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新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西濱小學 361022)
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發展與其個人的認知與實踐有很緊密的聯系,空間思維能力是學生在進行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一步步形成的,隨著空間思維能力的提升,學生自身的思想品質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數學老師就需要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其中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中,關于《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內容是關于小學低年段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培養的最佳教學內容,以下四點是關于如何在對學生進行軸對稱圖形教學中提升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策略.
在對小學生進行軸對稱圖形教學時,數學教材中的內容大多是一些關于軸對稱圖形的數學概念,這些數學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對于小學生來講是很難理解的,這就需要小學生具有空間思維能力.而想要培養小學生的這種思維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實際生活中的事物,從生活中的事物聯想到所要掌握的抽象數學概念.
例如,數學老師可以先幫助學生去了解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讓他們去聯想教室中或許家里那些物體是可以歸納為軸對稱圖形的.這時候學生通過討論得出:黑板是軸對稱圖形、同桌戴的眼鏡也是軸對稱圖形等等.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培養發生觀察生活的習慣,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好奇心與觀察能力,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數學老師也可以拿一些窗花讓學生去觀察,通過學生直觀的觀察可以發現,窗花也是軸對稱圖形,窗花沿中間對折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通過學生直接觀察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晰地去了解軸對稱數學的概念,發現并且能夠熟練地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數學概念的認知,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進行,多媒體也已經與教學相結合,通過對媒體的介入,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可以有效地豐富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思維想象能力.
例如,數學老師在進行軸對稱教學時,老師可以先引出問題: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我們是如何判斷黑板、眼鏡等是軸對稱圖形的呢?帶著這些問題,學生之間會進行探討,數學老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對學生進行引導,屏幕上出現一幅卡通蜻蜓的圖形.這時數學老師問學生們,這只蜻蜓是軸對稱圖形嗎?學生會異口同聲的回答:是.這時屏幕開始出現變化,蜻蜓的一面翅膀在向另一面折疊,逐漸的兩只翅膀重合,一只完整的蜻蜓變為半只蜻蜓.通過對多媒體的操作,加深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概念的了解,不需要學生看教材學生也可以得出結論:對折后兩邊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數學老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拿出一張紙,對折之后剪一個半圓,打開之后就是一個完整的圓.這種教學方法加深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知,也培養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最后還要回歸生活,為了能夠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知與運用,數學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觀察,聯系生活實際,感知數學的魅力,通過加深學生對空間圖形的想象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例如,當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了初步認識之后,數學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去歸納總結生活中那些事物用到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第二天的數學課上學生可以進行交流,看誰找到的多.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有些樓房的建造就是應用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衣服的設計也應用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等等.數學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對稱的科學道理,學生通過討論得出:飛機對稱是為了使飛機能在空中保持平衡,鐘表對稱是為了保證走時的均勻性,雙耳的對稱是為了使聽到的聲音具有較強的立體感等等.
通過這種實踐型教學方法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空間思維能力,也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能力與探究能力.
學生的所有想象的基礎其實都離不開實際事物作為基礎,否則想象出的事物也不過是無本之木.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夠服務于生活,而不是為了應付數學考試.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教材中的內容過于枯燥與抽象,如果只是單純地通過數學老師的講解去了解數學教材中的內容,小學生不但不能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也會讓小學生對數學產生厭煩感.所以數學老師應該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使學生明白數學的重要性.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軸對稱圖形教學時,數學老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數學情境:假如你就是設計師,現在需要你來設計一座橋,你會怎么設計呢?學生會針對這一情境進行交流探討,每個人設計橋的平面圖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軸對稱圖形.老師接著問:為什么你們這樣設計呢?學生會回答:美觀,平衡等等.通過這種聯系生活的數學情境教學,使學生明白對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培養了學生空間思維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進行無限的遐想,而是需要數學老師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考慮這種空間思維能力在實際中的實用性.空間思維能力是數學思維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不但能夠檢驗學生是否已經學會數學這門科目,也提高了學生自身的數學素養,幫助學生解決更多數學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