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養卉
(甘肅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1]。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培養高度文化自信”,十九大報告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是激勵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內核,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動力源泉[1]。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程度愈發激烈的今天,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主渠道作用。
為準確掌握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調查問卷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的個人及家庭信息,包括大學生的民族、性別、年齡、年級、專業、政治面貌、家庭背景、家庭經濟狀況等方面[2]。第二部分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狀況,主要從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外來文化的態度四個方面[3],調查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整體狀況。第三部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對策調查。調查采取隨機發放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向大一、大二和大三學生共發放問卷420份,實際回收問卷400份,回收率93.57%,有效問卷393份,有效問卷率98.25%[2]。
從問卷來看,男性占35.37%;女性占64.63%;學生干部占33.08%,非學生干部占66.92%[2];從年級分布來看,大一、大二、大三分別占調查總數的33.33%、34.61%、32.06%,分布較為均衡;從專業上來看,共涉及3個大類,人文社科類、理工科類、農醫類,其中人文社科類占調查人數的21.37%,理工類占57.51%,農科類占21.12%。樣本整體分布較為科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大學生“文化自信”度很高,但對其深刻內涵認知不夠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有明確的認識。81.64%的學生認為“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54.2%的學生認為有利于正確把握文化發展規律;83.46%的學生認為有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51.15%的學生認為有利于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大學生對什么是文化自信的表現,認識也非常明確。在調查“你認為什么可以表現為文化自信”時,67.43%的學生認為“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83.46%的學生認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59.54%的學生認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刻把握”;52.42%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發展前途的自信”。只有36.9%的學生“知道”“文化自信”;33.84%的學生只“理解字面意思,深層的含義不了解”;8.4%的學生表示不知道。只有41.22%的學生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重要,說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是不夠的。
2.對中華傳統文化認知度高,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
調查“您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嗎?”這一問題時,80.41%的大學生表示高度認同中華傳統文化,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一是不怎么關注中華傳統文化。調查“您對中國四大名著的閱讀情況如何?”時,只有17.81%的學生認為“都看過并多次讀過”;50.38%的學生是“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地描述”;27.74%的學生是“沒看過書籍但看過影視作品”;還有4.07%的學生是“基本沒看過”。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認識不足。調查“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的三大思想精神您了解嗎?”這一問題時,6.36%的大學生“知道并能夠區分三者的觀點”;57.76%的大學生“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地描述”;21.37%的大學生“有其中一、兩部不太清楚”;有14.5%的大學生“基本不知道”。
3.對革命文化的認知度較高,但對革命文化的當代價值缺乏清醒的認識
調查“您對革命文化的認識”這一問題時,選擇“取得勝利的精神力量”、“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革命精神”三個正向評價革命文化選項的學生依次占調查總人數依次是72.77%、81.93%、63.87%,說明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正確率都較高,而選擇“不清楚,不關注”的學生僅占調查人數的2.8%,但對革命文化的當代價值缺乏清醒的認識。一是對革命文化的當代價值缺乏認識。對“您認為在現今社會還有沒有必要強調革命文化的宣傳?”這一問題調查時,仍有5.09%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和“無所謂”。二是部分學生缺乏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正確認識。調查顯示,盡管絕大多數大學生是堅信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但仍有8.65%的大學生不認同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國實踐的科學理論,5.85%的大學生選擇“不清楚”。有12.98%的學生“不相信”共產主義會實現;有15.01%的學生表示“說不清”。
4.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度高,但對其深刻內涵認知不夠
對“您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這一問題進行調查時,72.77%的學生選擇“其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81.93%的學生選擇“是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基礎上的創新”;63.87%的學生“是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成果”。對“您認為最能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髓的是?”這一問題進行調查時,39.69%的學生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3.84%的學生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可見,只有33.84%的人認為最能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髓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您認為下列哪種說法最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問題進行調查時,58.52%的學生選擇“自由、民主、和諧、文明、富強”,說明有一半多的大學生認識較為清楚。
5.對西方文化的認識較為客觀,但對外來文化認同趨勢明顯
調查顯示,78.37%的學生認為“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各自的優勢”;11.45%的學生認為“中華文化十分優秀,別的文化無法比擬”;2.54%的學生認為“外國文化更加優秀”,說明大學生對中西文化的認識更加客觀,但對外來文化認同趨勢明顯。一是西方思想對大學生的影響程度高。您對“西方思想對您產生了何種程度的影響”這一問題如何看?50.13%的學生認為西方思想對“自己有影響”、“影響很大”;35.75%的學生認為“不知道有沒有影響,沒注意過這個問題”。二是大學生崇尚西方節日。9.41%的學生認為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很有意思,每年都會過”;73.28%的學生認為“看情況過,可過可不過”;17.3%的學生認為“不是我們的節日,與我沒關系”。可見,大學生越來越崇尚西方的節日文化。
1.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缺乏積極性
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當調查“在文化自信方面,您認為大學生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時,有48.09%大學生選擇“具備文化素養,不主動、被迫付諸行動”;24.94%的大學生選擇“具備文化素養,但不付諸行動”;26.21%的大學生選擇“不僅文化素養不足,而且不付諸行動”。為什么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不感興趣呢?一是受歷史傳統的影響。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傳承,對我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在中國歷史發展的某些特定時期,人們對“孔孟之道”的評價較為片面,影響了新時代大學生對“孔孟之道”的正確認識。二是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欠缺,因此大學生對“孔孟之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這一問題的認同度不高也在情理之中,加之部分大學生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辨別力,有些大學生不能正確地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因此在現實中無法取舍,也影響了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2.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方面實效性不強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培育內容枯燥,脫離實際。當調查“您認為高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宣傳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中存在哪些不足?”時,72.77%的學生選擇“內容枯燥,過于形式化”;22.39%的學生選擇“缺乏時代性,不能滿足學生需要”。當調查“您了解哪些中華傳統文化”時,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很高,但占比最高的并不是文化精神,而是集中在“傳統節日”(97.2%)、“民風民俗”(71.25%)、“神話傳說”(82.69%)。而選擇“宗教哲學”(29.52%)、“琴棋書畫”(26.46%)、“工藝服飾”(20.87%)、“中醫農技”(15.01%)、“戲曲武術”(24.94%)的學生相對較少。可見,大學生對這類文化的關注相對較為片面,應加強文化自信的培育。二是培育的形式單一,手段滯后。當調查“您認為高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宣傳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中存在哪些不足?”時,選擇“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化”(79.13%)的最多;“您更傾向于何種文化自信培育方法”,學生最能接受的是“啟發式教育法”(53.43%),其次是“灌輸與啟發相結合”(41.73%)、“灌輸式教育法”(29.52%)。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灌輸是必要的,但一味地灌輸,很可能適得其反。三是缺乏對優秀文化的校園宣傳。盡管學校設立了大學生文化活動中心,也舉辦過以誦讀經典等活動為主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但參加者只是極少數學生,大部分學生無法參加,因此學校缺乏學習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也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宣傳,使大學生無法體驗到中華文化真正的美,影響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理解和認同,從而影響了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
3.中華文化面臨多元文化的挑戰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因此極易受到西方社會思潮與價值觀念的影響。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西方文化的滲透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消極影響。西方文化通過影視、書刊、快餐、節日,以及各種社會思潮,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4],極大地消解了我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當調查“在文化交流中難免遇到中西文化的碰撞,您會如何做”時,51.91%的學生認為“選擇性吸收西方文化”,還有2.29%的學生認為“西方文化比較先進,應該全盤吸收”。二是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消極影響。當問及“您認為新自由主義對我國大學生產生影響的原因”時,62.85%的大學生認為是“移動互聯網觀念迅速傳播”。由于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更由于網絡監管的難度較大,監管不力等原因,一些消極的甚至錯誤的信息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三是大眾娛樂文化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消極影響。部分娛樂節目缺乏思想性,低級媚俗,影響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追求熱情。
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會實踐活動[5]。因此,在文化多元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保證文化自信的發展方向。
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深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一是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提高文化素養,完善和拓展自身的知識結構,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的特點,探尋各門課程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增強對大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二是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調查“你喜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有哪些”時,大學生較喜歡的授課方式主要為:“主題班會、演講、辯論、看電教片等活動”(74.49%),“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接受教育”(69.39%);不太喜歡的授課方式有“授課教育”(36.73%)、“交流座談”(23.47%)、“專題報告”(23.46%)。為此,思政課教師應認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統一”的要求,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采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親和力[9],提高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三是在黨委、校團委、學生會等各級組織下,積極開展“人文之夜”、“伏羲大講堂”等文化活動,或舉辦大學生“傳統文化主題月”活動,或利用傳統節日進行慶典等活動,擴大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接觸面,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甘肅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甘肅是中國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奔赴抗戰前線的出發點。為此,思政課教師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一是加強對革命文化的研究,整合革命文化精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繼續加強與哈達鋪、會寧、高臺三個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實踐教學基地及南梁愛國主義與黨性教育基地的合作,廣泛深入地開展紅色文化宣傳與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有影響的理論成果,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的作用;要充分利用這些優質的紅色文化資源,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講好中國故事、紅色故事、改革故事,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從而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獲得感。二是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提升革命文化的教育針對性,積極有效地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使大學生受到革命文化的洗禮。近年來,Z校進行的“大學生紅色圣地暑期尋根革命圣地——延安學習巡禮”活動為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三是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拓展革命文化教育的渠道。學院教師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了“品味紅色經典——影視作品賞析”課,通過賞析《建黨偉業》《閃閃紅星》《地道戰》《開國大典》《鄧小平》等紅色影視作品,幫助大學生充分了解共產黨人和革命先烈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的“敢為天下先”的無私奉獻精神,為國家和民族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時代精神。
一是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物質基礎。調查顯示,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自信方面具有顯著的影響。因此,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家改善民生的程度尤為關鍵[7]。二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筑牢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8]。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使大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關系,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主要內容,及其重大意義。三是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三進工作,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9]。培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就必須建立在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史和發展成果清楚了解的基礎上,否則文化自信就失去了現實的依據。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當緊緊圍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通過一系列詳實、準確的數據、影像資料等資料的展示,讓學生認同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是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為開展先進文化教育創造平臺。調查顯示,67.18%的大學生是通過“網絡(影視、自媒體等)”了解西方文化的,然而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大學生政治鑒別力有限,有關國家的一些負面或虛假的信息報道,極易消減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因此,我們要積極用主流價值觀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學生明辨是非,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彰顯校園文化的有效性和導向性[10]。還可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貼吧等媒體群,開展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同時要加強網絡監控和網絡安全管理,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了解我國政府決策過程,參與政治活動,增強他們的政治知識,培養他們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提高他們的政治參與能力[11],提高其對先進文化的認同。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西方文化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12],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使高校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為此應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9]。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是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對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的培育,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第一,增強和堅定高校教師的文化自信。一是加快推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讓中國人,尤其是高校教師要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產生自豪[13]。二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9]六方面的要求,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夯實專業基礎,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西方文化的糟粕,抵御西方文化思想的侵蝕。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但要對西方的各種思潮產生的背景、形成的特點、主要內容及其危害性等方面要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而且也要求高校教師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和研究,并能在課堂上旗幟鮮明地捍衛馬克思主義理論[13],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第二,要培養大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心態。高校教師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鑒別能力,堅決反對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從而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理上的認知、情感上認同、實踐上的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