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興
當今時代,各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影視作品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但由于各國語言不同,大部分中國觀眾只能依靠字幕來理解影視內容。字幕翻譯不同于其他文本翻譯,并不是只要將語言翻譯通順即可,更重要的是要讓目的語受眾理解原影視作品的情節和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影視作品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載體,已經成為大眾喜愛的娛樂活動。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經濟與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逐漸喜愛上國外影視劇。國外影視作品不僅能傳播外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而且能反映出不同的社會意識。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由于缺乏相關外語基礎和文化背景知識,他們在欣賞國外影視劇上存在很大困難。為了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影視內容,字幕翻譯產業便應運而生,并逐步發展起來。最早的影視字幕翻譯研究是由西方學者進行的,他們是這一領域的先驅。與西方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少,且缺乏理論指導。但在借鑒國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翻譯理論,我國字幕翻譯研究也在不斷深入。
西方學者對字幕翻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1960年,《巴比塔電影與翻譯》(Babel titles Cinema and et Translation)上發表了第一篇關于影視翻譯研究的論文,標志著西方學術界對字幕翻譯研究的開始。然而,在接下來的十年當中,歐洲關于字幕翻譯的研究發展緩慢,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很少有具體樣例分析。20世紀90年代,視聽翻譯研究進入黃金時代,其翻譯理論也有了重大突破。1992年,瑞典翻譯家喬納斯·伊瓦松(Jonas Ivarsson)出版了 Subtitling for Media:a Handbook of an Art一書,此著作是歐洲第一本研究字幕翻譯的綜合性書籍。自1995年以來,西方視聽翻譯發展迅速,相關理論研究也有了長足發展,尤其歐洲地區的相關研究貢獻巨大。
然而,較之于國外學界對字幕翻譯的研究,國內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1949年,國外影視作品逐漸傳入國內。1949年5月,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演袁乃辰為電影《列兵亞歷山大·馬特羅佐夫》(《一個普通的士兵》)配音,標志著中國配音電影事業的誕生。此后,中國字幕翻譯產業逐步步入正軌。進入21世紀,目前主要有三種類型的翻譯團隊:(1)長春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制片廠等專業機構;(2)YYeTs、YTET等網絡字幕組;(3)馬正奇教授、錢少昌教授等學者。國外影視作品的大量涌入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字幕翻譯產業也順應時代潮流不斷發展,在翻譯質量和水平上也不斷提高。但是,字幕翻譯作為一種新的翻譯形式,一直沒有得到與其他翻譯形式同等的重視。字幕翻譯仍須與翻譯理論結合來進行進一步研究。鑒于影視產業在娛樂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字幕翻譯的發展形成更加有效和系統的字幕翻譯策略。
下面從翻譯目的論的角度對《神秘博士》的字幕翻譯進行研究,以期引起更多人對視聽字幕翻譯領域的關注,同時加深人們對目的論指導字幕翻譯的理解,并指導觀眾對該節目的語言和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1.字幕翻譯定義
不同的學者對字幕翻譯有著不同的定義。戈特利布(Gottlieb 1992:162)認為:“字幕翻譯是對具有瞬時性、多符號型文本的一種書面的、具有追加性和同步性的翻譯。”盧伊肯(Luyken 1991:31)則提出“字幕是對原文對話的濃縮書面翻譯,顯示為幾行文本。字幕的出現和消失是為了與原對話的對應部分及時重合,幾乎總是作為后期制作活動添加到屏幕圖像中。”福蒂斯·卡拉米措(Fotios,Karamitroglou 1998:40)將視聽產品的原文本定義為“字幕書面目標文本,并將其添加到原始產品的圖像上,且通常位于屏幕底部”。譚載喜(2005)指出:“字幕翻譯是指影視等大眾傳媒視聽產品翻譯過程中所使用的術語。它可以是語際的,也可以是語內的。”
雖然每個學者對字幕翻譯都有自己的定義,但是他們的定義有很多共同點。第一,字幕翻譯通常用于電影和電視劇。第二,通常是從口語文本到書面文本的翻譯。第三,字幕通常放置于屏幕的底部。第四,字幕需要與原文對話同步。
李運興(2001)認為字幕主要有兩種類型:語內字幕和語際字幕。語內字幕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如將方言翻譯成普通話;語際字幕則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如將中文字幕翻譯成英文。后者主導著國內配音電影市場,本文關注的也是后者的字幕翻譯。
2.字幕翻譯的特點
字幕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類文本的翻譯,有其自身的特點。麻爭旗(1997)提出視聽語言的五個特征:口語化、表征化、情緒性、通俗化和口型相似性。
口語化意味著翻譯不僅要通俗易懂,而且要貼近生活和目的語。視聽語言大多由對話構成,對話是整個作品的核心。優秀的對話翻譯應該口語化,即需要更加簡潔、直接、生動、非正式。人物塑造需要譯者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讓對話反映人物的性格、情感;需要譯者深入角色內部,思考角色在想什么,這樣才能準確地理解角色。通俗化是使用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使情節通俗易懂,即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觀眾也能看懂。視聽作品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媒介,只有使用通俗語言,才能被普通受眾輕易接受。當然,語言應該以連貫性為基礎。為了避免圖像和聲音之間的不協調,在翻譯時應使唇形的長度、節奏、甚至程度與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和語調相對應。
除了上述特點外,一些學者還歸納出其他特點,如即時性、全面性、同步性、無注釋性等。這些特點在字幕翻譯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較小,本文不作詳細討論。
Skopos是一個希臘單詞,意為“目的”。目的論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最早由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局限性》一書中提出。此后,她的學生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摒棄了完全以原文為中心的對等理論,產生了德國功能主義的基礎理論——目的論。他對翻譯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活動,一切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必須由譯文的預期目的和功能決定。
目的論認為所有的翻譯活動都是以翻譯的目的為指導的。翻譯的目的在整個翻譯過程中都是重要的。通常,翻譯的目的是指翻譯應達到交際目的。換句話說,翻譯服務于目標受眾的語言溝通。因此,翻譯應采用目標語文化的傳統表達方式,使譯文易于理解,適合目標語讀者。譯者應明確翻譯在特定語境中的目的性,從而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目的論中有三個重要的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其中,目的原則是翻譯的首要原則。正如前面所討論的,翻譯行為是由其特定的目的決定的,應該為目的服務。目的論指出,譯者應該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目標語的期望和交際目標。因此,目的證明了手段的合理性。連貫原則要求翻譯必須是可接受和可讀的。譯文應在目標受眾的交際情景和文化中具有邏輯性和意義,使目標受眾能夠接受和理解翻譯。忠實原則又稱互文連貫,指忠實于原文。然而,忠實原則不同于傳統的“對等”原則,因為它不需要逐字翻譯原文。忠實原則反對完全按照原文進行翻譯,而是認為翻譯效果可以優于原文。
這三條原則的關系是忠實原則服務于連貫原則,忠實原則和連貫原則都服務于目的原則。在這三條原則中,目的原則是最重要的一條。基于這三條原則,下面嘗試對《神秘博士》的字幕翻譯進行研究。
字幕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翻譯活動形式,旨在使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獲得最相關的信息。正如上文所述,字幕翻譯是不同于傳統的書面翻譯活動,視聽語言具有綜合性、通俗性、即時性等特點。因為這些特點在傳統的翻譯活動中很少被討論,所以字幕翻譯使用的方法與以往的文本翻譯是不一樣的。
由于字幕翻譯有其特定的目的,任何翻譯策略的運用都是由目的決定的,所以字幕翻譯策略的運用應符合目的論所倡導的翻譯活動原則。此外,字幕翻譯存在兩個主要的制約因素,即時間和空間。時間是指視聽作品的語言與聲音同步。雖然它不像圖像與聲音的同步那么嚴格,但至少要在源語言結束的同時完成信息的傳輸。此外,每行字幕必須在屏幕上停留足夠讓觀眾掃視的時間,一般以2—3秒為宜(李運興 2001)。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信息的傳遞,對譯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空間是指屏幕上可容納的語言符號數量(李運興 2001)。屏幕上顯示的語言符號數量有限,既要表達字幕的全部含義,又不影響觀眾的理解。因此,空間的限制是譯者面臨的另一個主要問題。只有在目的論的指導下,字幕翻譯才能取得突破。雖然字幕翻譯比較困難,但它仍然有規則可循。其中,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起著重要作用。
《神秘博士》(Doctor Who)是一部由英國BBC出品的科幻影視劇,講述了一位自稱“博士”(The Doctor)的神秘外星時間旅行者,隨著他的時空機器 TARDIS(Time And Relative Dimensions In Space)冒險的故事。許多影評人和普通大眾贊同這是英國影視史上最好的影視節目之一,贏得英國影藝學院電影電視獎(BAFTA)最佳電視劇獎、從2005年到2010年的5次英國戲劇類國家電視獎。《神秘博士》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不僅取決于它令人興奮的情節,還取決于高質量的字幕翻譯。
下面將列舉一些例子,結合上文提到的翻譯目的論三原則,詳細分析它們在《神秘博士》字幕翻譯中的應用。
1.從目的原則角度分析《神秘博士》的字幕翻譯
例1:
原文:
Rose:I could,but there will be consequences for you.
Doctor:I have no desire to survive this.
譯文:
羅斯:我可以,但你會承擔相應的后果。
博士:我并無茍且偷生之念。
當時,博士和所有人遭受很多戰爭,如果博士失敗,他的敵人可能繼續入侵其他行星甚至整個星系,所以他別無選擇,只能使用強大的武器在戰爭中殺死所有的生物,包括他自己的人。“茍且偷生”是一個貶義詞。這里用它來暗示博士不惜一切代價使用武器的決心。同時,它也向觀眾傳達了博士的罪惡感。因此,從目的原則角度來看,此翻譯是可行的。
例2:
原文:
11thDoctor:I demand to be incarcerated in the Tower immediately with my co-conspirators,sandshoes and granddad.
譯文:
第11任博士:我要求立刻被監禁在塔中,與我的合謀者一起,沙灘鞋小子和老頭兒。
第11位博士是一個幽默的人,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也能說笑話。在這個例子中,sandshoes and granddad被翻譯成“沙灘鞋小子和老頭兒”,正好反映了博士的幽默。此外,“沙灘鞋小子”和“老頭兒”口語化,符合普通觀眾的審美,可以實現翻譯的目的,使觀眾感到有趣和愉快,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符合目的原則。
2.從連貫原則角度分析《神秘博士》的字幕翻譯
例3:
原文:
Rose:I heard you.
Doctor:You heard me?
Rose:No more.No more.No more.
譯文:
羅斯:我聽見了。
博士:你聽見了?
羅斯:不再,不再流血,不再征戰。
no more的意思是“不再”,這段對話的背景是博士如何停止時間戰爭,這可能會殺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而羅斯可以聽到他在想什么。如果只是將no more翻譯為“不再”則語意不明,會讓觀眾感到困惑。因此,譯者把它翻譯為“不再流血,不再征戰”,這不僅使談話有邏輯和意義,還能更清楚地表達人物的內心思想,這樣觀眾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情節。這里的翻譯符合連貫原則。
例4:
原文:
8thDoctor:How old are you?
11thDoctor:Ah,I don’t know,I lose track.
譯文:
第8任博士:你多大了?
第11任博士:啊,我不知道,我記不清了。
在中文里,lose track的字面意思是“失去蹤跡”。如果它是用于這次談話就難以理解。在這里,第11任博士表達的是他失去了他的年齡,換句話說,他忘記了他的年齡。因此,翻譯“記不清”,使得語義連貫,避免晦澀難懂,滿足連貫原則。
3.從忠實原則角度分析《神秘博士》的字幕翻譯
例5:
原文:
11thDoctor:Hey!Look,the round things.
10thDoctor:I love the round things.
譯文:
第11任博士:嘿,看那些圓圓的東西。
第10任博士:我超愛那些圓圓的東西。
這兩個句子雖然非常簡單,但值得分析。在最初的場景中,第10任博士強調love這個詞,強調他是如此愛圓形的東西。翻譯“超愛”是忠于感情和說話的語氣,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和狀態,毫無疑問符合忠誠原則。
例6:
原文:
Clara:You are all Doctor?
8th/10th/11thDoctor:Yes.
Clara:But how?
11thDoctor:The things are difficult.
譯文:
克萊拉:你們都是博士?
第8/10/11任博士:是的。
克萊拉:但怎么會?
第11任博士:事情有點錯綜復雜。
在這個場景中,有三個博士同時出現,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都是相同的人。要解釋為什么他們同時出現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在這種情況下,difficult一詞實際上意味著“事情復雜,很難解釋”。因此,譯者使用“錯綜復雜”來描述,忠實地傳達了原始意義,易于被目標觀眾理解。
在目的論視角下分析《神秘博士》的字幕翻譯,重點放在三個基本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神秘博士》的字幕翻譯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方式,幫助觀眾了解了這部影視作品,并更好地欣賞它。此外,字幕翻譯不僅要簡潔,而且要連貫,表達源語言的文體特征,明確源語言的意義。因此,譯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適當調整,包括角色、演員的面部表情、語言特點等。
總的來說,雖然本文對電影字幕的翻譯實踐有著積極的影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作為一個案例研究,僅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字幕翻譯進行分析。字幕翻譯中的目的論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最后,為了進一步完善視聽作品的字幕翻譯,譯者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具備豐富的語言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