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楊
摘 要:如今工業化加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受到相應破壞,其生存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必須從文化創意出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進行創新,這樣既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的活力,又能讓其得到相應保護,從而體現自身原有的文化屬性,提高自身價值。
關鍵詞:文化創意;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模式
近幾年,“非遺”以及“文化產業”變成熱議話題。文化產業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過程,由之前的被忽視到逐漸被肯定,而如今開始加快發展。由此可見,我國愈加關注文化層面的發展,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文化中較為關鍵的內容。因此,應以文化創意為著手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科學保護,同時創新保護模式,以此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
一、文化創意時代下非遺保護的重要性
從文化創意本質來看,其主要以產業為基礎,同時以文化為底蘊,并把創意視為主要核心,通過對知識產權的有效開發,并有機融合其他產業,從而讓資源得到轉化,使市場日益擴張,進而創造更多財富。如今文化創意產業開始在全球蓬勃發展,已成為一些國家建立良好形象的關鍵一環。因此,在文化創意時代下,必須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借助文化創意形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物質形態展現在人們生活中。這樣既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促進其傳承,拉近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們的距離,提高其文化價值。例如,剪紙屬于重要民間藝術,不僅在視覺上可以營造鏤空之感,還可以給人以藝術層面的享受。揚州剪紙具有諸多特色,一方面有著優美以及細致等特點,另一方面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對剪紙文化進行挖掘,不但開發出具有剪紙文化的相關T恤,同時還把剪紙與燈具進行結合,開發出樣式繁多的剪紙藝術燈。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諸多豐富價值,將其引入文化創意相關產業中,讓非遺價值得到展現的同時,還能形成屬于自己的一些原創品牌,避免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
二、當前非遺保護的問題
首先,缺少與當代生活的聯系。從非遺特點來看,其具有活態繼承的重要屬性,但如果單單注重傳統或者原始感,并以此為依據制作工藝產品,將很難在市場獲得長遠發展。例如,蔚縣青砂器早年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常被人們當作熬制中藥的主要器皿。但如今人們使用的器皿不僅樣式增多,而且器皿的用途越來越多,清洗也較為方便。這些優點是蔚縣青砂器不能達到的,因而其最終走向衰敗。由于非遺文化或者產品都是由手工藝匠人完成,他們既是生產者,同時還擔任設計者。但大部分手工藝匠人文化素質偏低,這使其制作的產品會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考慮市場或者消費等元素,導致產品與現代生活產生距離,從而讓人們喪失新鮮感[2]。其次,機器與手工出現錯位競爭。非遺產品的各項數據很難用機器準確衡量,其不僅蘊含匠人的內在精神,還飽含深厚的情感。盡管非遺產品不能做到完美無瑕,也往往會有些許失誤,但恰恰是這種真實性,使得它們本身帶有溫度,而機器制作的產品在這一點上是不能與其相比的。但在現代社會,一些人追求效率、降低成本,導致一些粗糙濫制的工藝品充斥市場,造成工藝品質量愈加低下,給非遺保護造成極大沖擊。
三、文化創意時代下非遺保護的創新模式
(一)創新發展模式
在文化創意背景下,必須對以往的非遺保護模式進行創新,將非遺保護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使非遺工藝以及文化得到傳承。首先,需要順應現代生活需求。之前的非遺保護過于注重傳統性,沒有考慮現代需求,致使人們盡管對非遺保護感興趣,但很少能落實到行動,非遺保護工作發展受限。但在新形勢下,既要保留非遺特色,遵循傳統文化理念,同時還要培育非遺技藝人才,整合非遺資源,運用文化創意產品有機展現非遺文化精髓[3]。其次,在繼承非遺的同時,還要強化創新。眾所周知,只有創新才能為非遺謀得發展。創新不但源自生活中某些經驗的積累,更要了解當代人的興趣。這樣在改進工藝技巧的同時,也能夠增強工藝人的文化素養,從而加深他們對物質材料的了解,完善制作流程,生產出更好的非遺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可以大膽嘗試先進技術或者原材料,減少成本,提高產品總體價值。通過技術層面的創新,實現跨學科設計,將宮廷藝術以及當代工藝相結合,擴大產品設計范圍,拓展非遺市場渠道。
(二)加強非遺品牌的建設
品牌觀念在非遺行業一直都相對緊缺,如果擁有較高市場追求,很可能會縮小自身在市場中的整體空間。相反,如果對產品定位較低,則容易損失作品價值。因此,必須建設品牌。這樣既能帶動非遺的有效發展,還能科學研發生活或者旅游產品,提升非遺價值。與此同時,如果將創新性設計與傳統工藝技巧進行融合,使其在產品中得到體現,不僅能彰顯產品獨特魅力,而且能增強非遺價值。比如琉璃藝術領域較為著名的制作家楊慧珊,她在各地建立琉璃工房,并且借助品牌營銷方案對非遺工藝品進行宣傳,既提升了非遺的現實意義,還使其與文化藝術品緊密相連。具體來說,琉璃工房在生產產品時,常常經過十幾道工序,耗時6到8個月[4],在精細制作中逐步完成產品。與普通非遺產品相比,楊慧珊首先提出限量這一理念,同時不斷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她把原材料放在首位,并對現代生活進行探究,從而讓琉璃裝飾性及工藝性都得到創新。如今在創意視野下,必須把非遺本身作為源頭活水,讓其與文化產品相融合。北京某琺瑯廠對一些老藝人的作品以及手稿進行整理,堅持保護、傳承這一理念,并攻關各項技術,實現跨界融合,不但研發出茶葉罐、保溫杯等諸多日用品,而且還把業務有效擴大到裝修這一領域,讓人們對非遺有了更好的了解,從而推動了傳統技藝的傳承。
(三)加強對非遺文化創意市場的監管
“非遺熱”成為現階段最大的一個文化事項,“文化創意”也開始成為全球流行詞。如果把文化創意與非遺保護相結合,以創意理論為出發點,將其運用于非遺保護,不但能彰顯非遺的內在價值,還能推動其有效傳播。在新時期,全國先后出現“泥人張”以及“安順地戲”等一些非遺糾紛案,給非遺保護帶來很大影響。因此,必須對非遺市場進行監管,禁止通過歪曲或者貶損等方式損害非遺文化。在倡導發展文化產業這一形勢下,面對非遺文化,確保其不被歪曲以及破壞,日益成為非遺保護部門的主要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非遺保護部門應尊重文化創意有關產品,同時處理好保護以及利用之間的關系,既避免對非遺進行過度的商業性開發,又能給非遺傳承或者保護人帶來收益。另外,創意產業畢竟與其他產業不同,而非遺產品又與普通創意產品不同,所以,必須把人本原則放在首位,注重保護非遺文化的精髓[5]。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非遺保護還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都可以提升文化軟實力,從而彰顯民族價值觀。
非遺保護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聯系緊密,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非遺文化內涵往往是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主要基礎,而創意產品開發能夠使非遺實現更好的傳承。因此,要想讓非遺保護模式得到創新,必須以文化創意為前提。這樣既能創作出大眾欣賞的非遺產品,還能實現對非遺的切實保護,從而使其煥發耀眼光芒,促進非遺保護工作的發展。
(四)健全非遺保護體系
第一,加大非遺專項研究力度,用更加專業的眼光看待非遺,統籌與非遺相關資料,創建資料庫予以保管,同時增強相關資料庫開放性,為更多文化創意時代背景下需要利用非遺素材的個體或企業提供便利服務,利于更多人了解非遺,保障非遺在文化創意中始終能發揮作用,既可以追根溯源,又能賦予生機;第二,加大法治建設力度,針對文化創意時代背景下非遺在市場經濟中的保護情況制定配套法律法規予以監督、約束、指引,保障非遺保護有據可依,追加侵權、不當競爭等違法犯罪行為成本,引領人們用嚴肅的眼光看待非遺,尊重非遺、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第三,加大非遺傳承與創新教育力度,在大中小教育活動中滲透非遺及其保護意義,在人們心中從小埋下“保護非遺”種子,尤其在高等院校需通過教育指導鼓勵專業人才在“雙創”中合理利用非遺,涌入文化創意浪潮,通過創新拓寬非遺保護路徑,在專業人才加持下帶領非遺走向未來并走向全世界;第四,加大非遺“進社區”力度,讓人民群眾了解、關注、保護、傳承非遺,將非遺視為文化創意時代精神文明社會建設重要條件之一,在宣傳推廣中增強民眾文化自信,胸懷愛國情感,基于非遺保護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而實現文化創意時代非遺保護創新實踐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守林.傳統文化與校園教育融合的現狀與對策研究:以非遺進校園活動為例[J].基礎教育參考,2019(10):30-31.
[2]金星.基于非遺文化進校園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實施路徑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0):109-110.
[3]張甲楠.芻議音樂類非遺申報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科學策略:以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絲綢之路音樂文庫”項目為例[J].出版廣角,2020(15):60-62.
[4]高大偉.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問題與應對策略[J].文化學刊,2019(6):107-109.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