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智增 李鑫團
(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新聞必須遵循真實性、及時性、社會性的新聞規律。在新媒體語境下,海量的新聞通過互聯網平臺生成和傳播,有的利用網絡平臺,“關起門”寫稿子,生產了許多臆想式新聞;有的為滿足受眾的好奇,獲取網絡流量和點擊率,通過“標題”博人眼球,大量獵奇式的新聞充斥著網絡;有的為達到某種目的,對新聞進行取舍剪輯、過分解讀,等等。這些負面信息通過網絡平臺傳播得更快速、更廣泛,產生了“新聞污染”。具體而言,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污染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泛娛樂化”的核心是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將淺薄空洞的信息進行戲劇化表演,甚至以粗鄙搞怪和戲謔的方式娛樂大眾,以此獲得關注。新聞生產的平臺追求最大限度地占有受眾,追求點擊率和流量,以娛樂大眾的方式過度迎合受眾,娛樂新聞占據大部分網絡新聞版面,并長期占據熱搜排行前幾,如2018年新浪熱搜大事件“延禧攻略”、“創造101”、“斯坦李去世”、“英雄聯盟S8”、“趙麗穎馮紹峰結婚”等。有的則對新聞進行戲謔、戲劇化報道,如2019年西安奔馳維權事件中,用“你講道理的樣子,好像一條狗”等語句對新聞事件進行戲謔性報道,后續新聞的開放平臺評論中也出現眾多調侃。有的則熱衷于事件“反轉”,如2018年昆山“龍哥反殺”事件。
新聞是對最近發生事件的事實報道,客觀性原則長期以來都是新聞學的重要命題和新聞媒體從業者的職業操守,但純粹的客觀不可企及,不帶任何感情的新聞報道往往無法引起受眾的興趣,導致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在相對開放的網絡新聞市場,媒體行業同樣存在激烈的競爭,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新聞傳播范圍,實現新聞流量變現和擴大新聞影響力,新聞記者往往會對新聞進行有利于傳播的主觀描述和加工。在網絡新聞市場中,由于新聞生產和傳播成本較低、新聞潛在影響難以評估、難以進行責任追究等,網絡新聞的客觀性被一定程度忽視,而主觀性程度加深。
無論是將新聞事件進行圖文轉化或是全媒體式的轉化,都無法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息處理。網絡進入“微”時代后,新聞碎片化傳播的趨勢更加明顯。比如,2018年“重慶萬州司機逆行致大巴墜江”事件中,對該事件的報道有:南都記者“重慶萬州墜江公交確認沉入江底,轎車女司機被控制!”、“重慶萬州事件女司機高跟鞋”等,媒體在未明真相的情況下先入為主的進行定性報道;在事件真相公布后,騰訊新聞“國人震驚!涉事乘客、司機或被追究民事責任”、“網友排隊向女司機道歉”等,通過標題將該事件內容進行肢解,將事件中能滿足人們獵奇心理的關注點進行碎片傳播。
新聞有引導輿論、文化教育的功能,新聞功能的發揮,是與新聞傳播監測環境、守望社會基本責任追究分不開的。如果過分強調新聞的娛樂功能,使新聞過度“泛娛樂化”,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將影響社會風氣,同時弱化了新聞的本體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而且娛樂新聞充斥整個新聞空間,明星影響力過大,造成新聞內容淺薄空洞,使新聞受眾對新聞的關注點發生偏差,政府權威和精英階層影響力被逐漸弱化,新聞的輿論引導、政治功能也隨之弱化,新聞報道將走入“娛樂”歧途。
一些新聞工作者“受眾觀”錯位,迎合少數人的低級趣味和庸俗需求,片面追求商業利益,片面追求“點擊率”、“收視率”、“眼球新聞”,搶占新聞受眾,將新聞策劃引入“誤區”,產生了許多假新聞,有的是毫無事實依據,本體信息的虛構,為達到某種目的憑空杜撰的新聞;有的是帶有極強的主觀性和目的性,為迎合當前社會矛盾和情緒,引爆輿論而獲得關注,對新聞事件進行片面或過度解讀的報道;有的是對新聞事件進行反面報道。虛假新聞意味著虛假信息,虛構新聞事件的關注度,炒作新聞事件的熱度,不僅無法真實反映社會現實,而且影響正常社會秩序。
網絡新聞污染的影響較之傳統紙媒更為廣泛,在“人人發聲”的網絡平臺上,由于新聞受眾文化水平差異和不同價值觀對新聞信息產生不同的反應,催生了新的網絡輿論爭議。在戲謔性、“標題效應”等新聞中,官方話語場逐漸被解構,機構媒體影響力、網絡輿論引導力、控制力以及發生社會效力的程度和范圍減小。在網絡語境中,公眾雖參與話題,表達意見,但實際上話語權并非由公眾持有,而是網絡大V、營銷號等持有,他們出于自身立場和利益,對新聞事件隨意發表評論,極易誘導網絡大眾形成不同的輿論陣營,誘發新的輿論事件。
多中心協同治理,是指針對一定社會領域的公共問題或公共事務,國家、市場、社會和公民等多元治理主體參與到治理過程中,并注重發揮相互之間的協同作用,從而形成治理的協同效應,進而實現治理目標的過程[1]。黨的十九大指出,社會治理創新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求“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網絡新聞污染的多中心協同治理,就是要契合其產生和傳播的特征,在政府職能部門統籌的前提下,平衡網絡新聞傳播鏈條中各主體的權力,打造純凈的網絡新聞空間。
公共權力通過行政手段,對網絡新聞污染進行行政治理,一是要加強網絡新聞媒體建設,推進新聞媒體改革。近年來,為了應對新的媒體發展環境和挑戰,強化媒體功能,我國推行媒體融合改革,從媒體“中央空調”到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立,利用行政手段推行媒體改革,引導媒體行業的健康發展。二是要加強網絡治理體系建設,建立網絡新聞監管體系,有效發揮網絡新聞治理職能。三是要通過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新聞內容監管過濾體系,凈化網絡新聞內容,實現新聞“守望社會”的功能,防止新聞污染對正常社會秩序和情緒的影響。
一是每個網絡平臺和媒介要增強責任意識、監管意識,可以通過審核等方式控制虛假的、帶有反動情緒的新聞內容。二是加強網絡新聞工作者的自律意識。網絡新聞污染的產生,究其原因在新聞作者“受眾觀”的錯位和網民的娛樂及獵奇等心理,其治理根本在于新聞媒體作者職業道德建設、自媒體約束和網絡新聞受眾的客觀理性思維。而網絡新聞的作者大部分是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新聞觀和價值觀,這是網絡新聞自治的有利條件。網絡新聞媒體平臺與新聞作者之間、新聞作者與新聞受眾之間對網絡新聞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有良好的規范,才能不斷保持網絡新聞市場和秩序的良性互動和平衡,減少公共權力治理網絡新聞污染的成本。三是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法治治理。不可否認,由于對新聞污染的網絡監管效率低和網絡新聞市場的競爭性,新聞污染的自治存在難度,因此,治理新聞污染必須與政府的引導和法治相結合。
通過與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媒體平臺的協同,可以有效發揮技術治理的優勢,提升網絡新聞污染治理的效果。網絡新聞具有即時性、海量性、互動性、新媒體性等特性,新聞污染也具有相應的特性,因此,在網絡新聞傳播中將新聞污染進行剝離,是技術治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網絡公司、機構媒體和自媒體平臺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網絡新聞數據采集和數據分析,對新聞污染數據進行清洗。采取大數據方法能夠提供更全面、客觀真實的“全量數據”的大樣本數據,進行規范化、系統化分析以及對分析結果解讀或詮釋。利用人工智能對網絡新聞進行分析,能夠大大節省高額成本。另一方面,調動網絡信息參與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網絡信息參與成員分布廣泛,能夠快速反映新聞信息的真實情況,針對網絡新聞內容快速審查和限制,還原事實真相。
治理是有效政府管理的基礎,是有效管理的補充[2](P5)。相對于單一的政府網絡新聞監管,網絡社團組織更快捷、更科學、更專業,治理領域更全面、更持久有效。由于新聞輿論引導必須發揮政治功能,保持政府的權威性,網絡社團與政府的協同治理,我們可以在政府的統籌安排下,將網絡新聞治理的部分功能分離出來賦予網絡社團,發揮網絡社團的優勢,對網絡新聞進行監督管理。網絡社團可以是專業領域人員與社會資源的集合,也可以是綜合體。網絡社團在長期的社交互動中,一是能夠使新聞工作者之間形成相互監督,二是大力宣揚倡導積極的新聞觀,從網絡新聞產生的根源消除新聞污染,從而發揮網絡社團“促進政社和諧共治、塑造現代理性公民、構建包容輿論場域及積累社會資本”的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3]。
總之,網絡新聞污染的治理貫穿于整個新聞過程。我們要擴大公共權力對網絡新聞的監管,加強網絡新聞污染的多中心協同治理,防止新聞自由權力的泛濫,更好發揮網絡新聞的信息功能、輿論引導功能、適度娛樂功能、文化普及功能等,同時更好地平衡新聞監管與新聞自由,保持新聞活力,保證網絡新聞正確的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