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廣東省羅定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廣東羅定 527200
異常子宮出血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癥狀與體征,主要是指與正常月經的周期頻率、規律性、經期長度、經期出血量中任何一項不符的、源自子宮腔的異常出血癥狀,將會對嚴重影響患者的機體健康,有效的治療措施是確保健康的關鍵[1]。通過查閱相關的臨床資料可知,該癥狀在臨床中較為常見,臨床中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2],以往由于缺少治療技術,僅能夠采用常規刮宮術進行治療,但經過實踐后可知,常規方式無法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3]。隨著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臨床中多采用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4]。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討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效果,并將其與傳統的刮宮術進行比較,從而為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的效果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97例異常子宮出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就診順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n=45)與試驗組(n=52)。對照組中,年齡25~37 歲,平均(31.1±4.9)歲;異常子宮出血時間11~18 d,平均(14.5±0.1)d;病程1~4年,平均(2.5±0.1)年。試驗組中,年齡26~37 歲,平均(31.5±5.1)歲;異 常 子 宮 出 血 時 間12~18 d,平 均(14.8±0.1)d;病程2~4年,平均(2.9±0.1)年。兩組患者的年齡、異常子宮出血時間、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診斷標準者[5];②符合手術指征者。排除標準:①患有卵巢、子宮占位性病變者;②患有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者。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口服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3551,生產批號:2015-07-16,規格:25 mg),劑量為每日1 次,每次75 mg,連續服用2 d,服藥前后2 h 禁食禁飲。手術當日清晨,患者口服600 μg 的米索前列醇片(華潤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68,生產批號:2015-03-31,規格:0.2 mg)。
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刮宮術治療。患者進行靜脈復合全身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對手術部位進行常規消毒鋪巾,若宮頸口嵌頓相關的組織,則在術前使用鉗夾予以清除; 若宮頸口未擴張至手術需要的角度,則將擴宮棒置于宮頸口內,使宮頸管能順利通過7 號擴宮棒; 之后使用負壓吸引器 (瑞士美德樂Medela,型號:Dominant Flex)對患者的宮腔進行全面吸刮。
試驗組患者予以宮腔鏡(德國史托斯STORZ 12度,型號:6105FA 型)下刮宮術治療。患者進行靜脈復合全身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對手術部位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將擴宮棒置于宮頸口內,使宮頸管能順利通過10 號擴宮棒,使用宮腔鏡對患者的子宮情況進行全面觀察,排除占位性病變后,選用適宜的刮匙對患者進行刮宮治療,刮宮后使用宮腔鏡對患者的子宮內膜情況情況進行觀察。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總住院時間、月經恢復時間、并發癥及復發情況。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評價標準如下。顯效:月經恢復正常,宮頸管、宮腔未出現粘連現象,病灶完全消失,出血現象消失;有效:月經量減少、月經周期縮短,出現輕微的宮頸管、宮腔粘連現象,病灶有所減小,出血現象有所緩解;無效:月經異常,出現嚴重的宮頸管、宮腔粘連現象,病灶未縮小,出血現象未緩解。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并發癥主要包括低鈉血癥、大出血、子宮穿孔等。術后隨訪1 個月,觀察患者的復發情況。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月經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總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總住院時間、月經恢復時間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總住院時間、月經恢復時間的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總住院時間(d)月經恢復時間(d)試驗組(n=52)對照組(n=45)t 值P 值26.21±3.98 19.94±4.26 7.489 0.000 87.68±9.94 86.21±10.01 0.724 0.471 3.85±1.06 3.73±1.08 0.551 0.583 24.53±3.82 32.12±7.96 6.114 0.000
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試驗組患者的復發率為1.92%(1/52),低于對照組的13.33%(6/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91,P=0.030)。
異常子宮出血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癥狀,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顯示[6],該癥狀在育齡婦女中的發生率已超過10%,并且近年來該癥狀的發生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與工作,有效的治療措施是提升健康的關鍵[7]。通過翻閱有關研究資料[8]發現,異常子宮出血具有較為復雜的發病機制,需要對其作出全面的診斷,并予以早期的治療,如此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使患者恢復健康。臨床中,醫生多采用刮宮術對該癥狀進行治療[9-10]。但由于缺少有效的技術手段,以往僅能夠采用傳統刮宮術進行治療[11]。傳統刮宮術主要以盲視刮宮術為主,即依據醫生的主觀經驗對患者進行診治,因而常常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目標[12],甚至還將對患者的子宮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傷[13]。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宮腔鏡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14]。作為一種微創的診斷和治療的技術手段,宮腔鏡在治療異常子宮出血中,能夠輔助臨床醫生對患者的病灶大小、范圍、部位、外觀與子宮內膜形狀等情況進行清晰、詳細的觀察,從而采取適宜的方式進行治療,避免了手術區域的盲目性,對患者的子宮具有較大的保護作用[15-17];同時宮腔鏡刮宮術具有操作簡便,便于實施的優勢,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刮宮術的不足[18]。與傳統的刮宮術相比,宮腔鏡刮宮術具有更加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19]。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月經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及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在于宮腔鏡刮宮術能夠較為徹底地清除病灶,同時在宮腔鏡的輔助下,臨床醫生有著較為清晰的手術視野,降低了對周圍其他組織的損傷程度。除此之外,本研究的手術醫生具有較高的操作技能,從而使患者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復發率。但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如刮匙無法良好地對宮角、宮底等部位病灶進行清除,同時該術式通過機械手段剝離、搔刮病變組織,術后還需要再次使用宮腔鏡觀察病灶的清除情況,因而將會消耗較長的手術時間。
綜上所述,相比于傳統刮宮術,宮腔鏡下刮宮術對于治療異常子宮出血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不僅能夠提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復發率,同時能夠縮短月經恢復時間,值得在臨床中應用推廣。但臨床醫生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并進一步提升治療技巧,以便能夠使患者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更大程度上恢復患者的健康及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