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款名叫“學習強國”的軟件橫空出世。軟件的內容多種多樣,從歷久彌新的傳統文化,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從視頻、音頻學習到挑戰答題,良好地利用了現代化的傳媒,創新了思想文化傳播的形式,有利于進步思想的傳播,并同時打造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
早在數千年之前,荀子就語重心長地勸人“學不可以已”,而到了我們所熟知的近現代,“學習”的概念又得到了橫向和縱向的擴張,隨著生產力的飛躍以及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學習在日益被賦予重要性的同時,其范圍和深度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們又要重新思考它的定義。
對于原始社會乃至上古時期的人們,所謂的“學”,僅是模仿技藝精湛的前輩并試圖掌握狩獵、采集以至于農耕、紡織、冶煉等技藝。在中國,孔子和老子二位先哲出現之前,其實是無所謂有系統的思想繼承的,直到私學的興起,百家爭鳴,人們才將“學”的含義擴大到了對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上面。而幾乎是同一時期的地中海沿岸,人們也在學院里掀起了人文主義的精神覺醒。
隋唐時期創制的科舉制又給學習的行為賦予了政治涵義,這使得“學”的行為已經不再是上層社會專屬的權利,相反,被統治階級可以通過學習知識,繼承思想,一躍成為統治階級。這個獎勵實在是太過誘人,以至于一時之間,學習就已經成為了全體國民——達官貴族、平民百姓的共同追求。由是,學習的含義又一次被擴大了,這一成果隨著啟蒙思想家們對中國的研究被帶到了西方諸國,進而走向了世界,并一直存在到今天——看看莘莘學子們對高考的敬畏、社會以學習之名對社會階層進行的分流。
18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洪流,學習的含義又一次被擴大,這一次則體現在它涉獵之廣之深以及對于生產力的直接影響上。工業革命為人們帶來的新型門類學科猶如一粒粒種子,他們在工業化的肥沃土壤上生根發芽,直至高聳入云,演化出無數枝杈,不同大樹的樹枝相互交錯,又誕生了新的知識體系。無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科,其認知刷新的速度都只能用“爆炸”來形容,為通才畫上了句號。而探索這個世界規律的學習行為此時也就真正難以窮盡了。
十九世紀末,科學技術的根系逐漸深深地扎入生產活動之中,“做學問的人”與“生產者”慢慢合二為一,從工人到資本家,如果不加強學習以適應新生產力的要求,都必將被時代所淘汰,二十世紀,聯合國正式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足見科技與生產力結合之深。雖然話是這么說,其實學習的行為與生產從一開始就是結合的,只是工業革命后,確切地說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這種結合更是理論知識與生產的結合,有別于傳統社會中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所以,也很難說清究竟是誰依附了誰,我們只好做如下概括:是工業革命造就了學習內容的多樣化與深度,并通過這些成果進一步作用到了生產力的發展中。
到了二十一世紀,對于個人而言,學習既是掌握最基本生存手段的唯一方式,也是決定個體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的主要方法,它既包括理論知識的學習,也包括思想文化的繼承和對于前人生產實踐的總結;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學習先進,學習傳統當中的優秀部分,是實現辯證否定的手段,它能解放一個國家的生產力,讓一個政權永遠保持治理能力的先進。
因此,從一切角度來講,學習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離開了這兩個字,怕是難以實現的。
說完了學習的含義,我們也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說一個國家“強大”到底是出于什么樣的標準。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標準,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奮斗的方向。關于一個國家“強大”的含義,我們可以從許多形容國家的詞匯中知曉一二,我認為,當我們稱一個國家為強國,大多都是出于以下幾個標準。
首先是經濟和軍事實力,這也符合“綜合國力”的定義,當一個國家在經濟領域高歌猛進占據高地,或者建立了一支無人能敵的軍隊,我們便會由衷地贊嘆這個國家的強大。事實上,這種關于“強大”的畏懼,是因為受到了那個被認為強大的國家經濟或軍事上的控制或威脅,因而,這樣的強大,是最最表層意義上的強大,也是相對容易達到的標準。
其次,如果更深一步去探究,我們也可以在政治民主化程度和國民對統一國家的認可度上得出。政治是經濟發展水平在階級結構、國家法治上的體現,一個民主的政權,不可能代表落后的生產力,而另一方面,民主的政治環境又更容易令國家發展,因此,政治民主化不僅包含經濟發展,還蘊藏著發展的潛力,是更深層次的強大。文化心理認同也是一樣,由于今天的國家都已經是統一的“民族國家”,這就更加體現了加強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因此,不僅對于強國,在今天的世界,哪怕只是判定一個國家是不是“一個國家”,也必須要參考這塊地域里的人們對于國家是否有文化心理認同,一旦這種認同得以建立并且走向強大,那么之前所說的那幾樣兒,或早或晚都會實現,所以說,要問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的最有用的標準,便是這個國家的文化心理認同,即這個國家人民的團結程度。
最后一點要說的——更確切地說是一種要求,那就是腳踏實地的發展,國家的發展與個人的生活一樣,必須謹防“脫實向虛”現象的出現。經濟的發展自不必說,“防止脫實向虛”本就是一個經濟領域的名詞;軍事建設上,我們最要避免的就是只圖好看——這聽起來像個笑話,但事實就是如此,軍隊戰斗力的高低可不僅僅取決于軍備的先進與落后,他還有綜合補給能力、指揮水平、軍隊建制體系、軍事領域的思想與行政體制等。強軍必須做到多頭強,決不能像洋務派一樣只求先進器物;政治民主化,更要防范形式主義,從上到下的國家組成,黨政機關和組織都要參與進來,要真正建立適應新時代國情的民主制度,一定要堅持群眾路線,做到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民族國家的建設亦然。只有達到了這些要求,“強國”二字左右的引號才能真正去掉,我們的奮斗和建設才能以他們為標準。
學習強國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在新時代的又一次對過去的揚棄與發展,也是一個國家對于走向復興的真摯愿望。
它能夠提供一個契機,讓學習的行為與國家的強大進一步結合,他也給我們一個機會,由這個社會的每一份子獻上我們的綿薄之力,把這個如同八九點鐘的太陽的國家打造成一個全方位的強國,一個真正的強國。
我們應該在愛國主義引擎的驅動之下,通過不斷學習提高各方面的素養,積小力成大力,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強大。“學習強國”正是這樣一個美好愿景的符號。
身為新時代的青年人,即將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的后備部隊,筆者希望能與廣大新青年同志們共勉此夢,此中國夢,把我們的國家,帶向勝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