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英 鐘艷萍 盧婉梅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耳鼻喉科,廣東佛山 528000
嗓音疾病是指由于患者發聲習慣不良、發聲不當或者內分泌疾病等引起的一種疾病,臨床表現為音調、音色、音量和聲音持續時間異常。何引等[1]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常因此出現負面情緒,甚至焦慮及抑郁癥。臨床上以專科保守治療為主,如藥物治療等,但其療效不佳,且對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無明顯療效[2]。為進一步改善患者病情,本研究采用嗓音訓練結合心理干預治療嗓音疾病患者焦慮、抑郁癥狀,選取我院收治的100 例嗓音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2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嗓音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 例。對照組患者,男24 例,女26 例;年齡19~60 歲,平均(32.50±10.21)歲;患病時間1~3年,平均(2.05±0.65)年;患病類型:聲帶息肉12 例,聲門閉合不良10 例,聲帶水腫24 例,喉炎4 例。觀察組患者,男25 例,女25 例;年齡20~59歲,平均(31.98±10.18)歲;患病時間2~3年,平均(2.56±0.72)年;患病類型:聲帶息肉10 例,聲門閉合不良11例,聲帶水腫23 例,喉炎6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患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嗓音異常癥狀持續時間不少于3個月;②患者應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③患者喉鏡檢查可見聲帶水腫、聲帶小結[3];④患者無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者;⑤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聲帶白斑、喉癌等聲帶疾病者;②聽力障礙者;③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受損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對癥護理,包括短期禁聲休息,進食流食,抗生素治療及霧化吸入治療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嗓音訓練結合心理干預。兩組護理周期均為8 周。具體訓練方法為:①首先向患者介紹人體發聲部位的解剖結構,使患者了解發聲的原理及嗓音疾病的發生原因,普及健康知識,包括戒煙、少酒、戒辛辣食物等,鼓勵患者多做有氧運動[4]。②呼吸訓練。包括呼吸節奏訓練、大開口音訓練、胸腹聯合呼吸訓練等。呼吸節奏訓練是指,患者遵循一定的節奏發聲、呼吸,可根據拍手節奏、音樂節奏、器樂節奏等進行練習。大開口音訓練是指,患者嘴巴張大,伸出舌頭放松,在舒適的音區內輕松的發出延長音,訓練過程中患者需將注意力放在發聲音色上,用正確的發聲方式保證其嗓音通透。胸腹聯合呼吸訓練是指,患者深吸氣時保持胸廓及腹部外展,呼氣時胸廓及腹部內收,反復多次練習[5]。③按摩練習。按照由上向下的方向進行按摩,主要包括下頜按摩、環喉部按摩及氣管按摩。下頜按摩是指,醫師拇指按住患者下頜,同時按摩下頜,促進唾液分泌以改善患者嗓音干澀的癥狀。環喉部按摩是指,醫師拇指與食指呈環狀放于甲狀軟骨間隙并按摩,以降低喉部肌肉張力。氣管按摩是指,指尖呈排狀貼緊頸部由上至下按摩,目的是放松患者頸部肌肉,利于患者更好發聲。④自主訓練。包括打哈欠訓練、氣泡音練習、共鳴練習等。
囑患者加強體育鍛煉,將嗓音鍛煉應用于日常生活,從而改正錯誤的發音方式。在訓練過程中,針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進行心理干預。仔細觀察每位患者的心理狀態,引導其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問題,換個角度思考,認真傾聽其訴說并給予鼓勵,運用肢體語言使患者放下戒備,囑患者家屬常與患者溝通交流,使其保持愉快心情,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6]。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①護理效果包括顯效、有效、無效。若患者焦慮、抑郁癥狀顯著緩解,恢復正常人際交往與工作生活為顯效;若患者仍存在負面情緒,可逐漸與人交往為有效;若患者仍持續存在焦慮、抑郁情緒,并拒絕與人交流,無法正常工作生活為無效。護理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SAS 評分包括20 個項目,總得分乘以1.25 即為最后得分,分數>50 分為焦慮,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情況越嚴重[7]。SDS 評分包括20 個項目,每個項目得分相加乘以1.25 為最后得分,分數>53 分為抑郁,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情況越嚴重[8]。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指喉部反射區咳嗽。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比較[n(%)]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 和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4 周后,兩組患者的SAS和SD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SAS 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8 周后,兩組患者的SAS 和SD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SAS 和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2/50),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10/50)。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40,P=0.031)。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 和SD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 和SDS 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SAS 評分 SDS 評分觀察組(n=50)護理前護理4 周后護理8 周后對照組(n=50)護理前護理4 周后護理8 周后50.32±5.56 45.81±3.12*#36.18±2.62*#54.18±7.16 49.81±5.08*#41.53±3.03*#50.46±5.45 49.06±5.16*46.10±4.32*54.24±7.12 52.36±6.87*50.28±6.27*
嗓音疾病是由于患者用聲過度或發聲方式不當,導致聲帶長期承受超負荷壓力而引起的聲嘶等異常癥狀,患者常因此產生負面情緒,甚至產生焦慮、抑郁癥狀,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巨大影響[9]。臨床常采用常規保守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的嗓音疾病療效不佳,且對于改善其焦慮、抑郁癥狀無明顯作用[10]。本研究觀察組患者采用嗓音訓練結合心理干預的方式治療嗓音疾病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SAS、SDS 評分來評價聯合護理的效果[11]。
聯合護理前后的SAS 評分變化可反應嗓音訓練結合心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焦慮癥狀的療效及患者主觀感受的變化,SDS 評分變化可反應嗓音訓練結合心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抑郁情緒的作用[12]。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均高于相對應的評分標準,說明兩組患者均已出現焦慮、抑郁癥狀。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嗓音訓練結合心理干預對于改善嗓音疾病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效果顯著,可增強患者機體的靈敏度和共鳴系統,解除患者的負面情緒[13]。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常規禁聲休息及抗生素治療,嗓音疾病起效周期長,對于患者聲嘶及喉痛等癥狀的作用較弱,患者負面情緒改善不佳[14]。本研究提示,嗓音訓練能夠改善患者的嗓音功能和發聲狀況,同時結合心理干預可以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引導其積極面對生活,提高其社交能力,使其更加主動配合治療[15]。
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嗓音訓練結合心理干預能夠改善嗓音疾病患者的負面情緒。觀察組患者護理后4、8 周的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嗓音訓練結合心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主觀感受,緩解其焦慮情緒。觀察組患者護理后4、8 周的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嗓音訓練結合心理干預對患者的心理疏導作用效果顯著,能明顯改善其抑郁癥狀。
綜上所述,嗓音訓練結合心理干預能顯著改善嗓音疾病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使其樹立恢復健康的信心,值得在嗓音疾病患者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