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麗
統編版語文教材單元結構靈活,能促進學生語文知識體系的重建、語言素養的提升。教師要將教讀、自讀、課外閱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要讓學生運用掌握的學習方法、精讀課文的學習經驗參與閱讀,并要為學生留足自學時間,進行適當的指導,從而促進閱讀方法的遷移、閱讀能力的提升。
一、注重遷移,增進理解
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定的閱讀技能、方法與策略,這些能對學生的自讀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方法向自讀與課外閱讀遷移,讓他們反復運用所掌握的方法,促進閱讀知識的鞏固與方法的遷移。教讀是基礎,自讀是提升,教師要設計具有一定梯度的內容,讓學生循序而學,促進他們知識、方法與情感的遷移。如在學習《溜索》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孔乙己》《變色龍》中閱讀小說的方法,引導學生從“按時間順序”“小說三要素”“課文順序”“重點內容”等角度對文本進行概括。學生運用前面積極的方法閱讀,找到直接刻畫馬幫首領的句子,分析其形象特點;說說文中還有哪些描寫,也能體現馬幫首領的形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小說含蓄的語言美,讓他們找出富有表現力的詞句,品味其精妙之處。教師要合理安排內容,引領學生運用掌握的方法策略完成閱讀任務,實現由“教讀”向“自讀”的轉移。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順序,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
二、利用資源,促進助讀
教材中的自讀課文設有旁批與閱讀提示,為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這些旁批與提示,為學生的閱讀提供指引,讓他們的閱讀學習變得更有效。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價值的助學資源,讓自讀活動變得更加高效。閱讀提示對文章的精彩處加以賞析,促進閱讀向課外拓展延伸,教師要借助這些支架,為學生提供明確的指向,促進自讀學習的有效開展。如在學習《無言之美》一課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習目標更為明確、重點更為突出、步驟更為清楚,促進學生對自學內容的思考。教師可以利用旁批資源點撥學生,讓他們能有針對性地閱讀,使閱讀活動變得更有針對性。在自讀學習中,教師要就地選取資源,設計角度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借助問題展開思考。如在學習《溜索》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旁批中可能會漏掉哪些內容。有些自讀文本從目標、重點、策略等方面提供旁批,為學生的自學搭建有效的支架,能引領學生積極地參與活動。
三、有效拓展,促進素養提升
教材只為學生提供少量的課文,學生光靠這些資源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將閱讀資源向課外延伸,拓展學生的閱讀量,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提升。教師要構建“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采用“1+x”的策略,將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文與圍繞此篇文章的同一作者、同一題材、同一主題、同一體裁的文章聯系起來。教師要利用好教材中的積累拓展、思考探究等內容,引領學生進行比較、延伸閱讀,建立課內外的聯系,擴充學生的閱讀量。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會根據教師推薦的文本展開閱讀,如將《散文詩兩首》與《泰戈爾詩選》《繁星》《春水》等聯系起來,讓學生品味泰戈爾與冰心作品的相似之處,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的閱讀,可以獲得實踐運用的機會,能將教讀課文中的知識、方法與能力進行遷移,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留出自主閱讀的空間,靈活地設計內容,引導學生圍繞一個議題展開共讀共研活動,讓學生學會運用多樣的方法進行閱讀。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建立“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尋找自讀中的創新之處,有效地安排學生參與自讀,讓學生將所學之法加以實踐運用,從而引領學生從課內向課外拓展延伸,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