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雯
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人民醫院婦科,廣東深圳 518103
子宮黏膜下肌瘤屬于常見的婦科病,發病率為23.51%~36.14%[1]。子宮黏膜下肌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因為瘤體表面覆有子宮內膜,所以常見臨床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月經量變多,出現不正常出血等情況。隨著宮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該技術在肌瘤的治療中得到廣泛重視。近年來,宮腔鏡檢查技術越來越成熟,主要優點是創傷較小,可較大程度保留子宮的完整度,已經成為子宮黏膜下肌瘤治療的最佳方法。宮腔鏡刨削系統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操作較為簡單,可以有效降低手術對子宮造成的傷害,目前使用宮腔鏡刨削系統治療該疾病已成為在臨床中越來越受歡迎的治療方法[2]。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80 例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宮腔鏡刨削系統對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 例。對照組中,年齡20~55 歲,平均(38.12±0.15)歲。肌瘤類型:0 型黏膜下肌瘤13 例,Ⅰ型黏膜下肌瘤15 例,Ⅱ型黏膜下肌瘤12 例。研究組中,年齡21~56 歲,平均(38.22±0.19)歲。肌瘤類型:0 型黏膜下肌瘤12 例,Ⅰ型黏膜下肌瘤16 例,Ⅱ型黏膜下肌瘤12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肌瘤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委員會認可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經B 超檢查確診為子宮黏膜下肌瘤,并且肌瘤直徑<5 cm 者;②經過一系列檢查患者復合宮腔鏡治療的適應癥者;③精神正常,能正常進行言語交流者。排除標準:①伴有高血壓、惡性腫瘤、糖尿病者。②有嚴重心、肺疾病和(或)重度貧血者;③由于宮頸瘢痕無法擴張宮頸者;④不能積極配合治療,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患者進行腹腔鏡電切術治療?;颊咝徐o脈麻醉,取仰臥位,在肌壁和肌瘤間注射縮宮素(成都市海通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41217-1)。進行常規穿刺,建立氣腹,壓力控制在12~14 mmHg,并在左、右下腹處穿刺。使用史托斯26002M 單極電凝鉤(深圳石谷棠科技有限公司)切開肌瘤表層,并向外牽引擴張。使用無損傷止血鉗(中元健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格型號:無損傷止血鉗/27CM)將肌瘤提拉、分離,再使用旋切器將其切為條形,取出瘤體[3]。
研究組患者進行宮腔鏡刨削系統治療。患者經腰硬聯合阻滯麻醉后,采取膀胱結石位。連接由德國Karl Storz 公司生產的IBSIntegrated BigattiShaver 宮腔鏡刨削系統,首先旋切刀頭后方負壓吸引管出水口使用紗布包裹,用來收集標本。將宮頸擴張,放入刨削系統操作器件。在宮腔鏡下能夠清晰地查看宮腔形態,可以確定肌瘤大小、部位和類型,靜脈滴注氯化鈉注射液和垂體后葉素[4-5]。0 型黏膜下肌瘤:刨削刀頭從肌瘤表面進行旋切,使肌瘤逐漸變小至完全切除。I型黏膜下肌瘤: 將宮腔內肌瘤按照上述方法刨削完畢后,肌壁間肌瘤在垂體后葉素作用下,原肌瘤的表明張力和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力解除,瘤體向低壓的宮腔內凸出,繼續刨削,直到肌瘤完全清除[6]。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術后1 個月恢復情況。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嘔吐、貧血、腹脹、發熱[7]。術后恢復情況評價標準如下。優:月經正常,且無痛經或痛經癥狀明顯改善,無貧血,無肌瘤殘留或殘留肌瘤明顯縮小。良:月經正常,貧血和痛經癥狀沒有明顯好轉,殘留肌瘤無增大。差:月經無變化,貧血以及痛經癥狀無改善,并且殘留肌瘤增大。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的比較(±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肛門排氣時間(h)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40 40 30.34±5.45 32.73±7.34 0.6231>0.05 58.30±5.15 60.20±6.22 0.5142>0.05 4.29±0.22 7.89±1.49 21.5839<0.05 10.15±1.09 18.98±4.74 22.5620<0.05
研究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兩組患者術后1 個月恢復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1 個月恢復情況的比較[n(%)]
子宮黏膜下肌瘤屬于常見的婦科病,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盆腔實體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并且容易并發感染,和急性子宮內膜炎同時存在。肌瘤不斷入侵宮腔,會引起經量增加、經期延長、陰道不規則出血等現象,嚴重者會造成不孕,對女性患者帶來嚴重危害和心理壓力。子宮黏膜下肌瘤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具有嚴重的影響,可引起不孕不育、習慣性流產等,發現后應及時進行治療[8-9]。子宮黏膜下肌瘤的治療通常分為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傳統的手術治療主要是進行開腹手術,具有出血多、創傷大、并發癥多等缺點[10-12]。隨者宮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該技術在肌瘤的治療中得到廣泛的重視。宮腔鏡手術具有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并且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復[13]。但是宮腔鏡電切術對醫生的操作水平具有較高要求,對操作技術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并且宮腔鏡電切術在術后容易出現子宮穿孔、出血、感染、空氣栓塞、宮腔粘連等癥狀,在進行手術時,手術時間、膨宮介質、組織碎片對手術視野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對宮腔鏡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產生限制[11-12]。因此宮腔鏡電切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難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手術成功率等已經成為目前醫生關注的焦點[14-15]。
宮腔鏡刨削系統適用于宮腔內組織的徹底清除,主要包括子宮內膜息肉和子宮黏膜下肌瘤。經研究表明該方法具有高效、微創、并發癥少等優點,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6]。宮腔鏡刨削系統方法是使用旋切、粉碎,原位抽吸的方法對肌瘤進行清除,操作器械不需要反復出入宮腔,降低宮腔口和宮腔管的挫傷程度,使用傳統電切術進出宮腔需要5~50 次,而刨削系統治療只需要進出1~2 次即可,可以有效降低對患者子宮的傷害[17-18]。
本研究對子宮黏膜下肌瘤應用宮腔鏡刨削系統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結果顯示,研究組的住院時間以及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1 個月恢復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使用宮腔鏡刨削系統對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進行治療,不僅能夠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肛門排氣時間,還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