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32)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文化自信成為“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的指引下,文化和旅游管理體制實現了戰略調整,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開始進入到一個“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新階段。山西要實現從文旅資源大省到文化旅游強省的歷史性轉變,必須順應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更好體現新發展理念要求,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山西有著多姿多彩、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山西文化資源優勢魅力獨特,文化基因強大厚重,文化建設大有作為。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明進程一脈相承,從未間斷。舊石器早期遺址數量居全國之首,炎帝和黃帝都曾在山西活動,夏、商、周時期基本處于中華民族發展的中心位置,春秋戰國成為思想家、縱橫家和軍事家的發源地。秦漢之后,山西作為中原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匯地區,開啟了民族融合的歷史新篇章,創造了燦爛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一大批文人墨客以其不朽的文化藝術成就而彪炳史冊,千古留名,特別是明清晉商異軍突起,執中國商貿、金融牛耳五百多年,創造了“匯通天下、富甲海內”商業奇跡和蔭及后世的晉商文化。近代以來,尤其在抗日戰爭時期,山西孕育了燦爛的革命文化。建國以來,山西文化與全國各地一樣獲得長足發展,地方戲曲興盛,文學晉軍崛起,“黃河派”歌舞風靡全國。久遠的歷史在這片沃土上積淀了豐厚的文化遺存,使山西素有“民歌海洋”“戲曲搖籃”“舞蹈故鄉”之美譽,被譽為中國戲曲藝術的活化石、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古代東方藝術“博物館”。據統計,山西現存不可移動文物57 000 多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3 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52處,位列全國之首。可以說,山西五千年文明發展所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成為山西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精神標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文化發展對于國家民族的重要性,深刻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精辟論述,具有歷史前瞻性、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是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近年來,山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積極提升文化自覺、立足文化自為、實現文化自強。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重點改革任務,堅持“全省一盤棋”統籌部署,以公共文化服務“三基建設”為抓手,夯實主體責任、強化服務能力、提升社會效益,加快完善山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注重文化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著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積極開展中國夢主題和山西轉型綜改實踐題材文藝精品創作。深入挖掘山西文化資源,深化文化創新創意開發,以振興文化旅游產業為龍頭,帶動了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共同繁榮,滿足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既是高標準,更是嚴要求。近年來,山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文化資源優勢持續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文化強省建設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在體制改革方面,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做法獲文化部推廣,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深入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全面鋪開,文化市場分級分類管理和“雙隨機、一公開”模式創新不斷深化,國有、集體和民營院團競相發展局面基本形成。在藝術創作方面,緊扣“中國夢”主題,大力挖掘山西文化資源優勢,新創劇目近百部,多部優秀劇目獲國家級獎項,藝術創作演出繁榮發展。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百縣強基工程”和“萬村千鄉公益文化建設工程”持續推進,基本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覆蓋,惠民服務日益常態化、多樣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整體性保護、創新性保護亮點突出,“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全面實施,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建設日臻完善,保護利用、傳習傳播設施建設成效斐然。在文化產業方面,山西省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設立,文化消費試點全面啟動,文化創意成為文旅融合的新亮點、轉型發展的新動力。2018年,山西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64.05 億元,占全省GDP 的比重為2.12%,文化產業法人單位2.36萬家,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364 家。在文化市場方面,積極開展文化市場“先照后證”“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改革,省、市、縣三級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臺基本業務上線,平安文化市場創建如火如荼,行業整體形象、社會評價顯著改善。在文化影響力方面,加快融入全國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一盤棋,深度參加北博會、深博會、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等文化產業博覽會,《粉墨春秋》《一把酸棗》等劇目足跡遍布五大洲,華夏古文明魅力被深度傳播和廣泛接受。可以說,山西文化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上,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文旅融合”是時代的大趨勢,文化深度融入旅游,旅游成為文化的重要組成,并在發展過程中相得益彰。融合的滲透性、創新性和無限延展性進一步放大了產業本身的價值,并對全方位、全領域、全鏈條融合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標和新寄期。
從歷史上看,文化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多種因素、多種聯系合力的結果。“文旅融合”的本質就是建立起文化自信、民族復興、國家認同、美好生活、平衡和充分發展之間的重要的紐帶,讓人們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分享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成果,提高人民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文旅融合”作為時代發展的大勢,已經成為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舉措。一是有助于解決當前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當前文化體驗正日益被旅游者所重視,堅持把文化作為旅游發展的靈魂與主要內涵,不斷加強民族民俗文化建設,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途徑之一。二是有助于推動文化傳承與保護。在文化產品創作的過程中融入旅游需求導向,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中注入旅游發展的手段,必將有效地推動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三是有利于堅定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文化不再只是懸掛式的符號,帶給人們重新發現、關注、領會、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好機會,為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更好的載體和渠道。
“十三五”時期,隨著文化作為旅游之魂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顯,文化事業進入現代化、均等化、精準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文化產業進入增長速度換檔、發展動力轉換、結構調整加速的轉型時期,文化建設將進入一個機遇千載難逢、挑戰前所未有的重要發展時期。一是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堅持新發展理念,以“三大目標”為牽引,開拓“兩轉”基礎上的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文化建設是重要組成部分,是題中應有之義,更是發展剛性要求。二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更加強勁。現代科技和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極大拓展了文化發展的空間,文化創新更加活躍,文化傳播更加便捷,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文化與各領域的滲透交融更加普遍,“文化+”跨界發展、融合發展、開放發展的趨勢日益凸顯,為文化建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三是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更加多元。各類新型文化業態層出不窮。高素質的文化人才、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取代傳統物質資料和貨幣資本,成為高質量發展最稀缺的資源,在助力轉型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四是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更加迫切。城鄉居民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已經開始顯現,享有健康豐富文化生活的愿望更加熱切。人民群眾已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文化活動,對文化休閑、文化娛樂、文化發展等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來,山西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牽引,堅定不移將文化旅游業培育為戰略性支柱產業,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實現了突破性開局,藝術創作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取得了顯著成果,文旅融合新形象全方位彰顯。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山西文旅融合發展水平整體滯后,與文化旅游資源大省的地位不相適應,尚難以滿足人民群眾迅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理念上依然存在認識上的局限和理念的“慣性思維”,存在宏觀研究多、微觀落地弱、執行表面化、進入壁壘多等問題,相關政策參與和協調機制有待完善。企業主體“小、散、弱、差”的現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品附加值、吸引力和競爭力不強,高質量轉型發展能力不足。產品業態供給與旺盛的市場需求和豐富的資源稟賦不匹配,規模速度、質量效益矛盾還比較突出,尚不能滿足廣大游客多樣化、個性化、潮流化需求。外向性和國際化程度不高,既缺乏對接國際同行業標準和規模化運營的國際化企業,又缺乏文化產業規模經營的能力。文化產業經營人才匱乏,缺乏熟悉產業經營、掌握國際化規則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當前,山西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文化旅游事業也迎來了黃金發展期。山西在文化自信上有足夠底氣,在文化發展上更應有大的作為,全力以赴做好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
改革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必須更加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樹立推進山西文化和旅游工作進入全國第一方陣的宏偉目標,持續深化事關文旅事業長遠發展的基礎性、牽引性的重大改革,增強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要堅持全域發展的理念和總體要求,突出三大板塊整體隆升,推動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共建共享,打造特色相近、主題關聯、相得益彰的文化和旅游一體化發展大格局。要推動各市縣文化和旅游部門加快機構改革步伐,推動文化旅游業體制機制改革形成持久、強勁的態勢。要深入推進文化旅游市場化改革,推進景區景點“兩權分離”改革,強化市場主體地位,完善企業股權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市場化、公司化、專業化運營。要深入推進省、市、縣文化和旅游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整合執法職能,建立聯動機制,強化執法保障,做好政策銜接。要深化文化旅游業“放管服效”改革,進一步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和運行規則,推動文化旅游市場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增加企業的自主選擇權,使市場在旅游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沒有文化內涵的旅游是沒有生命力的。要立足于存續力、生命力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旅游消費“食、住、行、游、購、娛”各環節。要以創新創意為核心,堅持藝術創作“二為”和“雙百”方針,在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上下功夫,加強各藝術門類的文創產品開發,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品升級、業態創新等文化旅游發展全產業鏈條進行全面系統的謀劃,多層次發力,多維度整合,推動建設一批引領性強的、標志性的重大文化旅游項目,構建山西文化旅游項目大中小梯次發展新格局。充分運用新媒體現代科技手段搭建山西文旅對外及對港澳臺便捷化、立體式互動推介平臺,精準吸引國外和港澳臺游客入境山西、做客山西、宣傳山西,擴大山西文化旅游影響力。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放大了單一產業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精神價值,也賦予其公共價值創新、產業價值創新和文化價值創新的使命,這為文化和旅游行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明確方向。要圍繞政府職能轉變,以提高行業管理水平為核心,造就一批具有旅游行業管理大局意識、國際視野、專業素質和服務意識的行業管理人才隊伍。要加快提升旅游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培養一大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要適應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以提升職業技能為核心,以旅游企業一線技能人員為重點,培養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要以鄉村旅游帶頭人、業主、能工巧匠傳承人為重點,培育一批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鄉村旅游實用人才。要通過引進、消化、合作辦學等途徑,在旅游專業高校和綜合型高校的旅游專業建立旅游人才繼續教育培訓基地,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國內領先的一流旅游專業。
文化旅游業發展離不開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要本著系統謀劃、科學設計、務實管用的原則,完善行業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體系。要積極推動《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等法規出臺,抓好《山西省旅游條例》的宣傳貫徹,為山西文化旅游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撐。要積極協調發改委、住建廳等相關部門,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充分吸收文化旅游元素,將文化旅游功能全面融入其他行業領域發展。要積極爭取國家對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紅色旅游的補助資金、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支持,用足用好各級文化專項資金和旅游扶貧專項資金,在用林用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以及信貸、融資、稅費等方面,加大對文化旅游項目的支持力度。要健全完善文化旅游統計體系和產業發展的評價機制,制定文化旅游市場黑名單管理辦法,建立完善列入、告知、發布、懲戒、信用修復、移出等一整套管理流程,增強企業失信成本,提升誠信經營服務意識。要強化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決落實“四鐵”要求,深入開展各類專項整治行動,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涉文旅安全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