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寧
(身份證:362131197812150158, 江蘇 蘇州 215123)
在圖書館建設設計中加強對其空間的設計,不僅是強化圖書館的服務功能需要,而且也是強化圖書館建筑質量的重要前提。因而為了更好地提高設計效果,就必須在一定的原則下,切實掌握其設計要點。
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中,應堅持以下幾點原則:一是與環境因素相符的原則,因為氣候因素與圖書館建筑的形式有著較大的關聯,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原則。二是便捷選址,從而更好地確保圖書館布局、服務設有助于符合讀者的需要。三是多功能的原則,從而強化圖書館的功能,成為學術交流、教育培訓和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四是智能化原則,切實加強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著力實現辦公、通訊一體化、自動化。五是具有較強的文化藝術性,在滿足讀者固有需求的同時還應給人帶來藝術上的熏陶和感官上的享受。此外,還有開放性、舒適性以及生態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才能確保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1]。
在建筑設計風格中,圖書館造型設計往往是整個建筑空間設計最為關注的問題。所以在對圖書館建筑造型設計時,首先應通過其造型把圖書館建立理念傳達出來,同時也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和地位,因而很多優秀的圖書館建筑往往可以作為城市地標建筑,但是在造型設計過程中,在注重效果的同時還應考慮到其功能的發揮,盡可能地考慮到讀者的便利和感受,才能確保整個造型設計的人性化和科學化。
在整個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過程中,室內設計是最為重要的設計要點之一。而就其空間布局來看,主要有彈性空間與非彈性空間之分。所謂彈性空間,主要是指圖書館內部的可支配空間和目的空間,因而具有活躍度高、變化性強、變化周期短的特點,所以往往是與圖書館配合使用的空間,例如工作空間、接待空間、會議室、藏閱空間等,并結合使用要求和時代的發展,空間單元重組的方式也在不斷的升級換代。而非彈性空間,主要是指不可支配的空間,例如儲藏間、交通空間、結構空間、設備空間、衛生間和管線管道等,所以其總面積一般低于整個圖書館建筑面積的1/4,具有功能單一和穩定性強的特點。因此在設計非彈性空間時,必須將其合理、科學的布設和隱匿在彈性空間內,才能確保整個彈性空間得到有效的運行。且在設計彈性和非彈性空間時,盡可能地打造成開放式的圖書館,多種空間穿插組合的同時實現藏書、借書、閱讀和管理等功能為一體的大開間,并對圖書館各分區和開間的大小進行正確的處理,結合功能需要針對性的進行設計。否則,開間過大,就會導致其自然通風和采光受到影響,最終影響對其的管理。尤其是在圖書館實際工作中,很多業務工作的開展只需要小房間,而這就需要設計人員對空間大小的矛盾進行科學的處理,才能在便于讀者使用的同時給讀者和管理人員提供一定的私密空間,從而更好地從設計上體現對讀者和管理人員的人文性關懷[2]。
在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中,功能分區設計也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常見的圖書館的功能分區主要有入口區、服務中心區、閱覽研究區、藏書區、辦公區和公共活動區等。就入口區的設計來看,由于入口區包含了口門廳、出入口和存包處,所以入口是室外向室內過渡的關鍵點,入口區設計設計還要考慮識別系統,才能更好地引介后續空間,所以入口區必須科學的設計,同時還要考慮到滿足信息檢索功能的需要。而在服務中心區,則應做好咨詢臺和信息檢索中心以及指導服務中心的布局。而在閱覽研究區,其作為組成圖書館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當前數字化圖書館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的今天,將其閱讀方式設置成人機合作的方式,在設計時就應增大閱覽室的面積,同時設置網絡信息接口。在設置藏書區時,在很多大中型的圖書館中,藏書區的設置也不能忽視,才能更好地體現設計的科學性。對于相對獨立的辦公區,主要是進行行政辦公和業務辦公的設計。對于公共活動區,由于其作為整個圖書館的交流和活動中心,所以其所設置的空間主要有讀書沙龍、大廳、休閑展示空間等,而這就要求空間形態具有共享性和交流性,才能給我們帶來無所拘束的感受。在注重其內部結構設計的同時,還應考慮到其空間的娛樂性與交互性。
由于圖書館是大型公共建筑,所以其服務的對象往往不同階層的人群,而這就需要設計相應的功能性設計,例如給殘疾人提供電梯以及無障礙設計、盲道、輪椅坡道和殘疾人專用洗手間等功能性的設施,所以首先就應加強對圖書館的無障礙設計。而對于藏閱空間,則應在確保不對借閱影響的前提下,加強對其剩余空間的利用,例如放置飲水機、復印機等。而在內部通道兩邊則可以擺放座椅和沙發。對于圖書館內的兒童讀物專區,還應確保所設計的座椅和桌面的高度與兒童的人體工程學相符。此外,還能在空間允許的前提下設置釋放讀者壓力的區域,使其在長時間閱讀之后能夠得到放松,并在這些區域探討和交流問題,同時也不會對其他讀者帶來影響。
采光設計作為建筑空間設計的主要元素,也是渲染室內環境和構成室內空間的主要部分。常見的光環境主要來源于人工和自然兩種方式。因此在對圖書館建筑空間進行采光設計時,應堅持自然采光為主和人工照明方式為輔的原則,不僅能節省能源,還能滿足自然、低碳的閱讀方式,而利用人工照明的方式主要是彌補光線的不足。雖然藏閱空間屬于彈性空間,但三維空間元素中的層高是不可能再變動的,彈性空間的變換只限于平面尺寸的變更,因此,藏閱空間的柔性營造應充分利用室內裝修與通風環境、光環境的設計。很多圖書館處在比較狹窄的地域范圍內,如在市區內,一些圖書館建筑旁側有較多建筑。這類圖書館采光問題則更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由于周邊建筑的遮擋,這類圖書館比起其他周邊比較空曠無大型建筑的圖書館對于自然光的采集要相對困難。處在建筑較為密集地的圖書館建筑,要根據自身的朝向盡可能的利用建筑空間的設計和采光科技收集自然光。如設計不當日光照明不足,主要借用室內的人造光源進行照明不僅浪費照明所需能源,且大量的冷光照明會使讀者在較長時間的閱讀中感到不適[3]。
綜上所述,加強圖書館建筑空間的設計對于提升圖書館建筑的功能和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作為新時期背景下的圖書館建筑設計人員,必須緊密結合當前信息化、智能化和網絡化和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需要,在設計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定的原則,并切實掌握圖書館建筑空間的設計要點,才能更好地確保整個建筑空間設計的科學性。但是在設計和興建過程中還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且圖書館的功能和內涵也在不斷的變化,多功能化已經是現代圖書館建筑的發展方向,所以必須在設計過程中不斷的創新設計思路,才能更好地在保存文獻藏書的同時為廣大讀者提供最優化的服務,同時也提高了設計人員自身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