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翠美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思維品質列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火種;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因此,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就必須重視提問。高質量的提問能夠引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思維的深刻性,是實現深度閱讀的突破口。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抓住閱讀文本中思維含量較高的提問點,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比較、推斷、歸納、評價、創新等,發展其思維能力。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及基于大量的課堂觀察發現,當前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無論在讀前、讀中,還是讀后環節,很多教師對問題的設置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在有些課堂上,教師的問題設置常常呈現兩種情形:要么問題大而玄,令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如何回答;要么問題細而明,學生不假思索,答案脫口而出(胡正良 2019)。問題設置缺乏清晰的目標,文本處理簡單膚淺,學生仍然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沒有真正參與語篇理解,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多層次、多角度、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設置能激發思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進其批判性思維的發展。但是,在當前的一些課堂提問中,問題設置隨意性較大,缺乏漸進性、協調性和上升性,問題之間幾乎沒有邏輯關系,且與文本內容聯系不緊密,語言活動低效。這種提問無法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阻礙了其思維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不利于其思維品質的培養。
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多數教師通常將語言分解為詞、句、語法等進行系統、詳細的講解,靠大量的練習、試卷操練來落實語言學習目標(張春良2016)。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課堂提問重知識與技能,輕思想情感培育,缺乏引導學生理解、欣賞、質疑和評價文本的意識,這與英語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
裴松(2011)認為,“問題鏈”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教材知識轉變成具有一定系統性、層次性、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系列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的前提,第二個問題是第三個問題的鋪墊與階梯,依次順延下去,層層鋪墊,環環相扣,便形成了“問題鏈”。
王后雄(2010)認為,“問題鏈”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將文本整合成具有一定體系、相互關聯的系列問題。各個問題之間層層鋪墊,環環相扣,每一個問題都能使學生的思維產生一次飛躍。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鏈是基于閱讀文本和學生實際,緊扣教學目標,通過一系列循序漸進且具有指向性、梯度性和連貫性的問題,開展閱讀教學,發展學生思維品質。教師在設置問題時,不僅僅限于一些事實細節信息的查尋,更重要的是通過具備一定思維含量,有利于學生分析、推理、質疑、總結、評判的問題,促進他們探究意識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下面以2019年江蘇省蘇州市高三英語展示課中的一堂課外閱讀課為例,具體闡述如何基于“問題鏈”,巧設提問,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思維品質。語篇The Color of Hope講述的是一名護理專業的學生,通過開設兩家商店,為一群患有乳腺癌的女士提供幫助。主題范疇屬于“人與社會”。整堂課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包括: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
啟動先行認知,是閱讀思維活動的開始。讀前環節,教師應關注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和閱讀體驗,幫助他們找到已知與未知、文本與生活的對接點,進行恰當、有效的提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探究的積極性,促進其思維的發展。在導入環節,授課教師設置了以下“問題鏈”:
1.Which color do you like best?
2.Why do you like this color?
3.Do you know what my favorite color is?
4.What’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that I shared?
5.What does“yellow”here mean?
該環節,問題1、2從學生熟悉的話題“顏色”入手,迅速將他們帶入話題情境。問題3將學生的注意力轉向授課教師,有效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通過問題4、5,讓學生從授課教師分享的故事中得出:黃色是希望之色,因為它展現了妻子對丈夫深切的愛。如此設計的“問題鏈”,環環相扣,為后續閱讀掃除了一定障礙。
這篇文章采用了“倒敘”的寫作手法。因為首段提供的信息是相對“支離破碎”的,所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難一下子厘清故事的來龍去脈。鑒于此,授課教師通過四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鼓勵他們思考故事中人物身份及人物之間關系,從而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激發他們繼續閱讀的勇氣。具體問題鏈如下:
1.Who are“My ladies”?
2.Why do they mean the world to me?
3.Why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close the shop?
4.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first paragraph?
該環節中,教師圍繞“The color of hope”這一主題,通過問題1激發學生探索人物身份的欲望;巧用問題2引導學生思考一群患病女士與作者的關系;問題3、4進一步激發學生思考作者與一群女士的深層關系,幫助他們體會作者的意圖——希望,為他們進入文本的進一步閱讀階段作好了鋪墊。
問題鏈中每一個問題的難度不應該是相同的。幾個問題之間應該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利于推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思維的深度加大,學生對文章脈絡的把握也會變得深刻,其思維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文章的第二、三段交代了故事的人物角色——作者(一名護理專業的學生)、一群患有乳腺癌的人及卡羅爾(Carol,作者的朋友,癌癥患者),交代了乳腺癌患者的共同特征——頭發脫落、沒有隱私、缺乏正常生活的感覺。本環節,授課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鏈”:
1.Who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2.What are their similarities among them?
3.If you were one of them,how would you feel?
4.If you were the author,what would you do?Would you try to cheer them?
5.What will the following part be about?
在該環節的處理中,授課教師通過問題1、2引導學生查找故事細節,幫助他們了解故事人物和人物共性,解決了他們在第一環節的疑問。問題3、4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感受乳腺癌患者的艱難,從而激發其同情心。在前四個問題的基礎上,授課教師運用問題5,一舉兩得,既檢測了學生對兩段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預測故事情節的能力,有效推進了他們思維的發展。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歸納能力屬于高階思維能力。文章第四到八段,進一步交代了作者開設商店的具體細節——作者前后開設了兩家商店,商店里提供的貨物種類(帽子、假發、圍巾、書籍、花卉等),一群患癌女士們的表現。
本環節,授課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閱讀:
1.Did the author tell how to help these ladies?
2.What are included in the shops?
3.Do you think the author chooses these things randomly?
4.If not,what is the author’s real intention?
5.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uthor’s act?
作者通過問題1呼應了前一個教學環節留下的懸念——What will the following part be about?問題2看似為簡單的信息查找題,實則是問題3的鋪墊,引發學生思考:商店里的貨物是作者隨機選擇的嗎?問題4旨在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如果是精心挑選的,作者想通過這些有形的貨物,不僅給一群患癌女士提供生活的必需品,還給予她們情感的關懷,為她們創造舒適的環境,激發和鼓舞她們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基于問題4,作者又通過問題5將學生的思維推進了一步,要求他們從更高的層次歸納作者行為的意義。
創新性提問不是就課文已知的事實進行提問,而是針對課文主題挖掘含義,發揮聯想,聯系學生實際,結合真實世界,建立真實語境,開展真實交際,從而使學生卷入用英語思考、交流、做事、做人的環境中(周麗萍 2019)。創新性提問是實現深度閱讀的突破口,是培養學生創新遷移能力的關鍵。本環節,授課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鏈”:
1.What is the color of hope in this story?
2.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se women?
3.Is there any other color that you think stands for hope?
4.Can you list some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idea?
在這個環節,授課教師通過問題1測試學生對文章結構和主旨大意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創設了和主題相關的兩個新的語境,即問題2、3和4。通過遷移,教師引導學生對自身進行反思,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突破。
教師在開展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拓展內涵、發展思維,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教師在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梳理文本時,要設計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來串聯文本信息,避免教學活動雜亂無章。同時,教師要善于立足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結合其興趣愛好、心智特征,立足話題,通過有效的“問題鏈”,充分激發其閱讀興趣和參與意識。
在閱讀教學的讀前、讀中和讀后環節,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為前提,以促進其思維發展為導向(葛炳芳 2018)。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文本語言的鑒賞、關鍵信息的蘊含點、中西文化的沖突、文本特征等方面進行“問題鏈”的設計,引導學生的思維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發展,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形成。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表層信息,還要注重教學設計中的問題設計,做到系統性、層次性、連貫性,引導其進行深層閱讀,提高其閱讀能力和素養,發展其英語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