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官妹 鄧 瑜 林 進 黃 葦 陳麗娟
廣東省肇慶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廣東廣州 526260
血糖高危孕婦會增加其妊娠并發癥發生率,使得圍產兒不良結局更加嚴重。其中妊娠期糖尿病屬于妊娠期較為常見的并發癥,近年來,其在我國的發病率出現上升的趨勢,但關于其發病機制目前還未明確[1]。不斷有研究指出胰島素抵抗是孕婦發病的關鍵環節,在生理狀態下孕婦抗胰島素敏感性會出現下降,胰島β 細胞分泌功能降低,進而產生胰島素抵抗,從而出現血糖下降[2]。妊娠期糖尿病在女性妊娠期間屬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嚴重者會導致早產兒、巨大兒、新生兒出現窒息等不良妊娠結局,在這種臨床趨勢下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方式[3]。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與飲食結構的變化,孕期營養過剩使得血糖高危孕婦人數逐漸攀升,妊娠期間不合理地控制血糖與血壓,會增孕婦妊娠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有研究顯示[4],妊娠期間實施嚴格的營養干預,能夠避免妊娠并發癥的出現,從而改善母嬰健康。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血糖高危孕婦80 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開設營養門診,對孕婦妊娠早期進行醫學營養干預,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率,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血糖高危孕婦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干預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 例。對照組中,年齡21~40 歲,平均(29.65±3.25)歲;孕齡32~42 周,平均(37.85±2.25)周;孕次1~5 次,平均(2.52±0.45)次;孕前體 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7~25 kg/m2,平均(21.35±3.56)kg/m2。研究組中,年齡21~40 歲,平均(29.43±3.12)歲;孕齡32~42周,平均(37.54±2.12)周;孕次1~5 次,平均(2.43±0.43)次;孕前BMI 17~25 kg/m2,平均(21.23±3.51)kg/m2。兩組孕婦的年齡、孕齡、孕次、孕前BMI 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血糖測定與檢查發現血糖較高者; ②臨床初次診斷者;③單胎妊娠者;④對干預方式知曉同意者。排除標準:①妊娠前存在糖尿病史者;②已經接受口服藥物或胰島素注射治療者; ③合并出現其他妊娠并發癥者;④存在先兆流產及高危妊娠疾病者。
對照組孕婦實施常規干預方式,在產檢后由醫生介紹相關治療方案,通過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囑咐孕婦控制飲食,確定總攝入熱量,日常確保低鹽低脂飲食,同時配合一定的運動干預。
研究組孕婦實施妊娠早期醫學營養干預:①根據孕婦的BMI 確定好每日熱量攝入方案,根據指定的營養師對孕婦的個體情況制定飲食計劃。碳水化合物應當占總熱量的50%~60%,蛋白質占15%~20%,脂肪占20%~30%,并確保孕婦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的攝入,適當增加一定的膳食纖維。主食上盡量選擇雜糧飯、蕎麥面、小米、全麥面包、薯類、燕麥等;蛋白質需要選擇肉類、魚類、豆制品、蛋類;增加日常新鮮蔬菜的攝入,每日400~500 g;水果需要選擇糖分較低的水果,例如柚子、鮮桃、蘋果、梨等。②營養師需要及時與孕婦進行溝通,盡量根據孕婦的個人喜好,制定合理的營養食譜,定期將食譜中的食物進行更改。但具體食物的選擇需要根據孕婦的自身情況,少食多餐,在上午與下午各加餐1 次。每天的飲食分5 次攝入,早餐攝入25%,中餐攝入35%,晚餐攝入30%,每兩餐之間攝入5%。③在排除孕婦先兆流產等情況下,囑咐孕婦在進餐后30 min 選擇有氧運動,持續30~40 min,例如戶外散步或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做孕產操;每周至少5 d 要堅持做運動。④實施一定的健康教育,對于治療期間抑郁焦慮的孕婦,及時疏通其負面情緒,避免其對孕婦病情造成影響,對妊娠相關的糖尿病知識進行講解。
比較兩組孕婦干預前后的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 h 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ulcose,2 h PG)[5]水平,以及孕婦妊娠并發癥和新生兒不良結局的發生情況。妊娠并發癥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剖宮產、早產、羊水過多、產后出血、妊娠高血壓。新生兒不良結局包括:巨大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低血糖[6]。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孕婦的HbA1c、FPG、2 h PG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孕婦的HbA1c 水平低于本組干預前,且兩組孕婦的FPG、2 h PG 水平均低于本組干預前,研究組孕婦的HbA1c、FPG、2 h PG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孕婦干預后的HbA1c 水平與本組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HbA1c、FPG、2 h PG 水平的比較(±s)

表1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HbA1c、FPG、2 h PG 水平的比較(±s)
組別 HbAlc(%)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FPG(mmol/L)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2 h PG(mmol/L)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對照組(n=40)研究組(n=40)t 值P 值8.02±0.22 8.01±0.24 0.194 0.846 8.01±0.58 6.55±0.42 12.895 0.000 0.102 19.089 0.919 0.000 7.12±0.89 7.21±0.90 0.450 0.654 5.05±0.79 4.58±0.61 2.978 0.004 11.001 15.299 0.000 0.000 9.33±1.46 9.57±0.34 1.013 0.314 6.68±1.29 6.05±1.52 1.999 0.049 8.603 14.293 0.000 0.000
兩組孕婦羊水過多的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孕婦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率、剖宮產率、早產率、產后出血發生率、妊娠高血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研究組新生兒不良結局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2 兩組孕婦妊娠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表3 兩組新生兒不良結局總發生率的比較(例)
血糖高危孕婦不一定會出現妊娠期糖尿病,但臨床需要對這類孕婦實施高度關注,重視相關診治與管理[7]。隨著孕周的增加,胎兒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逐漸增加,而生產過程較為復雜,臨床需要重視血糖較高的孕婦,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多以及產后糖尿病,對孕婦與胎兒均會造成嚴重影響[8]。妊娠對于機體屬于應激狀態,隨著孕齡的不斷增加,根據胎兒生長發育需求,機體的各個器官與激素均會出現一定的變化,與非孕狀態存在一定差異[9]。在妊娠早期,機體BMI 變化不大,妊娠超過4 個月后,BMI 會逐漸上升,機體所需要的熱量逐漸增加[10]。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孕婦的飲食結構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不合理的飲食計劃會增加血糖高危孕婦的發生率[11]。由于妊娠期糖尿病與孕婦的飲食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關系,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降低糖的攝入,從而降低妊娠并發癥的患病率[12]。本研究通過對孕婦妊娠早期進行醫學營養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孕婦的HbA1c 水平低于本組干預前,且兩組孕婦的FPG、2 h PG 水平均低于本組干預前,研究組孕婦的HbA1c、FPG、2 h PG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孕婦干預后的HbA1c 水平與本組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孕婦羊水過多的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孕婦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率、剖宮產率、早產率、產后出血發生率、妊娠高血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新生兒不良結局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通過對血糖高危孕婦進行醫學營養干預治療,充分對孕婦進行宣教,避免出現因飲食而導致血糖升高的情況,避免高油脂飲食,降低脂肪攝入,增加雜糧的攝入,降低膽固醇攝入,促進胃腸蠕動,從而得到更好的干預效果[13]。妊娠中晚期孕婦出現水腫,需要嚴格控制其鹽的攝入,嚴格控制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酸,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風險[14]。通過實施營養干預,合理監督飲食,將血糖控制在滿意的范圍內,減少血糖對內皮細胞的影響,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15]。而在整個干預期間,對孕婦宣傳基礎知識,使其對自身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其飲食依從性,從而利于其血糖的控制[16]。
綜上所述,在妊娠早期對血糖高危孕婦進行醫學營養干預,能夠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妊娠期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