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山西省交城中學校 山西交城 030500)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迅速,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漸提高。但這也導致家長的工作越來越繁忙。學生在缺少家人關愛的環境中長大,便逐漸形成了情感淡薄的心理。此種情況直接影響著高中生的個人成長,使他們在生活中難以感受到其中的真情。在學習中,學生也會由于情感淡薄而很難感受到文章中的一些關鍵情感,影響其對文章的鑒賞。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不同,蘊含著較為豐富的人文精神,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注重引導,使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受到熏陶。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鑒賞習慣。本文從這一角度出發,對《項脊軒志》這一課的教學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打造一個有趣的、有效的語文課堂。
《項脊軒志》是明代歸有光所寫的散文。該文利用借物的形式實現敘事和抒情,是一篇名作。此文章被收錄于蘇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憶”這一專題的“如泣如訴”板塊中。在文章中,作者以“百年老屋”為主要描寫對象,借此屋的興廢變遷講述了自己以往的讀書生活及日常瑣事,并在敘述過程中抒發了自己對親人的深切懷念,最終升華到了人亡物在、抑郁蕭索的身世之感。該文章從物到人都在抒發情感,將記物、敘事及抒情等情感融于一體,以平淡的著墨敘述了動人的情感。
大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便開始接觸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文理解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更多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主閱讀文章,并在閱讀過程中梳理文章的大意,探討課文的思路。這能增加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感,并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歸有光的文章內容過于平淡,導致學生很難把握其中的藝術價值。因此,學生對較深層次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的分析需要教師的引導,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來完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通過合理地引導,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另外,在教學時,教師要明確目標,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使學生感悟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
1.知識與能力:欣賞文章寫人記事、表情達意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注重誦讀,通過誦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2)注重教學方法的應用,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權,增加學生之間的合作,讓學生自己探索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從作者描述的一些日常中感受到蘊含的情感,引導學生聊一聊自己,喚醒學生內心的親情;利用整個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感受文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學生需要在第一課時了解文章背景及作者生平,通過閱讀,梳理整篇文章中的文字,保證熟練閱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師需要根據文章需要準備相關輔助資料,制作課堂教學中可能會用到的課件,進行教學設計。
《項脊軒志》是較平淡的一篇文章,但通過細品,讀者會感受到其中的深刻情感。王錫爵曾評價其體現了“歡愉慘惻之思”。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引導他們體會文中的情感。
教師:同學們,你們能從文中找到概括這句話的句子嗎?
學生:我感覺是“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句話。
教師:那么,大家認為作者的喜是來源于何處呢?悲又是從哪里產生的呢?
活動設計:學生對課文進行反復朗讀,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出文中能夠體現作者喜與悲的句子,并利用“以……為喜,以……為悲”的形式回答該問題。
在提問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追問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悲喜。
學生:“余稍為修葺……室始洞然”這一句能表達作者的喜。
教師:以什么為喜呢?
學生:以房屋補漏為喜。
學生:“又雜植……增勝”這一句也是在表達作者的喜。主要喜在書齋環境的優美,作者心情喜。
教師:方向是對的。那你知不知道作者為什么植蘭、桂、竹呢?
學生:因為蘭和竹是花中四君子之二,而桂則代表著讀書人的愿望。
教師:是的。我們通過學習這些古代知識,還能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及典故,是非常有趣的?,F在說了這么多作者的喜,那么,有沒有同學發現其中的悲呢?大家認為這篇文章是在寫喜還是在寫悲?
學生:我感覺重在寫悲,因為文章中有很大篇幅在寫親人的早逝。
教師:那通過閱讀,大家能夠從哪些內容中感受到作者悲親人的早逝呢?
學生:“嫗”在和作者聊起其母親生前的一些事情時,“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教師:大家能夠感受到作者哭時的心情嗎?僅僅六個字——“兒寒乎?欲食乎?”便讓作者痛哭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母親是在關心作者冷不冷、餓不餓?,F在沒有母親在了,作者非常懷念,所以哭了。
教師:還有其它地方彰顯了作者的悲嗎?
學生:在后面的時候,作者描寫到自己的妻子逝世,也在表達作者的悲。
教師:是的,無論是對先逝母親的思念,還是對已逝妻子的思念,都是作者心中的痛。再加上自己滿腹詩書卻沒有地方施展,空留無限傷心。
通過以上教學,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文章中所描述的作者的悲喜。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用怎樣的寫作手法將這些感情充分表達出來的。
活動設計:再次閱讀課文,讓學生4人一組進行討論,討論文章是以怎樣的手法表達其中的情感的。
教師:大家說一說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的?
學生:通過細節描寫表達的。比如,“東犬西吠”“雞棲于廳”等,都在彰顯門庭的破落。
教師:作者在描寫妻子的那一部分用了很多細節。大家覺得,作者為什么要寫“問余古事” “憑幾學書”,以及妻子轉述娘家小妹的那些天真的問句呢?
學生:這一部分是想描述作者和妻子之間的美滿生活,與現在的孤獨形成對比,凸顯作者的傷心。
教師:文章中有沒有體現作者在妻子離開后很傷心的地方?
學生:“吾妻死,室壞不修”這一部分和課文最后一段都是在表達妻子去世后作者的傷心。
教師:作者在描寫對母親、祖母、妻子的懷念時,都用到了一些描寫手法,大家有發現嗎?
學生:有。在后面,作者用枇杷樹來表達自己的愁思,是在托物抒情。
教師:縱觀全文,作者都是在用自己的一些家?,嵤率闱椤_@些瑣事有恒久的魅力,能夠將親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能傳授給學生的東西也是有限的。從教多年來,筆者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希望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改變語文教學的現狀。尤其是高中語文課程涉及內容較多,文言文又屬于較難的一部分,需要學生對文章進行釋義,還要思考和掌握文章的發生背景、作者的境遇及整個文言文的思路、內容、主題、表現手法等。這些內容不僅使整個課堂過于繁復,而且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因此,教師要盡量簡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開展教學。
因此,在此次教學中,筆者主要借用了王錫爵對《項脊軒志》的評價來引導教學,讓學生從作者的“喜”和“悲”入手,進行討論,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讓學生盡快融入文章所營造的情境。高中生大多思維比較活躍,情緒比較豐富。只要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得當,學生就能非常充分地感受作者對已故親人的情感及當前的心情。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喚醒學生心中的親情這部分,沒有充分落實到位。其主要原因是筆者在講述作者為母親的逝世而悲傷時,并沒有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應該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在生活中與父母之間的互動,從而調動學生內心的親情。通過此次的教學,筆者認識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也對以往的不足進行了改善,提高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