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楠楠
假期中第一次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對我來說是有很大難度的,但還是通讀下來了,就像作者說的:“面對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通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檢索?!币驗橛袝r候,查著查著,畏難情緒就上來了,然后放棄閱讀的概率就會增加,從而錯過后面更精彩的內容。因為網課和開學的迫在眉睫,很遺憾不能進行更深入的閱讀,只能停留在“檢視閱讀”的層面,在此粗淺地談一點體會。
系統來看,這本書將閱讀分成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后提出不同類型書目的閱讀技巧:實用型、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根據書中的介紹,我覺得當前包括我在內的多數人的閱讀狀態,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技巧性單一,一種是“碎片化閱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的同時,我也在書中學到一些閱讀方法,并嘗試用其指導教學實踐。
一、提升主動意識
閱讀分主動閱讀和被動閱讀,越是主動閱讀,收獲就越多。要明白自己閱讀是為了什么:是為獲得資訊、求得理解而讀,還是純粹消磨時間娛樂自己而讀?!度绾伍喿x一本書》指出,主動閱讀不會為已經了解一篇文章在說些什么而停頓下來,必須能評論,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成了對一篇文章的閱讀。
在準備非全日制考研的時候,我讀《詩經》《楚辭》,讀文學史教科書,方法只有讀、背、抄。文學史的教科書沒有辦法代替我閱讀、思考。我有自己的感性感受,卻沒有文本分析。在考試時介紹“性靈說”的題目,我依然沒辦法對“性靈”一詞做出更多更準確的解釋。慶幸這段不成功的嘗試,它讓我意識到自己的閱讀是不成熟的。
因此,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主動閱讀、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的能力,這樣學生才能有思考,有提問。這正如《學記》所說:“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彼?,要先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自我提問的習慣,然后再訓練學生如何精準地分析問題。例如:文本的某些細節處說了什么,怎么說的?文本整體表達了什么?作者的觀點態度正確嗎?文本對自己有何啟發?如小說《塾師老汪》,主人公老汪對《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一句的獨特理解的段落,經過這些思考和疑問,才能走入主人公內心,這其實源于老汪的孤獨寂寞與可憐的處境,他自認有才卻無人賞識,心中有思念的人卻尋找不到,只能靠亂走來發泄,當他得知東家老范寬容地對待他的老婆銀瓶,體會到老范對他的理解和尊重,終于感受到了“不亦樂乎”。
二、在規則中養成習慣
《如何閱讀一本書》指出,閱讀就像滑雪一樣,做得很好的時候,閱讀跟滑雪一樣都是很優美、和諧的一種活動,但是閱讀也跟滑雪一樣,除非你對每一個步驟都掌握得很熟練,你才能將所有不同步驟連接起來,變成一個復雜卻和諧的充滿藝術美的活動。
我們在第一次閱讀大部頭作品時,往往會遇到讀不進去的內容,如《紅樓夢》中大段大段的詩詞和賈府的排場。此時,我們可以先不管它們,繼續往下讀,謹防半途而廢。當你掌握了小說的主要內容和章節時,再回過頭來看這些內容,便不足為懼了。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于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于學后。”讀書,很難,也不難。先從意識和習慣開始。對于閱讀,我們應當懷著虔誠的心態,去體味,去感受。《如何閱讀一本書》,還需要我從“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層面繼續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