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就業與就業難一直伴隨著高等教育整個發展進程,目前是國際社會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大學生規模最大的國家,畢業生就業問題形勢依然嚴峻,就業幫扶事業也在逐步的推進。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的就業,對包括大學生就業在內的就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就業”成為就業幫扶的新趨勢。特別是新冠疫情下,線上招聘、在線面試、網絡指導等大為普及,為“互聯網+就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互聯網+就業”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1]。一是就業信息來源更加豐富。有別于傳統的以高校就業信息發布為主的方式,互聯網成為就業信息發布、獲取的信息高地,海量的就業信息充斥網絡,且信息分類清楚、更新較快。二是就業方式更加多元。以往學生就業更多的是線下宣講、投遞簡歷、面試。“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宣講、收取簡歷、面試等在線上均可完成,且較為靈活。三是就業指導更加多樣。“互聯網+就業”可以實現線上學生職業測評、簡歷制作、面試指導等,且可以實現網絡就業指導資源共建、共享。同時,也搭建了企業、高校、學生等多位一體的就業交流平臺。
互聯網短、平、快的特點使得“互聯網+”背景下就業幫扶工作更加便捷化[2]。一是提高了就業幫扶工作的時效性。面對眾多的畢業生,互聯網為高校構建了統一的就業信息發布平臺,提供了大量就業指導素材,搭建了與畢業生即時通訊的工作機制,建立了畢業生求職管理服務體系。二是提供了就業幫扶工作的便利性。通過引進或建立網絡職業測評系統,互聯網極大地方便了畢業生職業規劃、求職準備等;通過搭建虛擬求職渠道,互聯網實現了學生足不出戶即可求職應聘;通過構建網絡跟蹤管理體系,高校可實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動態,更好地服務于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
傳統的就業工作往往各自為陣,相互割裂,系統性不強。如職業規劃是任課老師負責,求職指導則集中于年級輔導員或就業專干,相互之間交流溝通不多,工作銜接不夠[3]。互聯網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則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一是通過網絡構建了從職業規劃、求職指導到就業的全方位就業服務體系[4]。互聯網可為學生提供線上職業規劃輔助、求職指導培訓、就業模擬面試等全方位服務,并可建立學生就業個人網絡檔案,確保工作的銜接和一致性。二是通過網絡構建教師、班主任、輔導員、校友、企業人力資源工作人員等全員就業幫扶機制。三是通過網絡實現學生職業測評、投遞簡歷、面試、簽約等全過程就業幫扶。
職業規劃是就業的起點和基礎,更是大學生就業幫扶的重要內容。職業生涯規劃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國,現已廣泛運用于畢業生就業幫扶中。“互聯網+就業”規劃幫扶模式就是將互聯網切入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中,通過引入專業化網絡測評系統來輔助學生了解職業、職業生涯、職業生涯規劃等,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及步驟,如MBTI職業性格測試、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等。同時,通過網絡可以實現在線解答與指導,幫助學生在校期間明確職業目標,為后續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教育部《關于做好2020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建立精準推送就業服務機制。精準推送就業信息是就業精準幫扶的第一步。當前,“互聯網+就業”推介模式主要是以就業信息發布、推介為主。各高校均建立了各自的就業信息網,定期或不定期發布和推送就業信息,輔之于QQ、微信、手機APP等新媒體信息發布方式;政府部門通過公共就業網、人才中心等發布和推介就業信息,形成了公共就業信息網絡推介模式;人力資源企業、中介等則建立了專業化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一些招聘企業也通過各自的官網定期發布和推送本企業招聘信息等。這些都形成了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互聯網+就業”推薦幫扶模式。
近年來,網絡就業求職培訓迅速發展,形成了以求職培訓為重點的“互聯網+就業”指導幫扶模式,特別是新冠疫情進一步加速了這種模式的形成與普及。“互聯網+就業”指導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網絡就業指導課。各高校通過在線開設就業指導課或引入慕課等,來開展職業、就業等課程教育。二是網絡技能培訓。通過在線形式實施簡歷制作、面試指導、演講、計算機等就業技能培訓,促進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三是網絡模擬求職。通過網絡開展模擬求職活動,虛擬簡歷投遞、面試等環節,仿真演示求職就業全過程,使學生獲得求職的情境化體驗。
互聯網的即時性、靈活性、快速性等優點也較好地應用于就業服務中,形成了以畢業生就業動態管理為重點的“互聯網+就業”服務幫扶模式。一是畢業生就業全程網絡跟蹤管理。從畢業生就業意愿、求職應聘過程到就業反饋實現網絡全程跟蹤,及時了解畢業生就業動態,做好跟蹤管理。二是畢業生就業實時服務。通過網絡實時為畢業生線上辦理求職咨詢、簽約指導、派遣等畢業就業事務,實現實時在線服務。
完善“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精準幫扶,首先要建章立制,把制度建設放在首位。一是要健全組織機構。高校要成立涵蓋學工、教務、招就、院系等部門的畢業生就業精準幫扶機構,統籌畢業就業精準幫扶事務,并注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運用。二是要明確職責任務。要將畢業生就業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大事、要事,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協作。三是要制定幫扶方案。要制定畢業就業精準幫扶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并細化完善“互聯網+就業”精準幫扶實施細則,確保就業幫扶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互聯網+就業”精準幫扶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部門多,牽涉學生多,需要整體推進和協同合作。特別是當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處于由粗放型幫扶向精準幫扶轉變的過程中,就業幫扶的內容體系亟待優化。一是要完善“互聯網+就業”幫扶內容。要形成生涯規劃、職業測評、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等的全方位內容體系,提供全程就業教育。二是要優化“互聯網+就業”幫扶功能。有別于傳統的就業幫扶,“互聯網+就業”幫扶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供開發。“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要突出精準導向,在就業信息精準推介、就業精準指導、就業能力精準培訓、校企精準對接等方面更加具備優勢。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新一代互聯網信息技術方興未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尤其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互聯網同樣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帶來了改變與創新的契機。一是要創新畢業生就業服務機制。要建立依托互聯網的涵蓋職業規劃到就業指導的全程網絡服務體系,實現零距離、全天候、全方位在線服務。二是要創新畢業生就業幫扶方式。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網站建設,建立健全職業測評、信息發布、就業推薦、線上招聘等功能,打造就業幫扶網絡陣地;充分運用慕課、微課、短視頻等教學方式,突出案例教學和課堂互動,深化就業指導課程效果;創新運用微信、微博、QQ、APP等新媒體手段,有效推送就業信息,精準匹配就業崗位,搭建高校、企業、畢業生交流機制;大力推進就業技能培訓,打造一批就業網絡金課,開展線上模擬求職、虛擬招聘等活動,培育學生就業能力。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精準幫扶貴在實踐,要落到實處。一是要豐富網絡就業幫扶活動。建立網絡就業幫扶一站式活動體系,如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網絡大賽、優秀簡歷評選、就業之星評選等,引導廣大畢業生參與網絡就業幫扶實踐活動,提前感知就業各環節。要創建“互聯網+就業”精準幫扶品牌。最大程度地激發畢業生及院系“互聯網+就業”幫扶積極性,打造一批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品牌活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二是要分類指導。針對不同情況的畢業生要摸清畢業生就業狀況,因人而異,一生一策,尤其是要精準幫扶就業困難畢業生,一對一幫扶,建檔立卡,建立持續跟蹤與服務網絡體系[5]。三是要健全就業幫扶評價體系。從畢業生、高校、企業、社會等多角度衡量“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實施效果,多聽取用人單位評價,及時反饋和改進就業精準幫扶工作。
本文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和啟示:
一是“互聯網+”高校畢業生就業精準幫扶是就業幫扶的發展方向。隨著信息化時代來臨,互聯網在資源整合、共建、共享等方面具有巨大優勢,且符合青年一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高校應主動識網、用網,樹立“互聯網+”意識,實現“互聯網+就業”的深度融合,用新思維、新技術、新方法改造和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
二是“互聯網+”高校畢業生就業精準幫扶要突出精準化導向。要改變過去傳統的漫無目標式的就業幫扶工作,要精準識別幫扶對象,精準確定幫扶方式,精準開展幫扶活動,精準評價幫扶效果。要建立就業精準協同體系,明確學工、教務、招生、就業、院系等部門職責,明確任務分工,確保任務精準落實;要細分專業教師、年級輔導員、班主任、研究生導師等的就業幫扶職責與任務,各司其職,協同推進。要實施就業精準幫扶活動,精準了解畢業就業意愿,精準推送就業信息,精準開展就業指導,建立全覆蓋、精準到人的就業幫扶體系。
三是“互聯網+”高校畢業生就業精準幫扶要多措并舉。首先,要做好“互聯網+就業”融合工作,從制度建設、體系構建、實施方案、效果評價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互聯網+就業”幫扶模式。其次,要優化“互聯網+就業”體系,構建從生涯規劃、求職指導、就業的全過程幫扶體系,切實切入畢業生人才培養全過程,并注重就業導向,服務于學生求職就業。最后,要形成“互聯網+就業”的協同模式,統籌全校各職能部門,發揮教師、行政、后勤等全體教職工力量,從就業指導教學、就業指導實踐、實習實訓、求職應聘等多方面協同發力,形成課程、科研、網絡、管理、服務、資助、心理、實踐、組織、文化等協同就業幫扶模式,切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精準幫扶工作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