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一、童心繪童“話”——“班級漂流寫話本”的起因
我們組織二(10)班的51名同學輪流寫話,共同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孩子們不亦樂乎。一年過去,我發現孩子們的習作熱情高漲,隨著天天寫、天天讀、天天評,每一個同學的寫話都“長”了,寫話水平也高了。這一年,我收獲了一本全班同學親筆簽名的寫話漂流本。
二、記“班級漂流寫話本”的實踐
1.從優秀者開始的“班級寫話漂流本”
在“班級漂流寫話本”的創設初期,我讓成績優秀的學生先寫,提供范文樣式。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后邊接著寫的每一個同學,誰都想完成超越。為了營造儀式感,給學生分組后,我組織組員對自己的名字進行設計。組員們費盡心思,把自己的名字設計得富有想象力兼具藝術感,名字設計都很有意思。我還指導學生結合學校的童畫特色,童心繪童“話”。這里的“童話”也可以釋義為“兒童畫”,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畫下來,算是書寫自己的童心,也是為自己的文字配上畫。
2.課前堅持展示優秀寫話
每天上課前,我會把出色的寫話進行展示,讓寫得出色的孩子上臺讀一讀自己的佳作,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情。
讀好之后再投影,下面的學生看到展示的寫話不僅書寫質量好,而且配圖精美,都嘖嘖稱贊。很多學生都暗下決心,努力寫好下一篇。
接著,我讓同學們說一說寫得好的地方,自己學到了什么。同伴的互相學習是很重要的。但有時候,我會故作神秘,說:“有一篇佳作寫得超級好,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互相傳閱一下。”下課之后,很多學生會想知道是誰寫的,而爭先恐后地去讀一讀別人的寫話。
每一節課前5分鐘滲透式的習作點評和習作方法指導,或情真意切,或妙趣橫生,或見解獨特,都源于寫話給了老師和學生新鮮的空氣、廣袤的空間。
3.加強“班級漂流寫話”的內容選擇與寫法指導
統編教材中的課文以清新明快的詩歌、妙趣橫生的童話、短小精悍的寓言為主,課文后的習題多是寫話指導。在教學中,我充分借助語文課,細心挖掘課本提供的寫作素材,讓學生在有抓手的情況下,或者發揮想象,或看圖,進行仿寫、續寫、擴寫、改寫或者寫讀后感。
比如,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和春天的景色有關。《找春天》這篇課文文質兼美,在帶著孩子們感受春天的美的同時,我還讓孩子們走進春天,描寫自己眼中的春天,可以仿照課文中的語句,也可以自己根據摘抄的新詞佳句進行改寫。
《鄧小平爺爺植樹》中有鄧爺爺植樹的具體動作描寫,我讓學生開展“動作串串燒”,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先……然后……接著……最后”,說一說植樹的過程。接著,在識字課文《中國美食》這篇課文中,我抓住“涼拌菠菜”這道菜,展示了這道菜的制作方法,將這一系列的動作“洗菠菜……煮菠菜……瀝干……加調料……拌一拌……”,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串串燒,練習說話。借助3月份的勞動教育月,我讓孩子們回家參與一個勞動項目,將自己的勞動體驗寫下來,并且用上“動作串串燒”寫一寫,大部分學生能夠寫出做菜或者做家務時的一系列動作。
三、開展班級漂流寫話本的成效
1.珍藏故事的習作素材庫
班級寫話是一個積累素材的過程,每個同學的觀察角度也不同,平時多積累,寫話時選擇使用,如同支付寶的“活期通”,隨用隨取,“存”“取”兩便。而且同學之間互相傾聽彼此的故事,可以互相學習,一個故事,兩人共享。學生也養成了用心把事記下來的好習慣,日積月累,不怕作文時無從下筆、言之無物。
2.記錄成長的習作展示臺
天天寫、天天看、天天評,老師、家長、學生都是班級漂流本的忠實讀者。班級寫話,記錄著班級學生習作水平的成長史,更連接著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的心靈。通過一年的實踐,對比上、下學期的兩本班級日記本,學生的字跡、寫作能力、寫作態度一一展示,可以說孩子們的個子長高了,寫話的字數也多了,寫作的水平也提高了。
3.每月評選“小作家”的加油站
每月,我按時頒發精美的獎狀給“小作家”,并用手中的相機拍攝“小作家”的合影,目的在于喚醒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向著寫話的“青草更青處漫溯”。
但一直這樣漂下去,時間一長,學生的新鮮感過去,加上還要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其他作業時,完成得越來越不好了。漂流日記也要不斷改革。我告訴學生,以后輪到誰寫漂流日記,就免寫語文作業。這些鬼精靈的娃娃們興奮過后,還不忘追問一句:“老師,不寫的作業還用補嗎?”我用肯定的語氣告訴他們,不用補。但我也嚴肅地告訴他們,如果不珍惜寫話的機會,不能夠很好地完成,將會被取消漂流寫話的資格。
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主的語文生活馬上要結束了,即將步入中年級。從中年級到小學畢業,語文學習都圍繞閱讀和寫作展開,希望為學生鋪設的讀寫之路,學生們能越走越寬,越走越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