘進行椎體固定的效果不理想,可出現內固定松動現象,提高傷椎再骨折的發生風險[8-9]。PKP 是一種新型的微創手術,其主要是通過創建工作通道,采用球囊對骨折椎體形態進行恢復,之后將骨水泥注入,進而起到固定椎體,減少疼痛的效果,現已在臨床上應用,但手術時機的選擇對提高預后效果具有重要意義[10-11]。
表1 兩組VAS、ODI 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VAS、ODI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VAS 評分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ODI 評分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A 組(n=43)B 組(n=43)t 值P 值8.27±1.16 8.35±1.08 0.331 0.742 1.06±0.43 1.57±0.36 5.963 0.000 38.217 39.054 0.000 0.000 31.97±2.84 31.02±2.56 1.629 0.107 10.25±2.17 16.41±1.84 14.198 0.000 39.849 30.389 0.000 0.000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B 組比較,A 組術后的VAS、ODI 評分較低(P<0.05),提示對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患者早期予以PKP 治療,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改善腰椎功能。其原因在于,患者于受傷之初存在較為嚴重的出血及水腫狀況,對感覺神經造成一定的壓迫,故疼痛感較為強烈,但受傷位置的纖維化程度較輕,受傷椎體較為“新鮮”,盡早予以手術治療,可促進傷椎原有形態的恢復,同時降低壓迫程度,當骨水泥注入時,可減弱感覺神經的敏感性,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腰椎功能[12-13]。此外,本研究中,A 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B 組低(P<0.05),其主要原因在于,當骨水泥注入后,纖維化骨水泥無法有效地向四周進行彌散,加之手術時間延長,骨水泥滲漏情況較多,進而造成周圍骨質不可進行有效的粘連,穩定性較差,傷椎再骨折發生率較高,降低預后效果[14-15]。但因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患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需增加樣本量,嚴格篩選入選人群,進一步進行證實。
綜上所述,盡快行PKP 治療,可有效緩解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促進腰椎功能的恢復,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