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苗苗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成為新的主流教學形式。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情境創設,如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呈現豐富多彩的圖片,播放小視頻及旋律優美的兒歌等,引領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進行語言交流。然而,通過問卷調查和隨堂觀課發現:有的教師為了情境而創設情境,使情境創設缺乏實用性;有的教師情境創設形式多樣,但是情境之間缺乏聯系;有的教師創設的情境整體性不強,前后缺乏聯系,且高頻率切換情境,反而成了學生語言學習的負擔。有的教學情境由于缺乏真實性且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相距甚遠,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的教學情境不能照顧到學生的知識儲備,影響了他們的語言交流。下面將基于課堂教學實際,分析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性措施。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使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多個教學情境,但沒有深入思考情境之間的內在聯系。小學生受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的影響,難以在短時間內接受多個教學情境及進行情境轉換。多個缺乏內在聯系的教學情境,不僅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造成課堂效率低下(王新強2020)。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Unit 5 Seasons主要學習季節類和身體感覺類單詞,教師在隨堂觀課中發現一名授課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情境展示,共創設了春、夏、秋、冬及溫暖、熱、涼爽和冷八個情境,分別對單詞spring,summer,autumn,winter,warm,hot,cool及 cold 進行教學。在教學中,該授課教師提問學生:“How do you feel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由于在教學詞匯時,單個創設教學情境,導致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一會兒說:“It’s warm.”一會兒說:“It’s hot.”一會兒說:“It’s cool.”“It’s cold.”授課教師雖然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進行單詞教學,但由于情境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導致學生的學習不連貫。在進行教學情境創設時,授課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頻繁地變換教學情境,使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影響了學習效率。
面對新單元的學習,教師往往缺乏對文本的解讀,沒有考慮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及語言儲備情況,直接創設教學情境,導致情境創設缺乏真實性,不能激發學生有效地進行英語思維(劉濤2019)。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8 Happy New Year!的故事板塊時,板塊的主題是約翰叔叔在新年送禮物給邁克(Mike)和海倫(Helen)。很多教師認為對話教學簡單,句型少,只要簡單地借助文本中的教學情境進行單詞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文本即可。教師對教學情境進行簡單處理,表面上看學生掌握了詞匯和句型表達,實際上難以使他們體會文本中蘊含的中西文化差異,更沒有關注他們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其實教師深挖文本后會發現,文本中的插圖展示了約翰叔叔在新年送禮物給邁克、海倫,及邁克和海倫接受禮物的情景。此時,如果教師能夠適時引入西方人收禮物的文化,并告知學生:“People in Western country usually open their presents as soon as they receive them.”引導他們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對比思考,就能使他們輕松地體驗中西文化的差異,不斷地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中內在的情境,而是挖空心思另外創設教學情境,使文本處理本末倒置,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3 Holiday fun中的Story time板塊時,該板塊的主題是邁克和劉濤(Liu Tao)國慶節放假后回到學校討論假期旅行的故事。有的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了自己的國慶假期旅行,并展示了很多著名景點及有趣的事情,同時借助重點句型“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What did you do there?”讓學生互相詢問彼此的假期生活經歷。由于這個部分教師導入的時間過長,造成了新授時間不足,只能對新授內容作簡單處理,未能達成故事板塊的教學目標。由此可見,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未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本情境,合理使用教材情境,造成學生無法進入情境,參與熱情不高,不能很好地解讀文本。在創設教學情境中,教師要重視對教材插圖的挖掘,借助文本插圖進行快速導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文本插圖,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在整體語境中有效地學習英語。
小學英語課堂高效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建立在學生語言學習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升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把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和現實生活經驗放在首位,通過創設多種形式的情境,實現對他們學習興趣、語言思維的激發,最終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效率。
在平時的教學中,情境創設要圍繞單元的主題進行,教師要對教學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讓每個環節的情境設計都按照一條主線展開,實現每個教學環節的有效銜接和順利過渡(楊佳祺2019)。同時,教師還要使用與教學情境高度相關、清晰易懂的教學語言串聯起每個教學環節。
1.化繁為簡,實現學生在主線清晰的情境中學習
小學生學習語言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基于單元主題,從煩瑣的文本中梳理出一條清晰的情境主線,實現化繁為簡,讓學生在主線清晰的情境中學習語言知識。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6 Colours的Story time板塊的教學為例,該板塊講述的是楊玲(Yang Ling)向同學展示自己的裙子,并讓同學猜裙子的顏色。教材文本共五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是仔細研讀,可以看出其包含服飾類、顏色類詞語,常用交際用語“Look atmy...”及詢問顏色的句型“What colour isit?It’s...”等語言知識點。由于涉及的詞匯和句型比較零散,對于英語學習起步階段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設計了“楊玲作為一名魔術師,將要為大家帶來一場精彩的裙子變顏色魔術秀,其他學生作為觀眾與楊玲進行顏色回答互動”這一主題情境,把服飾類、顏色類詞語,常用交際用語“Look at my...”及詢問顏色的句型“What colour is it?It’s...”等語言知識點巧妙地串成一條線,讓學生在主線清晰的情境中進行語言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化整為零,實現學生在主題情境中學習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單元主題情境,從學生的語言基礎出發,創設關于詞和句子的情境,化整體情境為單個情境,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和理解語言。仍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6 Colours的Story time板塊教學為例,基于“楊玲向同學展示自己的裙子,并讓同學猜裙子顏色”這一主題情境,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What clothes is Yang Ling showing?”讓學生觀看動畫,回答問題,借此復習上一單元學習過的服飾類詞語skirt,同時呈現skirt的圖片,讓他們對照文本插圖,嘗試說出“Look at my skirt.”。之后,提出第二個問題:“What colour is the skirt at first?What colour is the skirt next?What colour is the skirt then?”讓學生借助文本圖片,圈出相關顏色詞語,實現對顏色詞語的深入學習。基于對主題情境設計的兩個問題,有效地幫助學生破解了學習重難點。
教師在創設情境前期不僅要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還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使教學情境創設真實,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他們的語言學習。同時,教師也要從原始文本出發,對其進行再構,從而優化學生的語言輸出,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沈雪娟 2019)。
1.以舊引新,學習新知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顯著特點是,每個單元的Cartoon time板塊都會提前對下一個單元的主要句型進行滲透教師可以巧妙借助教材的這一特點,對其進行有效解讀,挖掘語言點之間的聯系,借助情境創設,復習舊知,引出新知,將學生帶入新知學習。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的Storytime板塊的主要內容是邁克帶著自己的妹妹,與大家一起野餐,主要句型是“Would you like...?Yes,please./No,thank you.”在教學時,教師先創設了上一單元Cartoon time板塊中薩姆(Sam)與鮑比(Bobby)要去買雞蛋的情境,順勢引出“Would you like an egg?Yes,please.”句型,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對話練習,然后呈現Unit 8的圖片情境,導入文本。教師依次詢問學生“Would you like a pie/a sweet/a cake?”等,他們根據現實情境可以依次回答“Yes,please./No,thank you.”以此加深他們對情境的感知和理解。接著,教師提問學生:“What about Helen?Let’s read and find.”將他們從熟悉的情境中引入文本,實現語言學習的遷移。
2.以境促教,理解新知
教師要為學生學習英語創設動口說、動手做、動腦想等多種身體感官積極參與的活動情境。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文本出發,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實現以境促教、以境促學的目的,真正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使他們深度理解新知。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Story time故事板塊教學為例,在開展故事教學時,教師先設計了“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看和想,理解fruit salad的意思;然后,設計了“看一看,找一找”的活動情境,讓其通過觀察文本,找出“fruit salad有哪些水果食材”,依次學習新詞a banana/a grape/a mango/a pineapple;接著,讓學生拿出單詞卡片并組合在一起,引出詞組make a fruit salad,增強他們的情境體驗;最后,設計了“看一看,讀一讀”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觀看動畫,模仿人物語氣,真實感受“How nice!”的用法。在本堂課中,教師通過創設具有層次性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感受文本的真實內容,實現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他們的生活經歷,創設出與其生活實際有機結合的情境,使其在有趣、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馬麗慧 2019)。
1.采用生活化方式,創設導入情境
生活是語言學習的源泉,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生活服務。如何有效地讓語言服務于生活?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要借助生活化的導入情境,把課堂、生活和學生有機整合,提高語言服務生活的質量。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4 My family的Story time板塊內容為邁克拿著相冊介紹自己的家人。由于這部分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教師結合他們的實際,設計“我來猜”的導入情境,呈現自己家人的照片,讓他們看著照片猜猜人物與教師的關系。在學生猜對后,教師將照片貼在黑板上,同時在后面寫出家庭成員關系類單詞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me。富有挑戰和趣味性的生活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趁機出示了邁克一家的照片,讓他們介紹,實現了文本教學的自然導入。
2.尋找內在聯系,創設交際情境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努力尋找教學內容與學生真實生活的內在聯系點,從他們的現實生活經驗和語言儲備出發,創設符合其實際情況的生活化交際情境,讓其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行真實的語言交流,提高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Unit2 In the library的Story time板塊講述的是劉濤與楊玲在圖書館的對話,文中涉及相關動作類單詞和句型“Don’t...”。在教學完文本后,教師在文本拓展環節設計了讓學生想一想“哪些公共場所還可以使用Don’t...的句型”,喚醒了他們的生活經驗。有的學生說:“在學校可以使用。”有的學生說:“在醫院可以使用。”有的學生說:“在商場可以使用。”……接著,教師用課件展示其中的一個生活場景,讓學生根據課件,合作表演對話。在以上交際情境中,學生能積極參與,主動表演,充分地互動、交流,這與教師創設的情境貼合他們的生活經驗是分不開的。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情境創設的重要作用,從單元主題出發,創設清晰、完整的情境;從文本出發,創設真實、豐富的情境;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有趣、生動的情境,真正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