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艷
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而閱讀理解在語言輸入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閱讀能力對學生的終身學習至關重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考英語試題中考查學生閱讀能力的題目占很大比例。目前,高中生雖然能夠在課外主動閱讀,但閱讀時不能全神貫注,且大多局限于對閱讀文本淺層意思的理解,不能深入挖掘文本內涵;由于普遍缺乏對英語課外閱讀的興趣,很少制訂閱讀計劃,提升閱讀技巧,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意識較低;英語課外閱讀材料比較單一,文化意識薄弱;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高中英語新課程大綱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和課內閱讀之外,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英語學習情況,引導他們在課外進行大量的英語閱讀,從而進一步提高其英語閱讀水平。”(轉引自梁艷,2019)《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學生課外閱讀量平均每周不少于2 500詞,選擇性必修課程階段不少于10萬詞,課外閱讀量要達到30萬詞以上(教育部 2018)。顯然,學生僅僅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內閱讀遠遠達不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詞匯量。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增加詞匯量,以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課外閱讀的課外并不是相對課堂或課內而言,而是指學生所閱讀的內容與教學內容相關性高。課外閱讀的材料應該同時具備趣味性和知識性。
教材的閱讀文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課本閱讀資源量有限。如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只有三篇閱讀課文(精讀一篇,泛讀兩篇),按教材課時安排,學生每周只有三篇課文的閱讀量。這樣的閱讀量遠遠達不到《課程標準》對高中生閱讀量的要求。二是課本閱讀資源內容陳舊。教材的更新有一定的周期,其課文缺乏時代性、新穎性。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的內容就與時代脫節,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英語閱讀理解題的分值增加了,且其他題型也注重考查閱讀能力,這更需要學生擴大英語閱讀量,拓寬閱讀范圍,進行課外閱讀。分析2019年全國高考英語試題的閱讀理解題發現,在53個語篇中,83.02%的語篇源自外國媒體和網站。高考英語閱讀語篇以外媒文章為主,但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很難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外國語篇。傳統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新高考改革對英語的要求,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通過課外閱讀,學生不僅能鞏固從課文中所學的語言知識,還能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培養自學能力。
對所教高一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調查發現,不同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水平不同,究其原因是其掌握的詞匯量不同。在課外閱讀中,詞匯量豐富的學生會根據詞義聯系上下文理解段落意思,長期堅持會提高英語閱讀能力,掌握更多的詞匯。但是,詞匯量少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利用學習資料判斷詞義,這樣就浪費了閱讀時間,同時會產生英語閱讀理解難的心理認知,從而導致慢慢地不喜歡英語課外閱讀。
有的學生閱讀時愛出聲;有的學生用筆和尺指著讀;有的學生逐字逐句地讀,不放過任何生詞,忽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學生“回視”現象嚴重,不僅影響了閱讀速度,而且不利于對文章整體結構的理解及把握。有的學生很少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只是完成教輔書上的一些閱讀練習;有的學生會在課后閱讀自己買的課外材料,但難以堅持。究其原因,學生所購買的閱讀材料缺乏趣味性,大多是類似高考檢測題的中、短篇閱讀材料,難以引發其思考。再加上,學生的資料獲取途徑不多,且所讀材料與教學內容脫節。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失去閱讀興趣,難以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大多數學生和家長認為課外閱讀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對英語考試沒有任何幫助,因此排斥課外閱讀。這對于英語課外閱讀的推廣造成了很大困難。
導入環節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相關課外讀物,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在每一堂英語課前花5分鐘時間進行Daily report。Daily report指的是一個或一組學生經過前期的準備工作與合作學習后,在英語課開始的幾分鐘內,以報告、演講等形式發表看法、展示成果并接受評價的課堂活動(黃海冰2016)。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在課外搜集、閱讀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本,然后在Daily report環節展示。在教完教材內容后,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搜集并給學生推薦與所教內容相關的,或與其謀篇布局相似的同主題課外閱讀資料。這樣,不僅能引導學生有效進行課外閱讀,還能拓展他們的背景知識,培養其英語聽說能力。學生自主搜集材料,在上臺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這個準備的過程也就是提高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2 Unit 1 Cultural relice時,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在課外閱讀《典范英語》Tomb Raiders,在正式上課前進行Daily report。Tomb Raiders可以作為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2 Unit 1 Cultural relice的補充閱讀,因為它們的主題相近。Tomb Raiders介紹了卡特(Carter)帶領的考古隊伍逐漸深入古墓展開的探索之旅,處處有懸念,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只有全身心投入,發現、感受、解讀、詮釋和欣賞,才能有所收獲(張雪薇 2017)。學生只有在課外閱讀時認真提煉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關鍵點,才能順利完成Daily report。
要想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只進行課堂閱讀訓練是不夠的。閱讀量太少很難使學生獲取閱讀技巧。因此,除在課堂上進行閱讀訓練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拓展視野,積累知識。課外閱讀材料可以由教師推薦,也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
教師可以從外文報刊上選擇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閱讀文本,如英國、美國等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閱讀,使其增加文化背景知識,在理解教材內容時得心應手。
教師要為不同的學生推薦適合他們自身的閱讀材料。如果學生對體育感興趣,就可以通過體育報道積累英語知識;對音樂感興趣,就可以通過欣賞英語歌曲,讀英語歌詞涉獵課堂上沒有教的知識。
教師可以提供題材較廣的、簡短的閱讀材料,并要求學生每天在課外閱讀一篇600詞的短文。通過寫讀書筆記、采擷精品、核對答案或用英語復述材料內容等方式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又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新概念英語》第二冊的語篇幾乎都是故事,趣味性強,適合學生閱讀。學生在閱讀故事時不僅可以學習作品的內容、謀篇布局、體裁、寫作手法等,還能逐漸培養英語學習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星期一、三、五早上7:30—7:50是英語早讀時間,教師利用這三天的早讀時間要求學生熟讀并背誦《新概念英語》第二冊的文章。每天早讀都閱讀一篇,每周閱讀3篇。長期堅持,發現學生接觸了大量的語言材料,為閱讀更難的文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學生陶冶了情操,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美好的事物,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
“牛津書蟲”系列改編自英文經典著作,分為六個難度,難度呈階梯式遞增。通過調查發現,這六個難度的閱讀材料能夠分別滿足高中學生和大學低年級學生英語課外閱讀的需求。“牛津書蟲”系列文章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均比一般的閱讀材料強,更容易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對文章內容的了解和學生的閱讀水平,為他們安排相應級別的閱讀文章,讓他們在寒、暑假閱讀完并寫出讀后感,在假期結束后的課堂上與所有學生進行分享。
開設課外閱讀示范課是推動學生英語課外閱讀的需要。下面以一堂報刊閱讀示范課為例具體闡述。
1.Be a faster reader
教師可以通過5W問題,以小組合作方式展開,讓找到答案最快的小組傳授“秘笈”。同時,讓學生根據文章標題體會新聞文體及標題的特點。這樣,以巧妙設問“助產”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在小組合作討論中學習了新聞的文體特點,提高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2.Be a conscious reader
在閱讀報刊時,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的詞匯、句式,掌握精準表達的寫作技巧。教師應基于語篇功能,引導學生感知特有的語言形式,并加以整理。如在教學課外閱讀Leo wins時,教師提出問題:“Without referring to the passage Leo wins,would you please translate these phrases?”學生回答:“Yes.It is not difficult.What matters is to lead a meaningful life.”教師鼓勵學生:“Very good!You will be a better interpreter.”并進一步提問:“Which version do you prefer?”有的學生說:“The writer’s version is more veritable.” 有的學生說:“Writers’language sounds more natural.English vocabulary is so huge and vivid.”
教師肯定了學生的觀點并追問:“Good point!That’s the glamor of language.Why does Shakespeare’s language attract so many English learners?Because he uses various vivid English language to energize his article.”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詞匯和佳句翻譯,啟發學生在平時閱讀中善于捕捉優美語句,主動積累。同時,讓學生通過比較自己的翻譯與文本語言感知并進行體驗式學習。
3.be an appreciative reader
閱讀是讀者通過文本與作者進行交流的過程。通過閱讀與作者進行心靈上的交互,從而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在與自己的個人經歷相聯系后,將文章中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吸收、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以教學一篇內容為描寫一次痛苦的拔牙經歷的文章為例。該文語言詼諧幽默,教師可以讓學生品讀描述幽默、機智的段落和語句。
T:Do you have similar painful experience?Anything you have learned from the writer?
S1:Yes,I once had my tooth pulled out.I cried.It was so painful.
T:Are you as positive as the writer?
S1:I didn’t have my tooth pulled out,but my painful experience was to face challenging maths homework.I will learn to be optimistic since I still have my wisdom teeth.
在閱讀任務中,引導學生發現人的積極態度,鼓勵他們勇于認識自我。通過深化文本內涵,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感情觀,實現了育人目的。
在引導學生進行英語課外閱讀一年后,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進行了調查。調查數據表明,隨著閱讀內容的豐富,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增強了,閱讀積極性明顯提高了。普遍養成了利用課外閱讀資源進行自主閱讀的習慣,同時提升了閱讀速度,在閱讀中會靈活運用閱讀技巧和閱讀策略;有的學生建議閱讀內容多元化,如增加英語短篇原版小說。有的學生反饋課外閱讀題材授課方式應更多元化,可以讓他們講、表演。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大膽地使用課外閱讀材料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拓展他們的視野。當然,教師要將教材和課外閱讀資料結合起來,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參與,可以采用朗誦、表演、續寫結尾等多種形式。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課本閱讀資源的局限性導致學生閱讀興趣不高,這就要求教師把課堂教學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使其拓展文化視野,提升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實現英語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優化教材閱讀資源,引導其進行課外閱讀訓練,使學生通過閱讀不僅獲取事實信息,增長知識,還能與作者交流思想與情感,實現情感的共鳴,達到心靈的震撼,激發和培養其閱讀的興趣,實現其閱讀能力的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