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媽媽們或爸爸們膽怯地愛著她的孩子。這種膽怯從表情里、從身體語言中、從交談中、從暗含隱憂的笑容里、從察顏觀色的眼神里、從故意蹲下的動作里、從回答孩子問題的遲疑不決里,都顯露無疑。
當然,更多的人看到了家長的焦慮,家長們也互相看到了。今天,家長的焦慮是個社會問題,整個社會不能擺脫功利主義傾向,焦慮就解決不了。而我還看到了焦慮表象后面的膽怯,這個膽怯現在還被藏在個人的心里,沒有膽量大搖大擺地擴散在空氣中。
膽怯的表現都有哪些呢?是一系列的“怕”和“不確定”。比如:
孩子揪了花園里的花該不該管?
教育家F說:要釋放孩子的天性,保護孩子的創造力。
教育家G說:要讓孩子感受到安全,不要對孩子說“不”。
教育家H說:要溫柔而堅定,要讓孩子有界限。
教育家I說:孩子的惡要適當得到釋放。
教育家J說:馬上制止,抓住教機,教育要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實施。
家長的疑惑:孩子揪花是不是說明他愛花啊?阻止他是不是阻止了他的愛啊?孩子揪花說明他對自然很好奇,阻止他會不會打擊了他的好奇心啊?破壞也是一種創造力,總是阻止他是不是他就失去創造力了啊?我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他不能揪花,可是不管用啊!有那么多花,孩子揪一點也沒有關系。揪一朵是不是就不用管,揪多了再管?可是揪多少才該管呢?這是不是孩子在釋放能量呢?孩子的小惡在這里釋放了就不會做更大的壞事了吧?花揪了還會再長啊,這不應該算傷害吧?我沒有在第一時間制止,是不是已經錯過教育契機了?
……
教育家有很多,于是家長的疑惑也很多。家長疑惑越多,就越依戀教育家。
看來問題好像出在教育家上。教育家錯了嗎?沒有,說得都對。教育家和教育家之間矛盾嗎,因為矛盾會讓人手足無措。不矛盾,只是角度不同。那么問題出在哪里?
出在學習者習慣了只知其然的學習方式,不追求知其所以然。這是應試教育的惡果之一;出在父母們忘了身體和心靈,過度依賴大腦生活,依賴大腦就會依賴知識,就會依賴專家,從而失去自我。好像很愛學習,但學習的結果是把自己碎片化了;出在父母們不學習如何了解人生和人性,只學習教育方法。
教育家沒有責任嗎?有,他們打擊了作為父母的自信。教育家為了讓人們重視他的言說、信服他的理論,常常先指出父母們的過錯,就像培訓機構先指出你的孩子學習上的問題,然后提供解決方案,然后就是上萬的錢進賬。
教育家說:家長們,你們都錯了,你們在阻礙你的孩子成長,你們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差之毫厘的錯可以導致繆以千里的結果,一個人的童年不可重復……這些話都讓家長一方面充滿自責,一方面感到壓力,形成了一種后天的自卑心理。然后像紀昌學射那樣,把分離焦慮、敏感期、心理感受、童年傷害等無限放大,使父母們面對孩子時患得患失、動輒得咎。
渴求完美的心理,也是導致父母自卑的原因。我們應該渴求美,而不是完美。因為世界上沒有完美,只有美。允許自己不是完美的,允許孩子不是完美的,這樣才能進一步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而尊重個體價值。個體價值被尊重,才會產生自信。為了使養育孩子成為累并快樂著的事情,請自信地做父母,父母有很多不是,但誰能說成就了一個孩子的到底是父母的“是”還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