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珍
發散思維是一種擴散思維、輻射思維、求異思維,它主要是大腦在思考過程中所呈現出的擴散形態的思維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知英語知識,更好地掌握英語單詞、語法和句型,更好地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等。下面主要對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進行具體探究。
具體來說,訓練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目的主要有三個:一是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提高其英語學習能力和水平。學生在發散思維的促進下能夠更有效地學習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循序漸進地提高自身的英語綜合水平。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通過發散思維訓練,學生能夠開拓思維和豐富想象,學習更多的英語語言知識和中西方文化知識,提高英語綜合素質。三是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通過發散思維訓練,學生能夠有效發展其英語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更好地理解英語語言。
很多時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學生通過過程能夠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提升包括學習能力在內的綜合能力。在訓練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教學,也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通過提問不斷地引導他們探究。例如,教師可以從“What,Why,How”三個方面展開提問,讓學生自由表達關于知識和學習的想法(idea)、情感(emotion)、計劃(plan),從而讓他們全面認識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社會經驗和認知能力有限,如果引用一些他們無法接觸到的、不能理解的資料,勢必會降低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引用學生熟悉的環境中的材料和他們所能理解的內容,這樣能夠更好地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此外,教師還應該以寬容、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多用鼓舞、激勵和啟發的方式教育學生,從而讓他們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鼓勵性評價中提高創造思維、創新意識和想象力,切實地提高學習效果。
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想更好地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任務的方式展開教學,通過任務的設計引導他們進行小組合作,在合作探究中訓練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任務設計主要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英語知識設計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入不同的情境,通過思考、聯想和想象等,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完成相應的任務,同時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教師所設計的情境和內容應是發散的,沒有固定答案,只要運用正確的表達且言之有理即可,這樣能有效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教師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夠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因為每個人的觀點和態度是不同的,觀察事物的角度和分析問題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通過小組合作可以將學生聚集在一起,讓他們互相交流想法,在潛移默化中學到更好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方法,形成發散思維能力(楊冬梅 2016)。
運用這種方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主要可以通過圖像展示、單詞運用、續寫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展開。在圖像展示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多媒體上展示相應的圖片,讓學生運用所學單詞和句型表達圖片的意義。比如,在講授“My favourite season”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分別展示春、夏、秋、冬具有代表性的圖片,讓學生對圖片進行描述,從而訓練其發散思維能力。很多學生都能表達出以下類似的內容:
1.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2.The four seasons are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
3.Spring is warm,summer is very hot,autumn is cool,and winter is very cold.
在單詞運用方面,教師主要為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單詞,讓他們根據這些單詞造句。如為學生提供cold,hot,warm,cool,spring,summer,autumn,winter等單詞。學生可以造出“Today is cold./Summer is green./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等句子。在續寫故事中,教師可以根據“Read and write”的相關內容,讓學生續寫在不同季節中發生的小故事,從而讓他們在想象和寫作中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在角色扮演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角色扮演,引導他們自主設計劇本并演練,通過對話的形式展示不同的內容。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常用且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課堂提問的方式展開教學,通過有效提問創設不同的問題,通過問題的啟發和引導,讓學生在思考、想象的過程中提高發散思維能力。在提問時,教師可以先將一個復雜的難題分解,然后一步步地從不同角度展開提問。這樣既可以降低問題的難度,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此提升其認知能力,激發其思考的動機,啟發其思維,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陸丹丹 2016)。
例如,針對“Whose dog is it?”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談論怎樣理解此問題。在學生思考之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和小組回答,然后啟發式地引導他們不斷完善答案,最后對各小組的答案進行總結和評價。通過這種引導方式,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首先,教師可用“What situation does this question often appear in?”作為開場,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情境會涉及“尋找狗的主人”的問題,并鼓勵他們發散思維。這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可能先想到“park(公園)”里經常會出現這種對話,隨后可能會想到“pet store(寵物店)”存在這種對話,甚至會想到在一些“notice(尋人啟事)”上可能看到這種問題。在學生通過討論總結了各種可能的情境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分別針對各個情境展開口語練習,讓他們從原始問題出發,圍繞“What kind of dog is this?(這只狗是什么品種?)”“What color is the dog?(這只狗是什么顏色?)”“How big is the dog?(這只狗的體型有多大?)”等問題不斷發散思維,發展發散思維能力。
聚合抽象思維指的是從已知信息中形成邏輯結論,在現有資料中尋找答案的條理性思維方式。就像人們在生活中碰到新事物時總會想到與其相關的相似事物,并將其與已有知識、經驗聯系,思考和解決相關問題。在發散思維中,是通過一個核心點發散出多條思路,然后通過聚合抽象思維將有用的思路整合,找到異同點,高度抽象出其本質特征,認知新的事物。通過這個思維過程能夠建立起比較差異,在差異比較中提升發散思維(石發瑞 2017)。教師可以列舉一些簡單的同類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讓學生通過聚合抽象和比較差異法訓練發散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使用不同主題讓學生分類學習英語詞匯,通過比較同類詞匯之間的異同來加深理解。例如,引導學生運用聚合抽象建立比較差異法時,可以先從比較常見的類別入手,如“animals(動物)”“fruits(水果)”等分類。在課堂上,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接力”的形式進行比拼,即各個小組成員依次說出一種動物或水果的名稱,并說出該詞匯的單復數形式,如 elephant—elephants,grape—grapes等單復數變化簡單的組合,說對一次積一分;mouse—mice,tomato—tomatoes等特殊單復數變化的組合,說對一次積三分。最終按照各小組的積分總數進行排名。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通過各種有效途徑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幫助他們夯實英語基礎內容,建立英語思維,形成英語語言思維方式,為中學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基礎工作是明確訓練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目的、注重訓練發散思維能力的過程、讓訓練發散思維的資料盡可能地貼近生活等,之后通過設計任務促進小組合作探究、有效提問明確相關問題、聚合抽象建立比較差異法等方式,有效地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小學英語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