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六七二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 脊柱微創科,湖北 武漢 430079)
經皮椎間孔鏡下腰椎髓核摘除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手術方法之一,以其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備受廣大臨床醫師和患者的青睞[1]。在臨床上,經常有患者因鏡下出血而影響手術視野,降低手術效果。有研究[2]證實,醋酸去氨加壓素(Desmopressin Acetate Injection)用于腰椎手術可減少術野滲血,保持術野清晰,減少手術出血,但在椎間孔鏡手術中應用的相關文獻報道較少。筆者將醋酸去氨加壓素注射液應用于椎間孔鏡手術中,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7月在本院行椎間孔鏡手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35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67例,其中男31例,女36例;年齡29~68歲,平均(53.71±6.75)歲;突出節段:L3/48例,L4/534例,L5/S125例;突出部位(MRI表現,包括中央偏左、中央偏右):左側41例,右側26例。試驗組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齡31~72歲,平均(55.79± 6.24)歲;突出節段:L3/411例,L4/526例,L5/S131例;突出部位(MRI表現,包括中央偏左、中央偏右):左側38例,右側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①結合患者病史、體征及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②經系統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效果仍欠佳者;③既往無腰椎手術史;④無明顯手術禁忌證;⑤患者及家屬依從性好,愿意配合治療及隨訪;⑥術前檢查血紅蛋白(hemoglobin,HGB)濃度、紅細胞壓積(hema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s,PLT)、凝血功能及肝功能均正常;⑦術前2周內未行藥物抗凝治療者。
①既往有腰椎手術史;②嚴重腰椎不穩者;③患者或家屬依從性差,不愿意配合治療及隨訪;④精神病患者;⑤術前2周內行藥物抗凝治療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Table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對照組患者常規術前準備,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術前準備的基礎上,術前30 min 靜脈應用醋酸去氨加壓素注射液(深圳翰宇藥業1 ml ∶4μg)3 ml,以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配制,30 min內滴完。兩組患者手術過程相同,均由同一組高年資醫生完成。對于高髂嵴的L5/S1突出患者采用椎板間入路手術。椎間孔入路采用局麻,椎板間入路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均取俯臥位,常規穿刺置管,鏡下精細操作,注意保護硬脊膜及神經根組織,避免損傷終板,盡量保留韌帶及小關節,徹底摘除導致癥狀及游離的髓核組織,同時進行纖維環的皺縮成型,直至硬脊膜及神經根組織徹底減壓。鏡下徹底止血后,全層縫合一針關閉創口。
1.5.1 鏡下效果 標準如下:①滿意:術野清晰,滲血極少或無,較少電凝止血;②一般:術野基本清晰,滲血不多,電凝止血后即可恢復;③差:術野不清晰,滲血較多,電凝止血效果仍不佳。滿意及一般視為有效,鏡下效果由術者做出評價。比較兩組患者鏡下效果情況。
1.5.2 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
1.5.3 血液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血液相關指標情況,包括HGB、HCT、PL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
1.5.4 術后并發癥 記錄是否有血栓等
采用SPSS 2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Fisher 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鏡下效果滿意37例,一般31例,差0例,對照組鏡下效果滿意23例,一般39例,差5例。試驗組患者鏡下效果滿意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7)。見表2。
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9.93±1.10)ml,手術時間(62.78±7.63)min,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10.68±1.34)ml,手術時間(67.43±8.28)min。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第1天血液相關指標(HGB、HCT、PLT、PT和APTT)進行比較,術前兩組患者各項血液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HCT和P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HGB和PLT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APTT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患者各項血液相關指標術前與術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HGB、HCT、PLT和PT術前與術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APTT術前與術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和5。
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均無血栓發生。

表2 兩組患者鏡下效果比較例Table2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under endoscop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表3 兩組患者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比較 (±s)Table3 Comparison of mean bleeding volume and oper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3 兩組患者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比較 (±s)Table3 Comparison of mean bleeding volume and oper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 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對照組(n =67) 10.68±1.34 67.43±8.28試驗組(n =68) 9.93±1.10 62.78±7.63 t值3.56 3.39 P值0.000 0.001
表4 兩組患者血常規相關指標比較 (±s)Table4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4 兩組患者血常規相關指標比較 (±s)Table4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HGB/(g/L)術前術后 t值P值對照組(n =67) 133.59±15.79 128.93±14.29 1.79 0.076試驗組(n =68) 136.39±16.15 134.52±14.63 0.71 0.482 t值1.02 2.25 P值0.310 0.026組別HCT術前術后 t值P值對照組(n =67) 0.35±0.15 0.32±0.08 1.44 0.151試驗組(n =68) 0.34±0.12 0.35±0.10 0.53 0.598 t值0.43 1.92 P值0.669 0.057組別PLT/(109/L)術前術后 t值P值對照組(n =67) 260.47±28.43 252.43±25.50 1.72 0.087試驗組(n =68) 268.27±30.13 261.64±27.32 1.34 0.181 t值1.55 2.02 P值0.124 0.045
表5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s,±s)Table5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s)

表5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s,±s)Table5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s)
組別PT APTT術前術后 t值P值術前術后 t值P值對照組(n =67) 12.07±1.25 11.93±0.96 0.73 0.468 36.14±4.45 35.73±3.85 0.57 0.569試驗組(n =68) 11.80±1.24 11.61±0.93 1.01 0.316 35.48±3.82 32.35±3.62 4.90 0.000 t值1.26 1.96 0.93 5.27 P值0.210 0.052 0.357 0.000
近年來,隨著脊柱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3-6]。FENG等[5]認為,經皮椎間孔鏡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最好的手術方式,與傳統開放髓核摘除術相比,具有幾乎不損傷肌肉、韌帶、椎板和小關節突等脊柱后部結構的優點,同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和術后神經粘連少等理論優勢,已經逐漸在國內得到推廣和應用[7-9]。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椎間孔鏡手術的適應范圍正在逐漸擴大,已經由單純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逐漸擴大到脊髓型頸椎病、腰椎椎管狹窄癥和腰椎滑脫癥等疾病的治療。術中出血不可避免,少量出血時,電凝止血對手術沒有或者影響較小,出血較多、電凝止血不易控制時,鏡下無法提供清晰視野,會增加手術難度,增加術中副損傷及并發癥可能,嚴重者甚至不得不放棄手術,影響了手術效果。因此,控制或者減少術中出血對椎間孔鏡手術的順利進行也有很大的意義。
通過臨床實踐及翻閱大量文獻[10-13],筆者總結椎間孔鏡鏡下出血的原因如下:①血壓偏高:主要原因可能為術前或術中血壓控制不佳、患者緊張情緒和腹壓增加等;②凝血異常:主要為術前凝血功能異常、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凝藥物、長期服用活血化瘀類中成藥;③血管損傷出血:多為術中反復穿刺誤傷椎管內靜脈叢、椎間孔動靜脈、腹腔靜脈叢等所致;④骨面滲血:多為椎間孔擴大成形中磨除的上關節突骨面滲血;⑤止血不徹底。但目前關于止血藥物在椎間孔鏡手術中的應用報道較少。
醋酸去氨加壓素作為凝血酶藥物之一,為去氨加壓素的醋酸鹽,是人體血管加壓素—精氨酸加壓素(arginine,AVP)的衍生物。它具有抗利尿、止血作用的同時,也可明顯降低血管收縮活性,消除了血壓升高的副作用[2,14]。醋酸去氨加壓素還具有平衡止血的獨特優勢,在促進血小板水平的同時,釋放出組織纖維蛋白溶酶激活劑,從而在有效止血的同時,還可以避免血栓形成[14],發揮出其促凝防栓的雙保險作用。由于上述優點,醋酸去氨加壓素已廣泛應用于泌尿[14]、心血管[15]、消化[16]和骨骼肌肉[2]等系統的圍手術期,以減少術中和術后出血。
本研究發現:①術后試驗組患者APTT較對照組明顯縮短,試驗組患者術后APTT較術前也明顯縮短(P<0.01),說明去氨加壓素能啟動內源性凝血途徑,縮短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促進凝血,達到止血的目的;②試驗組患者PT術前與術后相比、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去氨加壓素對外源性凝血途徑無影響;③試驗組患者鏡下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07),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說明去氨加壓素應用后,能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④兩組患者術后均無血栓出現,說明去氨加壓素并不會增加血栓風險。
去氨加壓素應用于腰椎椎間孔鏡手術中,可啟動內源性凝血途徑,縮短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促進凝血,達到止血的目的,對控制患者的術中出血有積極的意義,從而提高鏡下效果,縮短手術時間,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小,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等不足,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偏差,需要臨床上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