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明 張思英 胡雋
摘? 要:隨著建筑學教育的發展及社會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高等教育在實踐性課程教學方面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實訓教學是建筑學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提高實訓教學的教學質量對于提高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湖南科技大學建筑學專業的建筑設計課程中實訓教學實例,從真實而自由的工程實踐類設計課題,行走感知的實地調研,科學、創意的模型建構,學生互動的集體評圖等方面進行課程教學改革與思考,提出合理化的建筑設計實踐課程教學改革意見。
關鍵詞:工程實訓? 創新能力? 案例研究? 實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10(a)-0229-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the society's increasing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must reform and innovate in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al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system of architecture,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actical train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d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xamples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real and free engineering practice design topics, walking perception field research, scientific and creative model construction, student interactive collective evaluation of drawings, etc.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and thinking, put forward rationalized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opinions.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capacity; Case studies; Practical teaching
工程實訓是鍛煉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才是根本,科技創新是核心,培養具有創新性的工程科技人才也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1]。所以,要培養出適應新世紀需要的、高層次的建筑學專業人才,就必須在建筑學教學中加強工程實訓的全面教學,進行系統的“工程實訓”訓練,從而提升建筑學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1? 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關鍵在于落實》中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明確了工程實訓的重要性。故高等教育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基礎,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設計能力與創新能力為核心,重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強,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對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認同感較低,渴望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這是培養學生質疑精神、創新意識的有利要素[2]。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建筑應用型人才是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3]。建筑學專業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而原有的課程設置和條件難以保證學生這兩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升[4]。傳統的建筑學教學,實踐教學的目標只注重對理論知識的驗證,不利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激情與興趣,而工程實訓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真刀真槍的實踐設計,針對性強,強調設計中具體問題的解決,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整體的提高。
2? 教學實施
建筑設計是專業主干(核心)課程,通過對復雜建筑空間組織、建筑組群布局及其環境設計訓練,培養學生建筑組群布局及其環境設計能力。課程教學中突出“工程實訓”內涵,進行以下的教改探索。
2.1 真實而自由的設計課題
建筑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技術性人才,因此建筑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建筑教學理論與工程實踐充分地結合在一起,把建筑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工程實踐教學方面[5]。該課題結合老師的美麗鄉村的實際工程項目,把場地選擇在環境優美、群山環繞的湘潭縣頂峰村。這里峰險水秀、美不勝收,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曹家坳瀑布、土筑古民居、湘軍屯兵處周公寨遺址、石龍寺、兩湘亭、古石板路、稍息亭、大三彎、竹林、草藥、頂峰臘肉土雞……2012年9月,中央電視臺100集大型節目——“遠方的家·北緯30·中國行”第50 集,以《無限風光在頂峰》為題,曾介紹了銅梁峰村昌山秀麗的山水,險峻而獨特的地形,并細述了這里的生活、生產狀況,以及村民們的生活場景[6]。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使同學們對這個場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2 行走感知的實地調研
本課程設計因場地是實際項目用地,以實地的切身體驗,記錄當地居民的日常行為及調研鄉村民居空間設計手法,進行有針對性的體驗、分析。到達現場,同學們興致高漲,一下車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基于行走感知的實地調研。對頂峰村的民居空間形態、村民的生活習慣、非物質文化的民風……,采用現場測繪、問卷調查、人物訪談、跟蹤記錄等一系列手法,調研細致入微,生怕遺漏極小的細節。盡管部分同學不是湖南人,湘潭方言有些難聽懂,但他們不厭其煩,耐心仔細,一遍遍地重復著,直到弄懂為止。一天緊張的調研下來,雖然同學們都很辛苦,但他們熱情高漲,回到學校又馬不停蹄地整理數據,繪制現場測繪建筑的圖紙,大家相互交流討論,互相提醒,數據共享。調研成果也十分多樣。直觀地建立起場地、地形、環境與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關系,初步設想不同外部條件制約下的可實施性設計策略。
2.3 科學、創意的模型建構
教學組織中以組為單位做好場地模型,每組成員分工合作,既提高同學們的專業水平又強化了他們團隊協調合作的意識,為以后工作中的團隊合作奠定了基礎。同學們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從模型材料的選取、制作技術的選擇都很細心,增強了感性認識并提高了動手能力,模型制作中有的學生還運用了如3D打印、激光切割機等新技術。模型制作的每一個步驟都要縝密地思考,凝聚每位組員的智慧,真正做到科學而合理,而每個方案的推敲又充分體現每位同學的創造力。每階段同學們都根據自己的創作用工作模型推敲,這樣同學們可直觀地分析具體的建筑形體、空間,而把模型直接置入場地模型中,可更直觀地研究建筑、場地、地形、環境之間的關系。當同學們出現思維的疲倦時,組織小組討論,同時又讓同學們分別扮演不同角色,每人充當甲方、策劃去評析其另外設計師、專家的方案,激活同學們的創作活力。
2.4 師生互動的集體評圖
注重階段的教學過程的把控,實行兩周一次師生集體交流討論,組織公開評圖,通過方案匯報,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促使學生做得讓自己的設計作品讓別人接受,為以后工作中進行交流匯報奠定基礎。通過方案階段的一草、二草評圖成果和最終成果對比,探尋自己設計成果不斷深入的過程,總結設計心得。每次集體匯報時,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合理安排講述內容,語言表達清晰,有一定的感染力,提高學生溝通表達能力。課程結束后進行展覽,鼓勵同年級多個班學生作業集體評圖,并采用讓同學們自己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遴選優秀作業。同學們自己評分與指導老師評分及公開評圖的其他老師評分結合,最終綜合給成績,體現了公平、公正,學生毫無怨言,對完善教學體系,建立良好教學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 教學效果
傳統教學模式中容易忽略建筑空間構成要素的豐富性,形成平淡、單一的建筑體,無法充分激發場所活力[7]。本次課程教學,因工程實訓全過程的引入提高了同學們的興趣,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又注重同學們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由此而產生了破解場地、契合環境、適應空間的多種不同思路,公開展出后反響很好,同學們自我提升也很快,涌現了由多條線索發展出的創新設計思維,拓寬了設計思路,激活了同學們的創作靈感,達到教學計劃所設定“開放式教學”的目標,契合當下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所倡導的“多元化的建筑教育模式探索”、“創新型的建筑教學課程改革”主題方向,同時也符合湖南科技大學人才培養總目標:努力造就品德優良、知識豐富、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4? 結語
設計系列課是建筑院校教學體系中的核心和課程體系的主干,建筑教育的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設計系列課的改革與創新[8]?!肮こ虒嵱枴苯虒W模式在國內各高校建筑學專業的教學中運用廣泛,對學生創新素質體系的培養、建筑創作能力培養等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教學經驗仍顯不足。本次教學從真實而自由的工程實踐類設計課題選擇,行走感知的實地調研,科學、創意的模型建構,學生互動的集體評圖等方面進行課程教學工程實訓的嘗試與探討,以全過程的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調動學生專業學習主動性,鍛煉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鄒曉東,李拓宇,張煒,等.中國制造強國戰略與工程教育改革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9-14.
[2] 欒英艷,王迎,何蕊.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圖學課程改革研究[J].圖學學報,2020(2):164-168.
[3] 王桂芹,胡燕,余翰武,等.適應時代需求的應用型高校建筑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2):189-190.
[4] 田波,吳雅君,孫冰.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128-133.
[5] 常民.面向工程實踐的建筑學專業教學法設計要點[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190-191.
[6] 湘潭在線.頂峰秘境:湘潭縣海拔最高的村落.http://news.xtol.cn/2016/1205/5093767.shtml.
[7] 張思英,余翰武,郭俊明.鄉村振興背景下建筑課程設計教學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5):51-55.
[8] 莊惟敏,單軍,程曉青,等.清華建筑教育“4+2”本碩貫通教學體系中的設計課教學改革[J].城市建筑,2015(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