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鉞
江西省興國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西興國 342400
下肢功能障礙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一般發生在長期臥床患者中,主要是各種疾病造成患者下肢肌肉痙攣及身體控制功能障礙導致,近年來發生率呈現升高趨勢,患者肌肉張力增加、腱反射亢進,還可能出現下肢無力等非神經系統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1]。長期臥床會造成患者出現嚴重的并發癥,下肢出現腫脹、疼痛等,隨著時間的延長會導致血栓形成,一旦血栓脫落會增加患者病死率,有報道指出長期臥床患者下肢血流速度會逐漸減慢,而傳統的方法通過康復訓練、人工活動患者肢體等方法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且效果并不顯著[2-3]。本研究探討自制足部小腿固定架用在下肢功能障礙和長期臥床患者中的效果,以期為臨床提供指導和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下肢功能障礙和長期臥床患者6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和B 組,每組各30 例。A 組中,男19例,女11 例;年齡32~75 歲,平均(58.43±4.61)歲。B 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8~76 歲,平均(59.08±4.72)歲。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長期臥床診斷;②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臟器功能異常患者;②孕產期和哺乳期女性;③精神疾病意識障礙患者;④中途退出治療、死亡、轉院、更改治療方案或隨訪期失聯者。兩組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后實施。
A 組采取傳統的釘子鞋配合夾板固定方式進行足部固定(圖1)。

圖1 釘子鞋配合夾板固定足部正面
B 組采用自制足部小腿固定架,自制足部小腿固定架用直徑2 mm 的硬鐵絲制成:長40 cm 的半圓形,之間每隔8 cm 用硬鐵絲再次固定,半圓形最寬直徑腘窩處18.5 cm,最小直徑足跟處12 cm,半圓形最高腘窩處19 cm,最低足跟處11 cm,底座與半圓形的最高度腘窩處為6.5 cm,最低度足跟處為4 cm,足部用一高27 cm、寬9 cm 的木板與小腿支架呈直角,用硬鐵絲固定,小腿及足部用PP 棉制作襯墊,小腿襯墊高10 cm,足部襯墊高1 cm,小腿及足部放于襯墊內,小腿受壓后約5 cm,足部受壓后約0.7 cm,用繃帶在支架上部S型固定。襯墊外用棉布制作,足部小腿固定架內放襯墊后,用純棉布套包裹后置于腘窩至足跟處,足跟放于襯墊一端,使足跟懸空,定期更換純棉布套(圖2~3)。

圖2 自制足部小腿固定架正面

圖3 自制足部小腿固定架側面
采用自行擬定足部舒適程度評價表對患者足部舒適性開展評定,滿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舒適程度越高。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評分對患者焦慮和抑郁負面情緒變化進行分析。SAS 采用4 級評分,主要評定項目所定義的癥狀出現的頻度,總分<50 分為正常;50~60 分為輕度焦慮,61~70分為中度焦慮,>70 分為重度焦慮。SDS 含有20 個反映抑郁主觀感受的項目,53~62 分為輕度抑郁,63~72 分為中度抑郁,>73 分為重度抑郁。
采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足部舒適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足部舒適性評分高于本組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干預后足部舒適性評分高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足部舒適性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足部舒適性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A 組B 組30 30 14.2993 17.2891 0.0000 0.0000 t 值P 值62.35±2.56 62.37±2.58 0.7719 0.3271 81.13±3.25 92.54±5.16 6.1187 0.0000
兩組干預前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SAS、SDS 評分低于本組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干預后SAS、SDS 評分均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干預SAS、SD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SAS、SDS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SA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SD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A 組B 組30 30 5.2898 8.3681 0.0000 0.0000 7.2789 4.0278 0.0000 0.0000 t 值P 值52.13±4.45 52.44±4.47 0.6198 0.3862 48.15±3.36 42.89±2.11 6.2811 0.0000 59.47±5.78 59.81±5.82 0.7819 0.5681 50.54±4.41 44.37±3.04 6.2891 0.0000
下肢功能障礙及長期臥床患者是臨床常見的病理狀態,多數患者由于神經系統疾病或手術等因素需要長期臥床,肌肉出現痙攣導致下肢僵硬及肌腱萎縮等,近年來發病率呈現升高趨勢[4]。由于長期制動會導致患者血液出現不正常凝結,一旦栓子脫落會導致血栓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研究發現下肢功能障礙及長期臥床會引發患者以下機體變化:①由于下肢靜脈血液朝向心臟回流,需要肌肉收縮、靜脈瓣正常功能等協調配合,長期的制動會導致下肢的血流緩慢,有學者報道3/4 內科長期臥床患者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在25%左右,因此長期保持下肢不同的體位容易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5];②長期制動會導致人體出現高凝血狀態,各種應激反應會導致人體血小板凝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的活性下降,因此血液黏度升高[6];③由于各種原發疾病或手術等因素導致人體血管內皮發生損傷,人體完整血管內膜屬于血小板凝集的生理屏障,當血管內膜受損傷后基底膜與結締組織膠原纖維顯露,促進了大量的促凝因子釋放,血小板凝集作用增強,而會導致外源性凝血系統啟動,均不利于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復和改善預后[7-8]。
目前臨床對下肢功能障礙和臥床患者的治療目的是促進靜脈血回流并改善患者靜脈功能,傳統的方法采取按摩、下肢運動等方式雖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血液回流,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無法確保患者在一定時間保持良好的制動狀態,受到患者主觀配合以及外界因素等多重影響[9-10]。現代醫學證實人體下肢抬高30°會促進靜脈血液回流,股靜脈的血流峰速和血流平均速度等均顯著降低,考慮當人體下肢抬高后足部處于高位,臀部處于最低位置,基本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線,每個部位承受重力不相同,因此在夏至靜脈血流回流過程中會轉變為動能加速了血液回流[11-12]。本研究利用了自制足部小腿固定架用在下肢功能障礙和臥床患者中,該方法根據長期臨床實踐經驗制作,一方面固定架可在足部和小腿位置有效固定,防止了足部及小腿骨折患者二次傷害,減少了由于傳統治療方法中要反復對患者翻身導致患者出現不適感及疼痛感,患者的舒適程度更高[13];另一方面自制足部小腿固定架利用硬質鋼絲制作稱直角半圓形的支架,使用PP 棉制作為襯墊在小腿部位有助于將足部和皮膚懸空,避免了小腿部位的皮膚受到壓迫和足下垂的發生[14];此外自制足部小腿固定架取材方便,而且制作過程簡單,同時可進行拆洗、消毒,能重復使用,減少了患者的經濟壓力[15]。
綜上所述,采用自制足部小腿固定架用在下肢功能障礙和長期臥床患者中能提升患者舒適程度,減輕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