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 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全面統籌發展,推進城鎮化、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重要舉措[1];也是提高農民基本收入,迎合農村穩定經濟建設,促進農業發展,實現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社會保障屬于國家的一項基本安全制度,其涉及到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等多項內容[2]。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對國家的綜合制度建設有直接影響,從一定角度來講,城市和社會保障建設應當體現均衡發展,并在提升城鄉社會保障基本建設力度上,做好城鄉規劃和二元經濟結構影響[3]。但是現有的建設制度都是圍繞著農村基本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準入機制而進行,極少有財政工作針對已經完成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驗證分析,探討其短期、長期的應用效率。
作為我國針對農村居民的基礎社會保障,農村財政保障也是運用多種利民政策和制度,積極促進農業建設發展,維護農村居民生存穩定性的措施[4]。常見的舉措有農村社會救助、社會保障以及農村社會福利等。給予財政支持建設下的物質保障,主要體現在公共財政資金救助農村老弱病殘群體等。通過財政支持,政府分擔的方式,有力地減少了農民生存和生產風險,保障了農民的基本利益,對實現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財政途徑支持農村社會保障,可以全面提升和調動農業生產力,減少農戶的生產經營負擔,進而增加農民的收入,減少因意外風險、農業市場經濟變動影響農戶的生計。此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降低農戶家庭就醫負擔,減少農戶因無錢醫治而導致勞動力喪失、殘疾、死亡等問題的出現[5]。在此基礎上,國家財政通過對農村特殊貧困戶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社會救助等方式來保障農村居民在失去勞動報酬后的基本生活需求,以避免特殊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等切斷農戶的經濟來源,這為農戶后期正常投入生產,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場調查結果顯示,一些農戶成為低收入者的原因:一是因為家庭本身條件。如身體殘疾、老年人多、無固定經濟來源、無勞動力等。二是現代生產工具的缺乏、自然災害的影響、缺乏生產資金來源和生產技術指導,缺乏農業生產基礎和經濟基礎的農戶自然成為了農村發展建設的弱勢群體[6]。財政支持農村社會保障是提升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關鍵方法,這種以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重新調配了農戶的收入結構,通過保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金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了農村低收入者的經濟收入,縮小了經濟差距[7]。此外,在保障低于溫飽線水平農戶基本生活的同時,也建立了再生產機制,激活農業生產經營的資金,這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可見,借用財政投入的方式,有效整合了新型農村的建設結構,激發了農業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重新調適了農業生產構架。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財政實力逐漸增強。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項目,財政制度可以保證農村社會保障的質量和實力。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主要建設有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險、農村五保戶供養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機構等。
近年來,通過農村醫療救助和新型合作醫療建設,我國很多省市都形成系統化、覆蓋化和規范化的農村救助制度框架。目前,大部分農村救助醫療范圍已擴散到了農村五保戶和農村低保戶建設中。
經過農村合作社建設和發展,財政支出對促進農村社會保證以及農業產品、農村消費產業有較大影響。對比近年來農村發展情況以及農村消費產品的建設現狀,發現農戶的純收入以及第一產業增加值隨著農村社會保障額投入也出現了積極上漲的態勢。研究表明,農村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和農村消費品總零售額都隨著農村社會保障投入呈正相關關系,以財政為主導的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減少了農業生產者和農民的后顧之憂,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加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也鼓勵了農民的農業投資和農業消費行為[8]。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財政支持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農業收入,對促進農業消費市場建設具有積極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9]。財政支持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的總投入、農民的總收入以及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均會影響農民的生活水平。農村消費產品、農業經濟建設的消費能力和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呈正相關關系。因此,建議調動地方單位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的積極性,不斷提升落后農村地區的財政支持能力,破解養老、醫療以及基本生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推動農村經濟建設。
財政支持農村社會保障在提升農村居民基本生活質量的同時,促進了其農業經濟的消費能力和生產動力,這從經濟學的角度體現了邊際消費傾向和政府支付乘數效應[10]。因此,針對農村經濟欠發展的地區可采用增加農村社會保障產品的總供給方式,極大地增加農民的農業生產收入,提升農民的增收效應。
首先,從國民生產角度推動農村經濟在分配中實現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從財政支出對支持農村社會保障的建設價值和意義的角度來講,財政支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對農村經濟的再分配,是對農村低收入群體的經濟保障[11]。獲得穩定財政支持的農戶,可以將這筆收入運用于生產經營中,以此來間接創收。此外,針對患疾病的農戶來講,溫飽問題是大問題,新型農村合作社、醫療救助單位減少了農戶的醫療支出,保證了其最基本的就醫需求。
其次,通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方式破解農民收入不足的困境。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的基本投入是實現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資金來源,它有效地減少了養老難、就醫難等問題。近年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小城鎮、大城市轉移已成為一種常態,農業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在江西等地,外出務工收入占當地農民總收入的37.9%,通過務工性質的收入,農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增長,生活狀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可見,勞動力的轉移,有效地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減少了農業生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的競爭。同時該過程將農民從以往的農業、漁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更有效率的工商業活動,有助于供需平衡的實現,能夠有效緩解農產品銷售難、價格低以及競爭大的問題,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12]。
最后,應從農村文化教育的途徑,提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實質作用。在市場經濟活力不斷釋放的背景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正在發生轉移,這一過程緩解了農村土地緊張,生產力低下的問題。但是農村實際的社會保障需求缺口依舊很大,大多數農戶依舊是以務農為主,使用的是傳統的散戶種植技術,缺乏一定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土地集約利用效率不高。考慮到轉型升級的成本過高,農民不愿意對農業生產轉型升級做過多的投入。通過文化宣傳、知識下鄉、生產經營指導等方式,可以解決農民生產知識不足的困境[13]。在此前提下,通過建立可行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和體系,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村醫療、養老儲蓄顧慮等問題。鑒于文化產業、教育事業投資的回報優勢,農業生產的有效發展可以在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創收能力的基礎上,運用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增加農業的生產效益,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勞動效率。在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下,以傳統為主的農業養老保險制度宣傳也應同步跟進,可以讓農村農戶改變傳統“養兒防老”的家庭保障觀念,從而減輕下一代的經濟壓力、心理壓力,減少后顧之憂。
基于國家財政支出為主的農村社會保障建設,可以提升農業經濟、改變農業生產構建模式,營造一個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業生產環境。筆者結合國家財政支出管理現狀,提出了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社會保障機制的措施建議。
首先,調整國民收入以及分配格局,合理提升農業社會保障支出在國家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大多是農村養老制度建設為主且不完善,其財政支出在GDP 財政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合理,養老建設資金未能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動態的調整。通過財政投入的調整,農村社會保障的內容和范圍也發生了變化[14]。在推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同時,通過構建合理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消除農民對生活、醫療救助的擔憂。在鼓勵農民消費,構建農村邊際消費傾向、政府轉移支付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擴大農民的消費需求,調動他們參加國民經濟建設的積極性,通過消費-生產的循環實現農民增收目標。
其次,國家要加強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宣傳。積極提高農民對社會保障的認識,幫助農戶改變傳統的思想認識,進一步提升農民生活認知水平,改變傳統養兒防老等不合時宜的觀點。建議每一個農村經濟建設的參與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為集體、個人以及社會資源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農民積極參保。與此同時,在提高財政供給資金的同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擠出效應和外溢效應,引導更多的資金流入到農村社會保障建設中,為提高農村社會保障建設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后,加強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監督管理。可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資金申請、資金審批以及支付管理等監督制度,確保資金的公開、公正、透明化建設,實現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有效管理[15]。因此,建議國家積極依托互聯網通信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建設,構建一個適合地方社會保障體系的信息化體系。針對現有的農村社會資金的申請、審批、查閱以及支付管理建立的對應的信息管理系統,最終實現對農村保障資金的全面監督管理。取得成果后,可將該系統延伸到全國,通過全國聯網,實現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遠程監管。
經濟學家哈羅德表示,社會保障產品的供給形式類似于經濟投資,其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通過投資的方式增加了資本存量,讓無勞動空間的勞動人員展現出能力。從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機制來看,農村的資金扶持計劃也是一種特殊的投資形式,這種投資并不是向經濟領域過渡,而是投向農業生產的產品,但和常規的期貨有明顯區別。實際上,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都體現了一種供給效益,這種模式不單是增加資本,更是通過調適來影響私人資金和社會保障的投入,進而產生間接影響。
綜上所述,常見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工作都具有社會公共產品的性質。若僅僅靠市場的配置和供給來處理問題,難免出現市場失靈、供給不足的問題。若農村的經濟建設體系不完備,農戶的生產動力不足,農業保障產品的對象不精確,將直接影響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針對農村社會保障產品以及供給現狀,財政支持對社會的保障體系也要不斷優化,建立完整的鏈接體系,以滿足農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
針對現行的經濟運行狀態,農村社會保障產品的供應鏈多帶有社會保障以及私人產品的性質,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整個工作多是受到經濟扶持和政府引導的。政府作為保障服務的供給方以及監督方,保障性的財政投入不僅可以直接產生供給效應,還能夠滿足農民的大部分需求,產生間接供應的效果。針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基層單位應當加強財政投入環節建設,利用財政對社會保障間接支持的特點,緩解市場擁擠、供給不力的問題,全面吸引民間資金的注入,以此來提升農村社會的生產水平以及社會保障的供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