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關于做好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的要求下,物流管理專業作為高職院校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的首批主要力量,應加強證書制度實施的背景、內涵、路徑研究與實踐,要以專業(群)為基本單元,對接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和標準,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培養培訓模式,打造專兼結合師資隊伍,創新校企合作路徑,拓寬社會服務面,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機銜接。同時應嚴把證書引入、培訓、考核和學生畢業等關鍵環節,提高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含金量,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1]。作為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專業,我校物流管理專業依托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骨干專業建設、全國交通運輸產教融合平臺試點院校專業建設等項目,深化產教融合,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方向推進物流管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的融合與優化,基于智能制造供應鏈服務專業群的角度,探索踐行“1+X”證書制度。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物流業要基于供應鏈的整體性思維,才能更好地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發展。因此,物流管理專業“1+X”證書制度的實施,基于供應鏈服務專業群來融合推動,更能契合區域制造業特色和人才需求。

圖1 專業培養規格凝練
1.1.1 人才培養目標遵循OBE理念
按照OBE教育理念的六要素方法,突出成果導向,重構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具備政治素質、人文情懷、職業道德、工匠精神,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2],掌握物流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供應鏈管理、倉儲管理、貨運代理、運輸調度等崗位群,能夠從事采購、倉儲、貨代、運輸調度及物流營銷等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學生畢業3年后,應該承擔業務主管職責,達到物流職業能力等級認證(高級)水平。
1.1.2 培養規格
依據物流行業人才成長階梯觀點[3],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畢業時,對應的是物流主管、生產主管、采購主管、供應鏈管理操作等崗位群,并且隨著學歷的提升和工作經驗的積累,有著較為明確的成長通道,對應的X證書等級,也隨之提升。
經過產教融合實踐和區域人才需求調研,對接X證書(中級),我校物流管理專業將崗位群設置為供應鏈主管、倉儲主管、運輸主管、貨運代理、物流營銷五個方向,并提煉出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及其核心工作能力,明晰支撐細分核心工作能力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進而凝練出專業的培養規格(知識規格12項;能力規格9項;素質規格5項),如圖1所示。培養規格中,突出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地位,契合智能制造供應鏈服務崗位群的發展定位。
在職教20條的導向下,結合江蘇制造業為主導、常州“工業明星城市”的區域產業特征,圍繞制造業服務化進程對物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對接物流“1+X”證書制度,優化形成“能力遞進、學創聯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
在“能力遞進,學創聯動”人才培養模式下,突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強化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非專業素養:心理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隨著技術進步和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物流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結合新崗位、新需求重新構建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強化新技術應用能力、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適應轉換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專業素養的內容[4]。

圖2 “能力遞進,學創聯動”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物流從業人員職業能力要求:物流管理》《冷鏈物流從業人員職業資質》《物流管理職業技能等級及要求》等國家行業標準,形成了包括通用模塊和專業模塊的物流職業標準體系結構。通用模塊中的職業道德與物流基礎認知、管理技能應用、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保護對應的是物流管理1+X中的職業基礎;采購、倉儲與配送、庫存管理等內容為物流體系中的傳統課程;供應鏈管理、物流系統規劃、物流戰略管理等內容則是適合高職學生畢業的職業發展。專業模塊中的第三方物流、電商物流等則是當前物流行業的主要就業范疇。所以物流行業中職業標準呈現出“寬口徑”的特征,對應職業標準的“X”證書也應該予以細分并進一步拓寬深度。
對接物流管理“1+X”證書實施中的職業基礎模塊,詳細設計了專業的平臺課程,如表1所示。聚焦新業態新模式下的經濟管理、法律法規、辦公操作業務知識,打造厚基礎、寬方向的創新創業實踐。將思政類課程、假期社會實踐、法律法規課程、商務禮儀、“互聯網+”創新創業競賽等融入課程,借助“物流大師進課堂”等系列專家講座,助力學生形成良性職業生涯規劃。
對接物流管理“1+X”證書實施中的專業知識模塊,設計了供應鏈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等多門專業核心課程,形成了交叉式、全覆蓋的課程融合,如表1所示。面向智能制造供應鏈服務群,在夯實采購、運輸、倉儲等傳統課程知識的基礎上,落實于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系統規劃等管控型的課程知識,以期培養和強化學生的物流成本意識、供應鏈規劃意識等專業能力,為中長期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對接“1+X”證書,將課程思政、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原有的“一個平臺、四個模塊”的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形成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三層式”專業群課程體系,如圖3所示。基于智能制造供應鏈服務專業群的角度,推動多專業課程的融合發展,適應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學習需求。

圖3 “三層式”專業群課程體系
此外,打通專業群教學標準、職業技能標準和學分銀行轉化標準。對照“X”證書標準改革專業群平臺課程、方向課程和拓展課程,梳理專業群學生考取證書的多元性、必要性。依據學校個性化學分的置換規定,適當增加“X”證書的置換學分,促進“書證融通”向“X”證書的傾斜。

表1 專業課程與“1+X(中級)”知識內容的對接
“職教20條”中提出了“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務。筆者認為,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增強師生的職業能力,縮小學校所教與社會所需之間的二元隔閡。隨著新業態新模式的迭代更新(外因),以及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成長需求(內因)的綜合作用,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仍需擔任教改的排頭兵,依托產教融合,促進三教改革。
首先,鼓勵和要求學校開展全員輪訓制度,優先安排一線教師進入物流企業或者物流崗位實訓,通過企業真實任務的“學訓交互”達成“雙師素質”。其次,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最后,進一步調動積極性,全員參與教學能力比賽,通過學賽并進,直接促進教師團隊教研能力、教學能力的提升。
物流行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理論傳導式的傳統教材已經很難契合企業員工或者在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團隊需要依托產教融合,開展課程負責制,及時研磨課程,整理行業企業資源,合作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新型教材和在線資源,并隨信息技術和產業升級予以及時動態更新。
“00后”高職學生對互聯網尤其是移動端學習渠道的依賴性愈發明顯,其學習習慣也呈現出了碎片化、直接化的特點。大部分學生很難花費較長的時間去學習物流業務中的各類理論知識,而更傾向于在實際需求時,通過網絡最快速、最準確、最精煉地獲得直接應用的方法。針對前文中所提及的“外因”“內因”,教學團隊需要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革新契合泛在學習需求的教學方式方法。
將“1+X”證書制度融入到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對于縮小學校所教所學與社會所需所用之間的二元隔閡,具有顯著的積極意義。基于智能制造供應鏈服務專業群的視閾下,將創新創業等非專業能力素養貫穿人才培養模式,將OBE教育理念落實于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從學賽并進、產教融合、泛在學習等途徑推進三教改革,將有利于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為“雙循環”背景下供應鏈產業鏈的穩定和發展培育更實用的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