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社會智能化進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教育教學中的普遍應用,全面提高了我國教育智能化、信息化發展水平。將信息技術應用到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可以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學效果,增強文言文教學的時代感。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影視劇作的進步,而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作拍攝數量不斷增加,這就為高中文言文教學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對促進高中文言文教學模式的多元化發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學效果,加快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掌握能力是比較有利的。
如在《赤壁賦》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觀賞梁朝偉、趙薇等人主演的電影《赤壁》,能夠回憶三國時期,孫權和劉備在赤壁聯手打敗曹軍,了解這一著名戰役“赤壁之戰”的片段。為《赤壁賦》的學習奠定了重要基礎,使得學生對《赤壁賦》的寫作背景有了深入了解,能夠站在蘇軾的角度思考《赤壁賦》。學生結合電影《赤壁》構思曹孟德的神態,促使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詩人蘇軾的情感、價值觀。類似的文言文《荊軻刺秦王》、《鴻門宴》等都可以采用觀看影視劇作為切入點,增強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認知,從而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充分感知歷史的樂趣、文言文的唯美。
因此,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文言文教學可利用的資源越來越豐富,將生澀的文字以立體的圖像呈現給學生,促使高中生更加準確地理解文言文的創作背景所描述的歷史事件等,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VR三維技術模擬場景的應用,如將VR技術應用到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感知文言文中呈現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等,能夠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效果,進一步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VR三維技術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創設教學環境和營造教學氛圍的基礎上,按照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主動構造文言文中描寫的場景,從而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文言文中的環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通過VR技術呈現廉頗、藺相如的服裝、造型等,學生通過傳感器扮演二人的角色,以達到活靈活現演繹《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故事的目的。VR三維技術構造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場景逼真,而且增加了《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的趣味感,有助于教師通過構造立體教學場景,完成對《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這一重點句子、字、詞的理解和教學。而且VR三維技術構造的場景更加多元化,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力,豐富文言文《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視角,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目標。
所以,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高中文言文教學借助于VR虛擬三維技術投射出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配合教師對文言文內容的還原創造教學場景,在拓展學生學習思路之時,增強了學生自我完善的教育能力。
教師可以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引導學生正確利用互聯網資源,查找文言文教學內容,學生針對給定的文言文學習內容,在互聯網各大網站上搜集整理資料,并預習文言文教學內容。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大量整理文言文教學資料,了解歷史文化,并學習文言文中呈現的價值觀、思想等,達到了自我探究學習文言文的目的。
如在《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文言文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燭之武退秦師》的相關資料,包括《燭之武退秦師》的文章出處、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人物、體現的歷史研究價值等。學生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從不同的視角研讀了與《燭之武退秦師》有關的內容,對學生多角度審視《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文言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則通過搜集整理資料,提高了自身的閱讀能力、整理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能夠正確運用互聯網完成學習活動。同時,學生掌握了有關《左傳》的信息,并能夠用六個成語總結《燭之武退秦師》講述的內容,包括危在旦夕、臨危受命、從諫如流、洞若觀火、以退為進、化險為夷,從而展現高中生利用互聯網自主探究《燭之武退秦師》學習的深度和效果。由此可見,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高中文言文教學,在創新文言文教學形式的基礎上,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資源,對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學習效果,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很大作用。
因此,在互聯網自主探究文言文教學模式下,高中生的文言文素養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學生在自主研究文言文的過程中,組織能力、總結能力和閱讀能力等獲得了全面發展。
利用多媒體繪制文言文教學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文言文學習思路。思維導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讓學生清楚了解文言文的結構、思路和故事梗概等,簡化了高中生文言文學習的篇幅,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如在《蜀道難》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繪制《蜀道難》思維導圖,學生與教師一同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鍛煉學生發散思維和聯想思維能力的過程。《蜀道難》可以分為三個模塊,分別是嘆高、嘆險、嘆要三個部分,并將文中表達嘆高、嘆險、嘆要的句子、詞語、字分別歸納其中,闡述其所表述的情感。其中“嘆高”的句子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另有“黃鶴、猿猱、脅息、長嘆”等詞共同襯托了高峻偉岸蜀道的“高”,表達了蜀道的奇壯風光;描寫“嘆險”的詞句有“畏途巉巖、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凋朱顏、不盈尺、倚絕壁、飛湍等”,表達了作者勸阻友人的焦急心情;描寫“嘆要”的句子有“劍閣崢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殺人如麻等”,借助于對《蜀道難》奇麗風光的描寫,暗諷統治者的黑暗統治,點明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多媒體繪制文言文教學思維導圖的方式,使得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思路更加清晰,學習興趣濃厚,能夠準確地把握文言文的中心大意和描寫方法等。
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構建思維導圖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果,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這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應用信息技術完成學習活動,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自主性。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課堂教學,而是深入到學生學習工具層面,促使高中生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開展自我教育,從而達到提高高中生文言文學習效果的目的。高中生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性地完成文言文學習活動,對文言文教學資源加以整合和利用,培養了高中生的自我教育和完善的能力,促進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