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促進國家的整體發展。事實上,只有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才有利于國家發展少走彎路,保護自然也是保護人類自己。那么,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受到威脅時,如何做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尤為重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涉及整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它已經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中,正如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生態建設與以上四種建設共同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需要與其他四種建設相輔相成地發揮其自身的關鍵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建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生態建設的發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也需要融入經濟建設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融入經濟建設主要涉及如何解決在經濟建設過程中產生的資源濫用、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如何在解決以上問題的基礎上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是密不可分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自然也要與經濟建設進行充分融合。
首先,對于自然資源濫用問題來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自然資源的利用不可缺少,但是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無論是用一些少一些的不可再生資源,還是需要時間周期進行恢復的可再生資源,其利用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這樣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但是有些企業或個人,在片面追逐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時常會忽略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從而濫用資源,造成資源的浪費。
其次,對于環境污染問題來說,更是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融合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關鍵性問題。經濟需要發展,但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農業發展、工業發展還是第三產業的發展都會帶來環境污染問題,農業發展中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工業發展中廢水廢氣廢渣的肆意排放,第三產業發展中雖然污染相對較少,但是也不能忽視人們在參與到第三產業發展過程中時,往往也會產生一些生活污染。這些污染在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土壤、水源、空氣等都受到較大影響,這也從根本上影響到了人類社會的自身發展,雖然經濟水平上去了,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并亟待解決。
最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經濟建設融合中不能忽略的就是生態破壞問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時常會出現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捕撈、過度砍伐等一系列破壞生態平衡的問題,這些行為產生的生態破壞不利于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不利于可持續性健康發展,需要得到重視與解決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因此,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融入經濟建設首先就需要在經濟發展中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并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經濟建設的融合促進綠色經濟進一步的發展。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融入政治建設,主要是通過政治引領來促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得到逐步推進,具體涉及體制機制改革、法律規范以及政策引導。
首先,體制機制改革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確切地說,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本身就是一種“體制”的改革創新,是生態建設融入政治建設之中的具體表現。體制機制改革具有統領性作用,在體制機制的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可以范圍更廣、效率更高、影響更遠地解決一系列生態文明相關的問題。
其次,嚴謹的法律規范是促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保障,在法制社會中,嚴謹的法律規范可以對人們的行為選擇產生重要的引導與規范作用,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的具體問題進行法律文本的規范補充,可以在法律的監督下促進社會各個群體遵循統一的規范來保障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平穩運行。
最后,將生態文明融入政治建設之中,政策引領作用也不可忽視,體制機制改革是較為宏觀層面的政治規范,而政策引領相對來說是一種微觀層面上的政治導向。對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具體內容,政策制定更具有靈活性,無論涉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的哪些方面,政策制定都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給出具有方向引領作用的政策指導,這對于在實質上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政治建設相融合,主要體現在政治方向引領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之上,兩者相融合既可以促使政治建設得到補充和完善,也可以直觀地促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這種融合是雙贏的。
文化建設是一種著力于精神層面的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融入文化建設主要體現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和推動生態文明發展的創新精神崛起三個方面。
首先,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普通民眾對于生態文明了解甚少,日常雖然每時每刻都生活在自然之中,但是對于生態文明與自身的關系是怎樣的,如何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普遍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的過程中,讓社會中不同群體的人共同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是文化建設支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
其次,近些年環境惡化日趨嚴重,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真實地感受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冬日里的霧霾和越來越反常的極端天氣,這些環境的變化都離不開曾經不為重視的生態破壞,人類對于自然的過度索取常常是以破壞自然為代價的,往往得不償失。面對這些日益凸顯的環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已經自發形成了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但是同時仍然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國家公園的建立促進了廣大人民群眾形成堅定而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也客觀地推動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發展,為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最后,不容忽視的是要推動生態文明發展的創新精神崛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定不能局限于過去已有的發展模式,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盲目冒進,這就需要在整體把握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展方向的基礎上,以創新精神為指導,根據生態建設的發展需求予以創新精神貫穿其中的文化建設支持。綜上,可以清晰地發現,文化建設融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主要是為了促進全民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之中。雖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具有一定的高度,但是其實施與落實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而人民群眾的支持可以通過文化建設來加以促進,如此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可以加快美麗中國的建設步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質量水平。
社會建設主要是一個民族整體的建設,它涉及社會中的各個組成部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融入社會建設,主要是將生態文明的國家利益與廣大企業的利益、千家萬戶的家庭利益以及國家之中每一個個人的利益相融合,在社會各個組成部分的利益相統一的前提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發展將更具有活力。
首先,生態文明的整體發展與國家的整體利益是切實相關的,而國家利益與企業的利益又是直接相關的,企業的發展一定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同時也要與國家利益相一致。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就必然需要企業的大力配合,需要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或者是通過技術變革來減少對生態的破壞,這對于大環境來說自然是好的,但是對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來說便是一個挑戰,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成本必然增加,收益則有可能相應減少。在這種情況下,發揮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相協調的作用就尤為重要,只有企業能夠深刻地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與企業的長遠發展緊緊相連,才能夠促進企業自愿、高效地加入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者的行列。
其次,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涉及社會建設中的每一個家庭的核心利益,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幸福的共同體,每一個家庭都想獲得更加干凈、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的與每一個家庭的需求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將生態利益、國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相結合,促使生態建設與社會建設相結合可以獲得更好的成效。
最后,不能忽視的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真正意義最終都會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在同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都要享受到這個國家所提供的各種自然資源,如空氣、水、土地、能源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最根本的就是保證國家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過上更為舒適、健康的生活。因此,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推動個人、家庭和企業共同發揮作用,從而使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融入社會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