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珊崔瑞蘭江麗麗
(1.山東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250355;2.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山東 濟南250000)
醫務社會工作是對醫療服務領域內開展的社會工作的總稱。作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特別”的存在,醫務社會工作自開展以來一直承擔著醫學人文關懷的重要職能,以志愿服務的形式,激活社會資源,為病患搭建起內外聯通的橋梁,解決病患因疾病救治引起的心理、社會問題。醫務社會工作者同時還是“醫護的助手”,他們為醫護提供病人的“近景和遠景”,大大提高了醫護診治的針對性科學性。在我國,醫務社會工作的開展始自21世紀初,目前大中城市的三甲醫療機構大部分都已設立醫務社會服務部,醫務社會工作已經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醫務社會工作是醫療衛生服務領域開展的以“助人”為宗旨的非臨床服務,它興起于醫療衛生領域的關懷服務,由生命晚期的臨終關懷逐漸拓展到心理關懷、精神康復、經濟支援、社會救濟等方面,它在溝通醫患關系、提供心理撫慰、爭取經濟援助、全程跟蹤服務等方面都展示了醫療服務的“人本溫度”,得到醫患雙方的高度評價。醫務社會工作以其口碑贏得人們尊重,使其成為醫療衛生系統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中國戰略下,醫療衛生系統將更加重視對人民健康需求的回應,無論是普及健康知識,優化健康服務,還是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醫務社會工作都有更多施展作為的空間。可以預見,醫務社會工作會有更多機會發揮專業優勢,協助醫療衛生服務升級為健康服務,突出人文關懷,滿足人們個性化健康需求,提升人民在健康服務的獲得感。
醫務社會工作主要體現在就醫前、就醫中和就醫后的醫療服務中。就醫前,醫務社會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導醫幫助,為前來就醫的人群提供就醫咨詢,幫助就醫者盡快熟悉就醫環境,完成就醫前的準備工作。就醫中,醫務社會工作主要圍繞臨床治療服務的需求,對病患進行心理安撫,協助醫生護士管理病患,并幫助經濟困難的病患申請救濟資源。就醫后,醫務社會工作主要形式是院后跟蹤隨訪病患情況,并及時反饋給專家團隊。可以看出,醫務社會工作是作為醫療服務中有效的輔助者的角色出現在病患面前的。有的醫務社會工作者本身就有醫學背景,醫學專業知識扎實,即使不是醫學專業出身,他們也在醫療衛生系統工作多年,耳濡目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患者不僅需要救治疾病,還需要在預防保健和康復等方面給予指導,結合病情對病患及家屬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并根據臨床要求加強康復指導,是醫務社會工作的重要任務。醫務社會工作不僅成為醫生的助手、護士的伙伴,更成為患者的朋友,對于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塑造醫療服務良好形象、提升健康服務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為病患爭取社會救助資源是醫務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醫務社會工作不僅僅局限于醫療服務內的救濟服務,更是充當醫療機構和社會連接的橋梁。醫務社會工作通過解讀、宣傳黨和國家有關健康保障的新政策,保證就醫者能夠“聽得懂”“用得上”。在病患身處經濟困難時,為病患提供介入方案,充分利用醫院內部資源,同時為病患爭取來自外界的經濟支持,“對于經濟困難的病人,可決定減免醫療費用或其他社會福利”[1]。醫務社會工作還充當健康生活的倡導者,將綠色治療、綠色照護和綠色生活的理念“灌輸”給病患及家人,通過動員社會各方參與,激發人們健康生活的主人翁意識,全方位、多主體建設健康環境。健康中國戰略下醫務社會工作開始介入“全人服務”“全過程”健康服務,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醫務社會工作已經開始走進社區,助推醫療服務延伸到對接社區的預防和保健,通過組織義診、健康講座、家庭訪問等形式向社區居民普及健康生活嘗試,提升人們的健康管理意識。
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需要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也需要更高質量的醫務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要成為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然步履維艱。醫務社會工作還處于發展初期,內在和外在的發展都有一些制約因素還未突破。沒有高質量的人才保證,就沒有高質量的服務品質。沒有可以連接的諸多外圍資源,社會工作服務能力就會大打折扣。社會工作介入醫療服務時間還比較短,整體力量還比較薄弱,資源動員能力還比較低,在醫療衛生服務中職能發揮的路徑還在探索和建構中,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化模式,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我國社會工作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在婦女兒童工作領域就已經開展起來,后來逐漸拓展到老年人照護、殘障人士關懷、貧困人員救助等領域,社區、學校、企業、戒毒所、法院、監獄、管教所等都有社會工作者的身影。正是在社會工作開展的大背景下,醫務社會工作才得以產生。醫務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延伸至醫療服務領域所形成的有雙重職業特色的制度安排。由于醫學的專業性特殊性,醫務社會工作從事的是非醫學服務,是作為醫療活動的“附屬服務”存在的,因而一些醫療機構認識不到它的重要性。盡管我國醫務社會工作從2000年就已正式開展,政府從2009年就倡導“開展醫務社會工作,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但是對于社會公眾來講,它還是新生事物。目前開展醫務社會工作的醫療機構絕大多數是位于一二線城市的三級甲等醫院。基層醫療機構是接觸社會大眾的一線,但絕大部分基層醫療機構對醫務社會工作幾乎聞所未聞。“我們經常被當作穿著馬甲為患者指路、提供咨詢的愛心人士”“不被衛生機構認同和接納”“我們的專業期待全社會關注”[2]等來自醫務社工的心聲說明反映了“社會公眾和醫療機構對醫務社會工作的認識模糊”[3]。醫務社會工作難以得到社會大眾認同,難以在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工作,影響其功能的發揮。
社會工作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它的工作對象就是處于困境中的弱勢群體。提高弱勢群體的自助能力,使弱勢群體能夠順利重返社會是社會工作的重要目的。救濟是醫務社會工作的重要功能。“不僅能向患者提供專業服務,同時還能針對患者日益增長、變化的醫療訴求,積極整合社會資源,聯動更多公益救助平臺,滿足患者的不同需求。”[4]目前的醫務社會工作主要在醫院內部進行,它的主要救濟功能體現在為病患尋求經濟救助。政府是社會救助資源的主要提供者,來自民間的社會救濟資源數量有限,在資源對接上有一定難度,影響醫務社會工作救濟功能的實現。健康中國背景下,醫務社會工作要想發揮健康“全周期”的介入功能,必須依托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社區、家庭四方聯動的社會支持體系,而目前,醫務社會工作對社區資源的統籌利用嚴重不足。同時,醫務社會工作對承擔的健康社會工作還比較陌生,需要一個“學習”期,但是社會針對這一工作轉型的培訓還沒有正式展開。當前的從業人員專業來源多元化,專業人士較少,導致醫務社會工作在一些醫療機構成為“志愿服務機構”,而社會工作專業助人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發揮。
從2009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文件中衛生部提出,“倡導醫務社會工作,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到2018年衛健委將醫務社工制度列為考核的一級指標,充分表明政府對醫務社會工作的高度認可,但是醫務社會工作想要得到大力發展,還有一些制度性瓶頸需要突破。一是崗位設置缺乏剛性政策保障。醫務社會工作應該如何定崗?應當歸屬什么部門?它的崗位職責如何確定?即使已經開展醫務社會工作的醫療機構,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各自開展的業務也有較大的差異性。醫務社會工作的“招募、考核、待遇、晉升都應有相應的制度保障,而不是由個人意志決定的零散行動”[5],否則難以形成穩定的發展。二是專門人才供給嚴重不足的問題。醫務社會工作要在健康中國戰略下施展作為,不僅在人員數量上需要擴容,更要在服務品質上進行提升,但目前的從業隊伍中專業人員缺乏,開展健康服務等專門工作受到限制。
人人享有健康服務,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原則和目標。新時代醫務社會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守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理念,面向人民不同的健康需求,開展有特色的健康社會工作,以人民滿意不滿意為工作的評判標準,以解決人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工作重點,以增強人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獲得感幸福感為旨歸。健康中國戰略提出“大健康、大衛生”的理念,是健康服務理念的創新。醫務社會工作自身應當借助“大健康”理念的普及,成為醫務社會工作的“發聲者”,策劃制作以健康普及為主題的節目,使公眾在認同健康理念的同時,認同為健康理念發聲并致力于健康普及的社會工作者。醫務社會工作更需要來自政府層面的大力推介,通過制作專門的節目進行宣傳,提升醫務社會工作的認知度,需要手拿“麥克風”的自媒體推出大眾喜愛的多樣化作品,讓醫務社會工作助人的宗旨與服務得以在公眾中普及,解決社會公眾對醫務社會工作的“接受”問題。“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和志愿者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6]
社會工作的目的在于通過給予幫助,使困境中的弱勢群體有能力恢復社會功能,重建社會主體功能,為其重返社會奠定基礎。健康中國戰略下,醫務社會工作更要發揮資源統籌與鏈接作用,堅持以病患需求為本,幫助服務對象切實解決問題,保證服務的成效。醫務社會工作的功能發揮迫切需要政府在頂層設計中構建健康服務的社會支持體系,明確政府的主導作用,引導支持鼓勵民間慈善救濟機構的合法規范運營,為醫務社會工作進行資源鏈接賦予合法身份和政策保障。政府應保障醫務社會工作與公益、民營等各類慈善救濟平臺對接,使醫務社會工作既能統籌醫院內部資源,還能夠做好與社區服務機構、家庭對病患照護服務的對接,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上下貫通,為醫務社會工作發揮資源鏈接、服務整合功能提供支持。政府還應重視解決醫務社會工作人才供給不足所導致的服務能力弱的問題,通過創新與專業社會組織、與醫學院校合作、與志愿服務機構的合作方式,應當制定“教育培養一批、培訓提升一批,醫護轉型一批,社會招募一批”等計劃,引導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醫務社會工作隊伍。同時結合健康社會工作的新要求,對從業人員加強業務督導和培訓,為提升醫務社會工作的健康服務能力提供專業化支持。
醫務社會工作要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專業優勢,發揮主人翁意識,走在健康服務前臺與醫護患并肩“作戰”,主動承擔起協助健康治理的職責,做一名健康知識的普及者,健康教育的組織者,健康環境的管理者,健康生活的倡導者,健康問題的解決者。政府應當通過細化的制度設計,使醫務社會工作有權有責,拓展服務空間,創新服務方式,不僅能夠在醫院內部開展以臨床關懷、心理疏導、情感支持、經濟救濟為主的專業助人工作,還應將其納入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之中,協助社區全科醫生開展“六位一體”的健康服務。政府應當通過制定一系列剛性政策,激勵醫務社會工作者發揮重實務、重聯動的特點,走出醫療機構,走向人民生活,通過組織有特色的社會活動,為大眾講解醫療健康政策,大力推介健康生活方式,幫助大眾提高自我管理意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醫務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動,結合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要求,明確醫務社工從事健康服務的“合法身份”,細化制度設計,逐漸完善其崗位職責、績效考核、職務晉升等人才政策,以制度保障醫務社會工作“在其位、司其職,盡其責”,發揮它在健康服務中的專業優勢。
健康中國戰略下,醫務社會工作應當成為衛生健康服務發揮作用的重要平臺,成為創新健康治理方式、構建現代健康治理體系的重要制度安排。醫務社會工作不再是醫療健康領域可有可無的事物,而是彰顯醫學與社會學“愛與尊重”價值取向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工作與醫療服務進行協同健康治理,共同打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在創新服務方式方面達到高度融合,這必將成為新時代衛生健康事業的重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