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芳
(河南省洛陽市洛陽幼兒師范學校 471002)
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是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協調能力的學習模式,有利于促使學生嚴謹地研究問題,使得學生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提升各項能力.因此,在幼師化學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可以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改變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占據支配性和統治性的情況,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觀,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化學知識進行探究,幫助其形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其化學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可在幼師化學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
傳統的幼師化學教學為灌輸式教學,即教師講解、學生記憶、課后練習,這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死板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喪失上課的積極性,導致教學效率不高.因此,教師要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必須為學生創設開放性的環境.
1.突出備課的開放性
上好一堂化學課的前提是備好課,只有教師認真地備課,才能順利開展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明白,只有學生主動學習,才能取得創造性的發展,這要求教師必須在備課階段為學生創立一種開放性的環境,此外,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一起備課.教師可以將全體學生分成6個小組,各組有1名組長,組長參與教師的備課環節,師生一起對教學的主要內容、重難點、教學方法等進行商定,并準備相關的教學資料.在師生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放棄權威的地位,不要過度強調“師道尊嚴”,要以親和態度與學生進行溝通.比如在“金屬與金屬材料”的教學中,在師生一起備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各司其職”,分頭進行備課,有的學生上網查閱資料,并將涉及到教學內容的資料制作成課件;有的學生查閱書籍,將搜集到的知識制作成資料卡;有的學生搜集生活中的常見金屬制品和金屬材料.教師將學生上交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補充,最后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教師在備課環節突出開放性,師生一起備課,相比于在課堂上單純聽教師講課,學生對自己努力收集到的課程信息具有更深刻的印象,會比平時上課更主動,會更積極地探究化學知識.
2.突出新課導入的開放性
開展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是新課導入,其是教學的起點.課前導入環節關系到整堂課是否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只有教師精心對新課導入環節進行設計,使其具備藝術性和開放性,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保證后續教學的順利進行.多數教師在進行課前導入時,使用復習舊課或直接導入新課的方式會使課堂氛圍變得枯燥,學生感到乏味,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不高,導致教學效率不理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設計新課導入方式.以“氯氣”這一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使用化學故事或者化學史進行課前導入,向學生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關于“氯氣”故事,如發生在比利時境內的“伊伯兒毒襲”.學生被故事深深吸引著,想進一步了解更多關于氯氣的知識,從而會集中注意力于課堂,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因此,針對教材內容設計有趣的導入環節,突出新課導入的開放性,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順利開展后續教學.
3.突出教學形式的開放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課堂氛圍枯燥,學生會喪失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針對此類情況,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要堅持以學生為本,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使教學形式具有開放性,讓學生占據學習的主導地位,從而使其積極主動地探索化學知識.教師可以采用知識競賽、小游戲、小魔術、角色表演、辯論賽等方式進行教學,豐富教學的形式,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以“環境污染與法治”這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使用辯論賽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學生設置以下情境:“一個村莊里有條小河,以前清澈無比,但是幾年前,有一個工廠開設在小河的上游,工廠排出的廢水污染了小河,導致村民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影響,河水無法用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及農作物種植.如果你是法官,該如何判決?”教師讓學生分別扮演法官、村民、工廠廠長、學生代表、政府代表等角色,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由擔任法官角色的學生進行判決.這樣的教學形式活躍了課堂范圍,學生能各抒己見,能在討論、交流、反駁的過程中積累化學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主動性,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突出成績評定的開放性
課堂教學的延續是成績評定,其可以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了解自己在學習上的優點與缺陷,從而保持優點、改正不足,明確自身的努力方向,提高學習的質量.此外,教師能在成績評定的過程中得到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反饋,了解教學的優點與缺點,對教學經驗進行總結,提高教學的質量.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定,除了評定其對化學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質量外,還要檢查其學習發展質量.在幼師化學成績評定環節,教師首先要評定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此部分的評定依靠筆試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接著教師需要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評定其課堂參與度、思考過程、溝通交流的能力等方面.這種開放性的成績評定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有積極的意義,筆試多為開卷模式,可以促進學生不斷記憶所學的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考核可以促使學生運用學到的化學知識解決問題,可以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可以考察學生對化學問題的探究能力、操作技能、操作方法等內容;評定學生的平時表現,并及時給予其反饋,可以幫助學生正視自身,改正錯誤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讓學生在實驗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是貫徹“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觀的體現,可以讓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從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式教育轉變為主動探求知識.因此,化學教師在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突出其探究性十分重要.以“鋁和鋁的化合物”的教學為例,學生在學生學習鋁和鋁的化合物的性質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開放性問題:“鋁屬于活潑金屬,為什么鋁制品卻比較耐腐蝕,卻又不能用來存放酸性或堿性食物?”學生會立即陷入思考,并急切地想探究一下緣由.學生從鋁在金屬活動性順序所處的位置,推測鋁應該易與稀鹽酸反應,但是通過做鋁片與稀鹽酸反應的實驗觀察,發現鋁片放到稀鹽酸里,并不是像其他活潑金屬(如鎂、鐵等)遇到稀鹽酸立即看到有氣泡產生,而是過一會兒才看到有氣泡產生;教師再引導學生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片,將打磨過的鋁片放到稀鹽酸中,學生看到打磨過的鋁片放到稀鹽酸里立即有氣泡產生,從而學生得出鋁片表面有一層物質,這種物質也能與稀鹽酸反應;學生又有新的疑問,那么這種物質是什么呢.讓學生試著把一般鋁片和打磨過的鋁片分別于放入氫氧化鈉溶液中,學生觀察到同樣的現象,學生對鋁就更加好奇,探究的欲望更加強烈,明白鋁表面的這種物質既能與酸反應也能與堿反應,金屬鋁既能與酸反應也能與堿反應;然后教師再與學生一起探究鋁粉在空氣中燃燒的產物-氧化鋁的性質,最后學生可以通過探究分析得出鋁和氧化鋁的性質,從而明白了鋁制品為什么耐腐蝕,而又不宜存放酸性或堿性食物的緣由,同時也知道了使用鋁制品的注意事項.此教學方法突出了實驗課的探究性,重視學生的思考與動手操作,學生能在探究的氛圍中獲取知識,鍛煉自己的思考、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化學教師要有效帶領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必須充分利用好活動課,突出活動課的實踐性,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取、鞏固知識,鍛煉能力.課題研究是突出活動課實踐性的主要形式,教師以教材內容為出發點,為學生設計課題研究活動,促使學生聯系書本、生活實際對研究課題進行實踐,可以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師在選擇課題時,要選擇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化學內容,以便學生能順利開展課題演技.比如,教師可以選擇“燃燒與滅火”、“酸雨的形成、危害及控制”、“常見食品添加劑的種類、作用和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水的凈化”、“加碘鹽中碘元素的存在形態”等課題,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對課題進行選擇,自由組成小組研究課題,先開展調查研究,接著查找資料,進行集體討論后將成果制作成課件或者研究報告,最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展示.教師突出活動課的實踐性,讓學生開放地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可以促使學生結合自己學到的知識及生活經驗對課題開展深入的研究,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化學知識及技能.
綜上所述,在幼師化學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注重教學方法,突出備課、新課導入、教學形式、成績評定的開放性,突出實驗課的探究性及活動課的實踐性,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化學知識進行探索,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與素質,提高其化學學習效率,同時學生能在探究的過程中具備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