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
(西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漢語言文學學院 甘肅 蘭州730030)
優秀的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而詩教則是我國自古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鬃釉唬骸霸姡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篇》)這里的“興觀群怨”便強調了詩歌的多種用途。古典詩詞反映出古代詩人的思想情感、心靈世界和深廣的社會內容,其中包含著詩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和審美取向,展現出詩人的性格氣質和精神境界,以詩明德、以詩勵志、以詩益智、以詩從善、以詩陶情、以詩向美等特殊功用,使得古典詩詞成為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徑。
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素質即素養,指人平日的修養。有學者說:“人文素養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習得人文知識,逐步內化為人文精神,并在實際生活中彰顯人文行為的總和。人文知識首先內化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進而引導著人文行為。人文素養以人文精神為核心,既反映一個人外在的日常行為與個人基本涵養,也展現其內在相對穩定的精神品質。”[1](P180)人文素養是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這種由人文知識積累而成、由內而外的精神品格,不僅影響著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為人處世的風格,而且會影響到社會風氣和國家民族的未來。正如學者所言:“如果我們幫助學生以實證的態度去審視古代文學,審視古代文學中的人,同樣,以實證的態度將傳統中人與現代中人相互參照,他們最終將學會如何思考自我,并最終在人生實踐中獲取一個較為圓滿的個人的現代經驗,而其人生也將離幸福近一點。社會或者多少也會因個體的努力而逐漸建立起較為有序的精神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更為有序的經濟、政治結構。”[2](P42)所以,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早已成為高等教育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
目前,從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外在環境來看,在近半個世紀經濟發展的大潮中,中國高等教育出現了工具化和功利化的傾向,即只重視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大學生思想和精神的引導,忽視了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即便是以人文知識為主的文科教學,也未能充分發揮以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和身心健康的教育,而缺乏人文精神的高等教育,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從學校教育來看,近年來人文素質教育中出現的偏差,已經引起高等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視,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和制度,以確保人文素質教育的加強,各大高校也積極修改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努力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目前大學校園中的人文素質課程和人文素質實踐活動已有所增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進一步提高質量,加大改革和創新的力度。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絕大多數高校教師都已認識到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緊迫感和重要性,也不斷嘗試通過課程教學及課后活動,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但也有一些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未能及時更新,依然重理輕文,只重視實用技術的傳授,而忽略了思想教育,甚至個別教師認為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黨、團組織的任務,忽視了立德樹人、全員育人中自己的職責所在。
從學生的狀況來看,在今天經濟發達、文化多元的社會環境中,快節奏的生活使一些學生偏愛快餐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接受和理解較為膚淺,造成他們視野和心胸狹隘,缺乏精神追求和責任擔當。而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人格發展和品格錘煉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未能滿足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迫切需求。因此,結合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重視構建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體系,找到提高其人文素質的可行方法,以專業育其成才,以精神助其成長,這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必須努力的方向。
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也是人文教育的豐富寶藏,深入挖掘古典詩詞的豐富內涵,充分發揮其認識、教育和審美功能,將有利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正如學者所言:“只要我們能夠立足于時代的制高點,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根據當代人的精神、思想去分析和評價其進步性和局限性,那么古代的作家和作品對于我們卓有成效地培養現代大學生的健全人格,還是具有頗為重要的借鑒價值和積極意義的。”[2](P66)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古典詩詞與古代的歷史、政治、哲學和宗教等水乳交融,其中包含著傳統的文化思想、哲學思辨、倫理道德、人生體驗和生存智慧等豐富內容。以唐代為例,儒道佛諸家的思想和學說均含蘊于唐詩之中。“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和“詩佛”王維的詩歌各具面貌,他們的詩歌不僅以或飄逸清新、或沉郁頓挫、或空靜自然的風格,吸引著廣大讀者,而且還反映出儒道佛在唐代的發展狀態,積淀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由于詩人們對儒道佛的兼收并蓄,才有了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行路難》)的高蹈超逸,才有了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丞丈二十二韻》)的崇高理想,才有了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的佛理禪境。所以,誦讀并鑒賞古典詩詞,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了解時代、歷史、社會、宗教和詩歌發展的情況,還會影響學生的歷史觀念、精神追求、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再如誦讀宋代蘇軾、陸游和辛棄疾的詩詞,將其置于北宋與南宋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中,能夠清晰感受到時代變化與個人際遇之間的密切聯系,從中領悟蘇軾歷經坎坷卻堅韌豁達、樂觀開朗的品格,理解陸游和辛棄疾“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精神和執著追求。通過反復誦讀古典詩詞,學生就能夠從字里行間汲取養料,感悟詩人的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久而久之,他們的認識能力和審美水平也會有所提高??梢哉f,誦讀古典詩詞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將外在認識轉化為內在品格、進而影響其心靈世界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吸收和自我教育的過程,它能夠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審美情趣,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背誦朗讀既是古代文學的教學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更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在反復誦讀古典詩詞的過程中,經過感知和玩味,學生對古典詩詞的思想內容、篇章結構、精彩語言和豐富詞匯,就會有比較深刻的感悟與理解,在不知不覺中,將古典詩詞豐富的文學與文化內涵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其文學水平和人文素質也會逐步得到提高。
朱光潛先生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開始入手?!盵3](P81)誦讀文質兼美的古典詩詞,通過反復咀嚼欣賞,可以陶冶品格性情、滋生審美情趣、提高人文修養?!八囆g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干枯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盵4](P152)
誦讀語言精煉、情感飽滿、含蓄跳躍和富有哲理的古典詩詞,通過抑揚頓挫的聲調,能夠感知藝術形象,引起情感共鳴,感受詩詞的韻律美。如果有意識地將同一題材、內容相近的古典詩歌,安排在同一時段誦讀,還能鍛煉學生求同存異的思維,在比較聯想中加深記憶,提高鑒賞水平,鞏固誦讀效果,增添其審美情趣。
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藝術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現出種種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樣的美?!盵5](P4)誦讀古典詩詞應充分發揮想象,注重感受并欣賞詩詞的意境美,這對培養人的品格情趣大有裨益。古典詩詞中具有景中情、情中景的作品俯拾即是?!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像這樣的詩作,在生機盎然的畫面和歡快明亮的景色中,反映出詩人的明凈心緒和淳樸情感。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眼前的山水景物滲透著詩人的主觀情感,緣景入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將大自然或生活中不為常人注意的新奇之美和瞬間之美呈現在眼前。當學生誦讀古典詩詞,沉浸在那具體可感的時空之中,就容易理解古典詩詞的深層意蘊,獲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歷其事的真實感,古典詩詞空靈清雅、深邃綿長的意境,就會激發學生內心的詩情畫意,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中,不斷提高審美情趣和品格修養。
古典詩詞誦讀與古典詩詞課程應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古典詩詞誦讀能為古典詩詞課程的開設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古典詩詞課程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強古典詩詞誦讀的效果,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強化他們對古典詩詞的記憶和熱愛。有學者曾說:“大學應創造一種濃厚的人文氛圍,設置一些使大學生‘精神成人’的課程,使大學真正成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盵2](P66)因而,在古典詩詞課程的教學中,不能局限于疏通字句、概括主旨、羅列寫法,而應當依托古典詩詞,適當地向內深化、向外拓展,引導學生通過古典詩詞探知古代詩人的精神世界,將詩詞擴大到它賴以產生的歷史和文化之中,捕捉隱藏在詩詞后面的時代歷史、社會政治、宗教道德以及心理心態等多種因素,以便更加全面地把握詩詞的豐富內涵,汲取詩詞的文化精髓。從古至今,古典詩詞的形式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但其內容多是對社會與人生的反復發問,是詩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反復思考,所以應重視古典詩詞與歷史文化的結合,改變過去單純以傳授古典詩詞知識為目標的專業化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的制高點,客觀分析古典詩詞的進步意義和歷史局限,既重視古典詩詞的歷史文化價值,又發揮其現實的教育意義,將古典詩詞與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緊密結合,使之成為健全學生情志和心理的一種方法,這也是開設古典詩詞課程的目的之一。
以西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漢語言文學學院為例,目前開設的古典詩詞選修課程有《詩經》與《楚辭》研究、唐詩研究和唐宋詞專題研究等。這些課程能夠較為深入地闡釋古典詩詞的深廣內涵,展現其人文底蘊和藝術風格,引導學生認識領悟其中與自然、社會和人生相關的精彩內容。當然,開設這類古典詩詞課程,一方面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人文知識和專題研究成果,確保在講授過程中,能夠觸類旁通、左右逢源;另一方面,也要求學生在背誦熟讀一定數量古典詩詞的基礎上,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學以致用的人文情懷,更加喜愛和重視古典詩詞。例如,通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感受詩人鍥而不舍的執著追求;通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了解社會歷史的殘酷與悲哀;通過“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領略古人積極進取的豪邁氣概;通過“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定風波》),感知詩人歷經坎坷卻依然曠達豪放的胸懷。這些古典詩詞中的內涵與意境,能夠吸引學生更加親近古典詩詞,通過其心靈過濾和情感體驗,最大限度地發揮古典詩詞傳播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的特殊作用。與此同時,若附之以“古典詩詞過級考試”等督學和檢查手段,相信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第二課堂是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補充,積極舉辦人文教育系列講座、開展誦讀古典詩詞等活動,將有助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以西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漢語言文學學院一年一度的“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大學生詩歌文化節”為例,本活動自2011年開展以來,十余年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全校師生的普遍關注和廣泛參與。每年報名參賽的學生來自全校的各個院系,經過初選、復賽和決賽等環節,將詩詞誦讀延伸至朗誦技巧的比拼、詩詞常識的競賽,以及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等多個方面。詩詞誦讀的范圍不限于古典詩詞和現當代詩歌,還擴大到各民族經典詩篇和外國文學中的佳作,如此廣泛的誦讀活動豐富了第二課堂的內容,充分發揮了以詩詞誦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實踐證明,這樣的誦讀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文化底蘊,而且拓展了學習空間,活躍了校園文化氛圍。2015年由西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漢語言文學學院申報的“‘誦唱經典·傳承文明’大學生詩歌文化節”品牌文化系列活動,有幸成為教育部公布的第二屆“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展示項目,是當年全國立項的30個項目之一。目前,通過第二課堂的詩歌誦讀活動,在漢語言文學學院乃至全校范圍內,逐漸形成了重視經典、背誦經典的良好學風,取得了提高人文素養、加強文化認同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明顯成效。
綜上所述,通過古典詩詞誦讀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將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和人文修養,是切實可行的方法與途徑。通過誦讀經典詩詞,引導學生古為今用、擇善而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的長遠目標,這是時代提出的高標準和嚴要求,也是值得我們不斷思考與探索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