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賢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階段,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時期。英語是高中階段所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在高考中占據著較高的分值,內容較小學和初中更為復雜,知識體系更具嚴謹性,涉及大量的詞匯、句型和語法,課文和材料的難度也更大,這不僅需要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認知,還需要他們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將其進行整合,從而逐步理解文章的結構框架和思想內容,提高英語水平,進而能夠靈活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溝通。語篇整體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絡,并讓他們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結構框架和情感態度等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張勇 2019)。
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中每一篇閱讀材料前均有大量的課前內容。對這些課前內容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對閱讀教材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使語篇整體教學法的優勢顯現出來。語篇整體教學法是指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整體上的學習和把握,注重對文章內容的思考和理解。傳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解和學生配合為主,并未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氛圍枯燥乏味,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漸失去對英語閱讀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甚至產生厭學心理,不利于英語水平的提高。對于任何學科的教學而言,課堂氛圍的營造都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從而提高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5 Unit 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 Reading:A friendship in trouble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對閱讀材料前面板塊的內容進行學習和閱讀,給他們講授其中的重難點內容,并帶領他們學習本章節的新詞匯,讓他們進行反復朗讀,從而促進其對本章節詞匯的了解,增強其對詞匯的記憶,使得其不會在閱讀過程中因為詞匯原因而出現間斷現象。等學生記憶完本章節的所有詞匯之后,教師再應用語篇整體教學法開展“頭腦風暴”,首先設置問題:“What is friendship for you?Are you facing the dilemma of friendship?”通過以上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回顧自己的生活經歷,并選取其中與主題有關的內容進行闡述,隨后再引導他們閱讀材料。在學生閱讀完材料之后,教師再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What is trouble?”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將自己所聯想到的與trouble相關的形容詞、同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交流和討論,之后再進行統一闡述。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已經學過的詞匯,還能夠為他們閱讀更大難度的文章奠定堅實的基礎。信息提取能力是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引導學生對課前內容進行閱讀和學習,能夠讓他們對文章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從而對閱讀材料建立起初步的認知,并能夠有意識地對文章信息進行提取,進而了解基本內容,并保持長久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童雪白2019)。
高中生的心智尚不成熟,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難以集中注意力。另外,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但是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較低。因此,教師在應用語篇整體教學法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時,要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體系,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投入閱讀學習,然后帶領他們一起梳理閱讀材料中所涉及的知識點,并將詞匯、句型和語法等知識體系中具有密切聯系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建立綜合知識結構,從而方便其進行記憶和學習;還要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迅速掌握其中的重難點知識,并提取閱讀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逐層把握閱讀材料內容,從而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1 Unit 1 School life一課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習過的知識,然后帶領他們閱讀教材中的各個問題,引導他們進行尋讀。在學生初步了解教材中的問題之后,再設置一系列的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school life?Is the current school life different from your imagination?What is the difference?Please try to write this feeling as an essay.”引導學生進行逐層閱讀。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學生就會逐步閱讀文章,并在閱讀的過程中,逐層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學生尋讀的過程中,教師再組織他們進行分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交流,共同提取閱讀材料中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最終使用完整的語句將整合的信息表達出來。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采用一對一問答的方式,讓學生重新分組,每兩人一組,進行面對面問答,先由一人復述文章所涉及的問題,另一人將整合的信息使用完整的語句表達出來,再由兩人共同探討回答正確與否,之后再交換問答對象,重新進行一遍問答。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逐層把握文章內容,鍛煉閱讀能力,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米占東、張振敏2019)。
從本質上來說,閱讀的過程就是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它要求學生積極運用自身的創造性,主動學習和運用語言,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將閱讀材料中的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明確文章的立意,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從而全面地掌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屬于精讀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引導他們進行有效閱讀,從而促使他們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入學習和理解。在學生對文章建立起基礎認知后,教師要引導他們開展精細閱讀、自主閱讀并理解文章的立意。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2 Unit 3 Amazing people一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有關本章節主題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隨后提出問題:“Can you link the image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video to the vocabulary of this chapter?”聽到這個問題之后,學生開始進行積極思考。隨后,教師隨機選擇幾個學生聽取他們的回答。在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再提問:“Have you encountered any magical things?”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入閱讀。本章節的閱讀材料涉及大量有關amazing people的內容,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等學生閱讀完一遍文章后,教師再帶領他們進行精細閱讀,讓他們從詞匯和句型的應用中了解該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總結出每一段的主要內容。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開展“講故事”的英語交際活動,讓他們以“講故事”的形式朗讀文章內容,在涉及amazing等形容詞時,需要準確地利用表情變化進行說明。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中人物的各種情緒變化,還能夠讓他們掌握更多的形容詞詞匯,拓展他們的知識面,使其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在學生經過課前內容的學習、問題創設的引導和精細閱讀之后,他們對文章內容有了深入理解和思考。這就為他們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在遇到更高難度的閱讀材料時,他們就能夠從容不迫,通過提取其中的重點詞匯、重點段落等方式,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思想。在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思考后,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與文章內容有關的音頻、視頻,一方面可以緩解他們的視覺疲勞,豐富他們的感官體驗;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他們因不斷閱讀和分析文章而產生厭煩和倦怠等消極情緒。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再滲透語音教學,組織學生進行跟讀,不僅能夠鍛煉他們的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夠讓他們在聽和讀的過程中重新回顧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6 Unit 2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一課時,教師先帶領學生閱讀文章之前的教材內容,讓他們從其中的問題中初步了解文章的結構,然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What can make you feel happy?Which kind of feeling makes you feel happy?”有的學生回答道:“Playing basketball can make me feel happy.”有的學生回答道:“Family is surrounded by happiness.”還有的學生補充道:“I feel happiness every time I learn knowledge.”等學生都闡述完畢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段舒緩的輕音樂,讓他們對happiness建立起新的認識和定位,再播放一段與文章內容一致的音頻,讓學生都跟隨音頻進行朗讀。這樣不僅能夠放松學生的身心,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水平。學生在跟讀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回顧文章內容,進而對文章進行反復思考和理解,并激發對文章的深層認識,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陳志偉 2017)。
綜上所述,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語篇整體教學法能夠通過初讀、細讀和聽讀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文章的結構框架和重點語句,幫助他們養成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習慣,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而逐層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深層意義,最終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