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嬌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有益于接受屬于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養國際意識。”(教育部2012)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與文化密切相關,想要學好一門語言,必定要了解、學習其背后的文化。英語閱讀課豐富多樣的閱讀材料是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途徑,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文化意識”界定為: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同時,突出強調了“文化知識包含中外文化知識,是學生在語言學習活動中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教育部2018)。
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有重語言知識傳授、輕文化知識輸入的現象,造成學生無法深刻理解閱讀文本的文化內涵,出現“culture shock”現象。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文化教學,引導學生對比中外文化異同,尊重、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使其樹立文化意識。
下面將以外研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Module 11 Way of life Unit 2 In England,you usually drink tea with milk的閱讀課為例,闡述如何基于文化意識培養進行初中英語閱讀課的設計。
初中英語閱讀課的導入方式多種多樣,如提問、“頭腦風暴”、自由討論等。在基于文化意識培養的初中英語閱讀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采用多模態教學素材,如包含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的教學素材,激活學生已有的文化圖式(王瑞平2015)。
閱讀課中幾乎所有的活動都要緊密圍繞閱讀文本進行,所以,教師在上課伊始最好能利用多模態教學素材調動起課堂氣氛,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本堂課的導入環節,教師播放了一段以英文歌曲Good Time為背景音樂的視頻,該視頻呈現了英國人的典型生活方式。動感的音樂及視頻畫面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使得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學生觀看視頻之后,教師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usic?Do you think it is exciting?Can you tell me which country is it about from the video?”教師與學生就視頻內容展開對話,從而自然地引出了本堂課的主題。
可以說影片內容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的閱讀作好了鋪墊。
讀中環節是教師帶領學生理解閱讀文本內容、提升文化意識的重要階段。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使其大致了解英國人的生活方式。然后,引導學生對比中、英兩國人的生活方式,使其意識到兩國人生活方式的差異。最后,讓學生理解兩國人生活方式的差異是由不同文化的影響所造成的,使其學會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
1.創設情境,感知文化差異
情境創設在英語教學中較為普遍。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且能夠將所學知識更好地遷移運用于實際生活。
創設真實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使其更容易接納、包容不同的文化。
本堂課閱讀文本的第二段介紹了英國人在見面時的稱呼方式。教師在講授這一段內容時通過提問創設了一個情境:“假如你在英國,與亨利·格林(Henry Green)第一次見面時,你該怎么稱呼他呢?第二次與他見面時,又該怎么稱呼他呢?”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引導其對比中、英兩國人見面時的稱呼方式。
T:In England,what can you call him for the first time?
S:Mr Green.
T:Then when you become good friends,what do you call him?
S:Henry.
T:Yeah,why do you call him Henry,because...because we know each other better,we are friends,right?We can get closer,good.Now I have another question,in China,what do you call your father’s friends?
S:Aunt or uncle.
T:Yes,very good.You call him uncle or her aunt.If you are good friends too,can you call his name?No,we still call him uncle,right?
S:Yes.
T:That’s different.It is different culture,right?
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思考、感知文化差異的機會。
2.利用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文化差異
英語能力除了聽、說、讀、寫外,還包括“看”。《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要學會通過“看”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當今社會,信息的傳遞呈現出多模態的特點,很多信息的獲取要通過“看”。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豐富多彩的圖片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其更直觀、形象地感知中、英兩國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化。本堂課閱讀文本的第三段介紹了英國人有喝下午茶的習慣。在講授這一段內容時,教師在PPT上呈現若干張食物圖片,并提出問題:“What do British people eat when they have afternoon tea?”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選擇相應的食物圖片,了解中國和英國下午茶的不同。
T:What do British people eat when they have afternoon tea?
S:Sandwich,Fruit cake and tea.
T: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afternoon tea?Afternoon tea is...not only drinking tea,because you can eat others,right?But a light meat.
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提出了“light meat”這一新的概念,學生對此感到新奇。教師借助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英國人對肉的一種分類方式,并補充了與英國飲食相關的文化,使學生增加了對英國文化的理解。
T:And can you tell me when do they usually eat afternoon tea?
S:Four p.m..
T:How do you know that?
S:There is a clock.
在以上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深挖下午茶背后的中英文化差異。
T:Does Wang Hui like drink tea with milk?Why do you think so?
S1:Yes,because in England,people always drink tea with milk.
T:But Wang Hui is a Chinese.
S1:入鄉隨俗。
T:So she has to like it,right?That sounds reasonable.How about you?What’s your idea?
S2:Because she tries to drink tea with mike.
T:Try to what does it mean.
S:試著,努力著。
T:Yeah,a very key word,but I think if you don’t like drinking tea with milk,you need to remember one sentence“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教師通過一連串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樹立“理解、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的理念,學會入鄉隨俗。
閱讀文本的第四段描寫了英國的炸魚和土豆片。在講授這段內容時,首先,教師問學生:“How can you eat fish and chips in England?”并將課文中相應的句子內容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出來。然后,教師再次提問:“What does Wang Hui think of fish and chips?”通過兩個學生的回答,引出traditional,special這兩個關鍵詞。此時,教師很自然地提到中國的傳統食物,并提問:“What is the traditional food in china?When do you eat them?”學生的回答包括“月餅、餃子、湯圓、臘八粥”等。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中國的傳統食物和英國的傳統食物進行對比。
借助圖片將中、英兩國的傳統食物進行對比,能夠讓學生形成直觀的認識,有利于增進其對英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在講授閱讀文本的第五段時,教師用圖片給學生展示了中、英兩國人乘坐公交的場景。兩幅圖片形成強烈的對比,引起學生對自己生活行為的反思,并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使其形成正確的文化意識。
3.換位思考,體會文化差異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是不自覺的。在閱讀課的教學中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深刻地體會、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
在講授閱讀文本的第五段時,教師首先呈現出一幅圖的一部分,并就這一部分對學生進行提問。
T:Can you tell me what the boy is doing?
S:Listening to the music.
T:And waiting for the bus,right?
T:If you are the person behind the boy,what’s your feelings?What do you think of him?
學生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教師繼續引導:
T:You are going to get on the bus,but he is still listening to the music.
S:I think he is“unpolite”.
T:Um yeah,impolite,so what you will say to him?
S:Maybe I will say“please get on the bus quickly or走開”.
T:Do you think it is the polite way to say“go away”?No,he is impolite so you also can be impolite.
在聽完學生的回答后,教師將完整的圖片呈現在PPT上。
在本環節,教師通過真實場景下的換位思考,幫助學生了解英國人的紳士風度,引導學生學習好的文化,做懂禮貌、友善的人。
接著,師生圍繞這幅圖進行對話:
T:What did he do and say,did he do just like us?
S:He said excuse me,are you waiting for the bus and he touched the boy on the shoulder and smiled politely?
T:Yeah,is he very angry?
S:No.
教師將一幅圖分兩次呈現出來,先讓學生思考“遇到這種情況,自己會怎么做”,而文章中的英國紳士是怎么做的。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個有禮貌、守規則的人。
在讀后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輸出,并就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吸收、理解程度進行檢測。教師要充分利用讀后環節,在學生吸收文化知識后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文化意識,引導他們尊重不同的文化。
在這堂課的產出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文章對英國的風俗進行復述。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師所給的重點詞組完成任務。在這個任務的基礎上,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將中、英兩國的文化進行比較。
教師再次創設情境:“你們的好朋友亨利想了解中國的風俗習慣,請以小組為單位,向他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求組內成員分別介紹一個方面,并在介紹過程中運用must等情態動詞。
S:You must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in China.
T:Yeah,I like your answer,so in England which side?
S:Left.
在本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對中、英兩國的文化進行整體的對比,既復習上一堂課的內容,又幫助學生鞏固本堂課所學內容,加深他們對中、英兩國文化的理解。
T:The world is so big and the life is so colorful,we have different culture in different countries.So let’s respect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xperience different ways of life,maybe you will find something new.
教師通過最后總結的話,點明本堂課的主題,鼓勵學生了解、理解不同的文化,并學會尊敬不同民族的文化。
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教師布置以下作業:
Must do(必做):
1.Retell the English way of life.
2.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about the Chinese way of life.
Can do(選做):
Write a short passage to introduce the Chinese way of life to Henry and search for more information to polish(潤色)your information.
教師充分考慮到學情,將作業進行分層設計。無論是完成必做作業還是選做作業,學生都需要運用到本模塊所學的語法知識點。選做部分呼應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語言學習若是脫離文化背景,就會失去其原有的生命力,變得空泛、無趣。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中,教師切忌急功近利,重視詞匯、語法知識的教學,而要深入解讀文本的文化內涵,從文化視角“將語言學科教學的教育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王亞萍2017)。
在基于文化意識培養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活動設計務必遵循趣味性、實用性、真實性三大原則。第一,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文化教學素材,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已有文化背景知識,使其能較快地吸收、理解文化知識而不感到乏味。第二,確保學生所學的文化知識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這里的實用性不是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能用到,而是指所學到的知識點是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的生活有聯系的,與學生現階段所學知識相關聯的。第三,所傳授的文化知識必須是真實的。師者,傳道授業。所傳授的知識必須準確無誤。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首先要對文化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和透徹的理解。因此,教師必須活到老,學到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大。教師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切不可故步自封。教師要對外國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利用自身對文化的熱愛去打動學生,引導他們理解、包容不同的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
基于文化意識培養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因此,教師的教學不可局限于課堂、教材,而要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遷移到生活中,盡可能地創設真實的語境,培養學生的文化知識遷移能力。
基于文化意識培養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理解并尊重文化差異,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這是英語教學的價值所在。根據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理念,文化是語言學習的支撐。所以,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學永恒的主題。從文化意識培養的角度設計閱讀課是初中英語教師必須選擇的教學方向,這樣才能真正體現英語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日常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還應積極關注學科最新動態,結合當下最新且貼近學生生活的文化材料,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