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娟
近日,我布置了作業,看到埋頭寫作業的學生不由得想起自己當年寫作業的情景:“這孩子這不做得很好嗎!”旁邊一個教快班的老師對教我所在的慢班的老師說。那還是20世紀70年代末,我所在的一所區實驗學校進行教學改革,對我所在的小學二年級分了快慢班。雖然當時也就七、八歲,隱隱約約也知道分在慢班不好。這次分班也就進行了一年,但也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在看來,當年我在老師的眼中可能也就是一名中等生。中等生處在優生與學困生之間和優生與學困生的邊界是模糊的,具有易分化的特點。在中等生身上,同樣存在優等生所具有的潛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優勢,但由于種種原因造成他們在某個時期某種條件下處于中等狀態。因此,在工作中要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調動中等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向優生轉化,防止他們分化為學困生。重視和加強對中等生的教育和引導,對整個班級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學生的未來人生具有重要意義。
在一個班級中,表現突出和欠佳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學生是中等生。而中等生大都不調皮、不搗蛋、不惹麻煩,但缺乏主見,缺乏學習、活動的熱情,沒有與人競爭的勇氣和興趣。這種心理狀態與我們所提倡的現代人意識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的教師在學生思想教育上,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一種“抓兩頭,帶中間”的框框,導致了事實上的“忙兩頭,丟中間”的最終局面。這部分中等生長期缺乏老師應有的關心、愛護、教育和培養,在集體活動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機會,自以為處在冷漠的關系中,加上對自身認識不夠,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那么,應如何疏導中等生使他們不再被遺忘呢?
一、給予同等的關注
在關注“兩頭”學生的同時,教師要有計劃地關注的中等生。關注的形式很多,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等等,納入課上、課間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上課前,教師摸摸幾個膽小、不善發言的同學的頭,也許上課時他們就能直視教師、認真聽講;提出問題時,多給他們以鼓勵的眼神也許他們就能積極思考,舉手發言。隨時發現這類學生小小的進步,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心,產生對教師的信賴。
二、熱切期待,培養自信心
自信心對于中等生來說尤其重要,可利用他們在各方面有一定基礎的優勢,引導其正確認識自己。同時,針對他們還存在的差距,激勵他們不斷努力,并給予熱切的期待,使被期待的學生產生喜悅、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在教育中,留心捕捉各種機會,向他們傳遞老師的熱切期待,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自信心。
三、創造機會,培養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
集體是個人成長的沃土,有意識地讓中等生參與集體活動,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能力,而且能協調他們與同學的關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中等生既自尊心強又自信不足,常常處于放任自由的狀態,認為班級的主體應該是優等生,主動退出班級活動的舞臺,對班級的活動、工作處于漠不關心和“棄權”狀態,為此更應該增強其在班級的主人翁意識,強調他們是班級的主力軍,是班級進步的中堅力量,鼓勵學生參與到班級各項活動中。
四、班主任喚起中等生心靈的工作尤為重要
班主任要有愛心,更要把愛撒向班級的每一個角落,放平心中的天平,使自己的關愛讓全班同學都能感受到并喚起心中的共鳴。對自信心充足只是缺乏被關注的中等生,要采取“鞭子策略”,適當的旁敲側擊,語重心長的話語,適量的“打擊”,讓這類中等生感覺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不斷完善自我。對自信心不足的中等生要進行愛的呵護,通過在集體場合表揚方式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既有熱切的期望和鼓勵,又不斷地指導在方法、行為上的不足,在微笑中促進其成長。
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認為:“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少教師只注重優等生,卻往往忽視了一大批中等知識水平的學生,這是可悲的?!痹谌魏我粋€班級里,“平庸”的中等生永遠是多數,面向全體學生,對每個學生負責,讓“中等生”不再“平庸”將是每個教育者永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