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羅莉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福建福州 350000
經過血液的細菌感染是全身性的感染類疾病主要的感染方式之一,對人類的生命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拯救患者生命最主要手段是通過抗感染治療并且要及時準確地進行[1]。臨床中,患者血液標本出現感染會延長患者的治療時間,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費用,治療效果明顯降低[2],同時患者的生存率和預后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正確的采血方式能夠有效降低血液污染的可能性,提高血液檢測的準確性,從而提高治療效果[3-4],進一步為患者提供幫助。本研究通過分析我院2019年第一季度血培養污染情況,從中發現問題,并向比較突出的臨床科室給予改進意見或者提醒,從而維持實驗室處于較好的質量標準,并為臨床的診斷作出及時有效的判斷,為患者有效的藥物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通過科室杏和實驗室信息系統統計收集2019年~3月的血培養標本共6459 瓶,其中污染瓶數為42 瓶。本次研究中收集數據均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臨床中,操作人員一般先對血培養裝置進行無菌操作,然后將血樣樣本置于培養器具上,將其送至檢驗科進行檢驗。實驗室接受帶有自動培養裝置(BD 或梅里埃)的培養瓶,檢測結果為陰性的樣本會自動培養6 d,若檢測結果為陽性,信息系統自動記錄報陽時間及結果。人工卸載瓶子后信息系統發送與機器上的陰性瓶子一致臨床患者信息,給出6 d 無細菌生長的報告。通過檢測兩個不同培養瓶中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其中不僅發現了痤瘡丙酸桿菌,還有芽孢桿菌、微球菌,以及一些無法鑒定的革蘭陽性桿菌,單瓶陽性或雙瓶陽性(細菌相同)被鑒定為污染細菌。本次研究對血培養的污染率進行計算時,可以根據公式“污染的血培養樣品數/同時血培養樣品總數×100%”[5]來進行計算。
通過實驗室信息系統進行數據收集分析。
本實驗的檢測對象共6459 瓶。3 個月中,1月份的污染率為0.69%,2月份為0.51%,3月份為0.71%,其中1月份送檢的血培養數量最多,每個月的送檢總瓶數和污染瓶數具體統計數據見表1。

表1 2019年每個月的送檢瓶數及污染率
通過上表的統計可知,總污染率為1.91%。調查結果顯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葡萄球球、頭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是主要的污染細菌,該細菌占比最高,約占總數的69.05%(29/42),其他細菌所占的比例較少,具體見表2。

表2 污染菌細菌分布及構成比
3 個月的血培養污染率中,污染率最高的是ICU病區,占42.86%;內、外科總的污染率為42.86%與ICU 的污染率不相上下,具體見表3。

表3 污染瓶部門分布情況
血液培養在臨床實踐中被廣泛使用,并且是診斷血流感染的金標準[6]。血液樣本最終的檢測結果需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采集、培養等環節,樣本易受污染,其中的環節不僅有采血量、套數、時機這些,病程不同階段、采血之前有無用抗菌藥物治療等環節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些環節中受到污染易引起臨床診斷和治療混亂,患者住院時間被延長,醫療費用被動增加,所以分析血培養陽性細菌分布和陽性污染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對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臨床判斷提供實驗依據尤為重要。此外,還需要通過其他的措施進行預防或控制,盡可能的減少對血培養樣本污染,為臨床患者提供第一時間準確無誤的診治[7-8]。臨床護士對標本采集的認識要夠充分,能從采集的各個環節中注意細節,如瓶口的消毒、環境的檢測以及雙側多套標本采集,從而有效地降低污染率,為臨床提供更可靠的報告,提供不可或缺的前提[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院每月的污染率都處于可接受范圍,低于《全國檢驗第四版操作規程》規定血培養污染率<3%; 污染率較高的科室是ICU 病區。分析ICU 病區發生高污染的原因可能因病區的患者都是極其危重的患者,在血液抽取或檢測的過程中對樣本的關注度較低,造成了大量的血液污染。出現污染率較高的情況原因很多,如消毒不徹底、不正規操作、操作環節繁瑣等原因,對此可以采取相應措施,通知該科室注意采集事項并加強定期培訓的手段來降低血培養污染率。污染率的定期統計是監測血培養合格率的有效手段,通過該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臨床護士的采血消毒各方面的問題,從而提高臨床患者真陽性率。王海燕等[11]通過實驗分析得出,有效的規范化采血能顯著降低血培養污染率,能降至0.5%以下。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3 個月中污染總數為42 瓶,其中有29 瓶中有葡萄球菌(特指凝固酶陰性),占總污染的69.05%。其他細菌的菌株數較少,這一檢測結果和相關文獻報道的記載情況基本相同[12]。從細菌的種類上分析,這可能是由消毒不徹底或者手衛生不過關導致的污染,這更提醒了臨床護士要注意手衛生的消毒,從而使污染率下降或者消失,也會降低患者重復抽血造成的不必要的開銷和減少醫源性貧血的發生。進一步提示定期給全院護士做標本采集培訓的重要性,這也提示我院每年安排專門人員向臨床提供采集注意事項教學的必要性,以提高臨床對標本的認識,并改進臨床護士出現的不足之處。
本研究結果顯示,2月份污染率與1月份相比有所減低,在1~3月這段時間,所有科室中,ICU 污染瓶數最高。2月份血培養污染率相較1月份穩中有降,故本實驗室2月份并未增加其他的糾正措施。觀察整個實驗的數據分布情況,本實驗室3月份的污染數多于2月份,且污染細菌比重最大的是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考慮原因可能為抽血穿刺時消毒不徹底所致,應加強護士溝通與培訓并及時向高發生污染的科室給出警示。對于重癥患者本身就有較嚴重的基本病,并且長期臥床或者插管,在治療過程中又長期使用抗生素,其皮膚正常菌群的抵抗力減弱,易發生感染[13]。如果采集過程中消毒不完全則會耽誤病情并且導致抗生素的濫用,因此加強培訓監督護士的規范化操作非常有必要。
在血培養操作的任何階段均可能發生血培養污染,標準的手衛生和無菌操作對減少血培養污染相當重要[14]。同時對于如何降低污染率并且能有效提高準確性,可以通過多套雙側血培養瓶的送檢來解決[15]。在與相關科室以及相關部門進行溝通之后,確定需繼續深入開展血培養檢測因素的臨床培訓和學習,加強護士血液采集和消毒意識的教育,從而有效快速地降低血培養的污染率。在對操作流程進行改進和培訓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強臨床醫師和護士對血培養污染率的認識,全面分析污染率的實際符合性,有效降低血培養污染率。對涉及到的相關科室要尤其注意培訓效果,使實驗室能達到更好的質量標準,從而為臨床做出準確快速的報告提供有利的前提。對于微生物標本,血液進行培養的標本量十分巨大,僅次于痰液標本,而且通過血液培養出細菌或者真菌正是微生物的本職重要工作,定期定時對血培養污染率的統計能更及時更有效地反映當時當下各臨床科室的采血標準情況,血液培養在臨床中至關重要,減低污染率對于臨床診斷及治療能提供更準確有效的依據。
綜上所述,污染情況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種,而血培養污染的情況不能被忽視,有效預防并減少污染的情況,對臨床血液感染的診療以及藥物的應用非常有益。定期統計醫院各科室送檢標本污染率,有助于指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