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 吳媛媛 董子琪
摘要:近年來,在全球化的經濟形勢不斷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提高影響下,我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強,這帶動跨境交易也愈發繁榮。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被侵犯的案例,但消費者的“維權難”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無疑制約了跨境交易的發展。文章從消費者“維權難”的原因及跨境消費健康發展的解決措施等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消費者跨境消費;維權困境
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跨境零售進口785.8億元,增長39.8%,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的不斷攀升。但是出現了跨境商品真假難辨、流通信息不透明、物流慢、虛假發貨、信息泄露等一系列問題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并且消費者的維權成了“老大難”問題,甚至部分消費者直接放棄維權。以下從消費者,電商平臺,物流等方面探究“維權難”問題。
消費者:法律觀念不強,維權意識淡薄。首先,消費者對我國現行的《電商法》等相關法律知之甚少,甚至對它們的存在渾然不知,這導致他們在遇到商家侵害其合法權益時,不能及時有效的借助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其次,我國消費者對跨境消費的相關了解不多,尤其是農村地區消費者,他們對海外商品的購買規則,流程等認識不夠,且不注意交易憑證等信息的留存,在發生被侵權行為時,不能自覺進行維權。據有關數據顯示,在我國自覺進行維權的消費者只占23%,而超過70%的消費者沒有維權意識或者維權意識淡薄而自認倒霉。
維權過程繁瑣復雜,維權成本高。消費者作為單獨個體在進行海外購物時涉及的金額不會過高。據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的數據顯示,在進行投訴的案件中91.37%的投訴涉及金額均在5000元以下,而消費者因為與經營者的距離,投訴渠道單一等因素,在進行維權時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維權成本過高且與維權收益不成正比,懸殊較大且維權過程漫長,這直接導致消費者為避免麻煩而放棄維權。
電商平臺:電商平臺服務機制不健全,客服時常不作為,售后困難??头墓ぷ鏖T檻較低,對其自身素質的要求較少,這致使部分客服的專業水平及服務素質較低,與消費者的需求不能匹配。在消費者遇到問題時,存在客服敷衍了事,態度曖昧,不及時回答和處理消費者的問題。與電商平臺的溝通無效,嚴重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最后的結果就是 “維權難”。
電商平臺推諉責任。在消費者遇到問題找到電商平臺時,會出現被“踢皮球”的現象。電商平臺以“不在他們的服務范圍”等借口將消費者的問題轉移到物流或者其他主體身上,而他們主體之間互相推諉,在這個維權過程中耗費了消費者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消費者身心都受到傷害,最后結果卻極大可能不了了之,致使消費者維權難,這也就勸退了一些消費者進行維權。
物流:配送周期長。在2018年全國跨境電商消費評級榜單中,物流配送是被投訴的熱點之一。跨境購物產品不同于國內的產品,其產品來源廣泛,涉及全球各個國家,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海關清關、商檢等多個環節,物流運輸及配送時間較長,發貨慢的跨境電商平臺是甚至需要數月,由于跨境電商物流配送時間較長,產品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也進一步加大,比如會出現快遞丟件、食品類商品由于運送時間過長而過期的現象,因此,消費者售后維權困難,消費者權益無法保障。
物流成本較高。有關數據顯示,跨境消費物流成本約占總成本的30%左右。因為跨境消費物流涉及到國外海關、國際運輸、國內海關、物流等多個環節,不可控的因素較多,運輸風險較高,這都大大增加了跨境消費的物流成本??缇诚M中的退換貨問題,需消費者自行與經營者協調解決。然而跨境消費的物流配送周期長,成本高,可能使物流成本超過了商品本身的價值,令消費者退換貨困難甚至打消了退貨的念頭,造成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困難。
物流信息偽造。據新聞報道,僅幾十元便可使國內小作坊依靠跨國物流信息搖身一變成為舶來品,一些快遞公司公然提供“異地上線”服務,偽造物流信息,參與到售假產業鏈中,使得造假流程天衣無縫,欺騙消費者,說是當地直采,但是流通渠道混亂,說是海外大牌,實則海外貼牌本土生產,使消費者深信不疑,購買到假貨,大大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隨著《電商法》等相關法律的出臺,跨境電商的大環境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跨境交易的權益保護仍需各方主體的共同努力。
消費者:消費者要意識到法律對于自身權益保護的重要性,及時了解國家頒布的相關法律政策,培養自身的法律觀念及維權意識,同時要多關注財經報道,瀏覽相關網站的曝光的商家,掌握跨境電商的發展現狀,在進行跨境消費時,了解購買規則及商品相關信息,做到心里有數,從而避免“消費陷阱”,減少權益被侵害的可能。但是一旦自身的合法權益被侵害,消費者就要勇敢及時的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
電商平臺:首先,電商平臺要完善客戶服務機制,同時注重客服素質的培養,打造專業素質高,服務水平強的客服團隊,提高工作的時效性,及時滿足客戶端的合理需求。在消費者遇到問題時,要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節省雙方的時間成本。其次,電商平臺要明確劃分權責范圍,讓消費者一目了然,禁止出現消費者被“踢皮球”的亂象,避免給消費者帶來不必要的維權成本。
物流:建立可追溯商品平臺。在區塊鏈的基礎上,建立可追溯商品的數據庫平臺,即在商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基礎上,可以對平臺中的每一件商品進行記錄和追蹤,消費者購買的每一件產品,都可以追溯到它的來源信息,實現生產、倉儲、配送銷售等整個流程的可追溯,賣家不會像之前一樣能隨意更改商品信息,降低了假貨出現的頻次,能夠有效維護消費者權益。
政府:拓寬消費者維權渠道,創新監管模式。維權途徑的多元化,讓消費者維權有方,通過消費維權問題快速解決機制和反應機制,使消費者維權簡單易行。提高工作人員素質,認真履行職責。面對新型消費投訴,尋找新的解決辦法,創新監管模式,簡化監管手續,提高監管效率,如“倉內留樣檢”項目,監管部門對所有入倉進口產品進行留樣,并交由第三方機構進行檢測,海關在此過程中進行監督,加大對進口商品品質管控力度,有效保障進口商品的質量。
綜上,跨境消費潮流不可逆轉,維護跨境消費的良好環境需要各方主體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姚建芳.網絡消費十大陷阱公布電商法律條款“維權神器”支招[J].計算機與網絡,2016(06).
[2]余芳.大數據背景下跨境電商物流發展困境與對策[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8(03).
[3]張夏恒,馬天山.中國跨境電商物流困境及對策建議[J].當代經濟管理,2015(05).
[4]潘成林.電子商務市場消費者維權的困境與出路[J].管理觀察,2016(23).
[5]汪瑜.跨境電商物流現狀與問題研究[J].科技視界,2016(26).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