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方 白俊蘭
(1.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第九中學 719000;2.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第十中學 719000)
現階段,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化學實驗的價值,卻未能夠充分地發揮化學實驗的功能性,構建高效率、高質量的化學課堂,甚至使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那么,如何借助化學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呢?成為了眾多一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下文中,筆者就“溶液的酸堿性和pH”實驗生成性教學進行了反思,針對性地提出了生生互動、教師點撥以及自主實驗三策略,點燃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為化學課堂注入了“生命力”.
日常實驗課堂上,教師往往會采用“滿堂講”的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未知欲望,更不利于順其自然地拓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而基于生成性教學理念的實驗課堂,采用了“生演生講”的方式進行實驗,通過生生互動,提出具有個性化、針對性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大腦處于“思考”的狀態,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未知欲,使學生內心充滿著進一步學習的“熱情”,水到渠成地進行深入學習.“溶液的酸堿性和pH”生成性教學的片段如下:
【教學片斷1】師 :有請今天的“化學小導師”***同學為我們講解“酸堿指示劑的發現歷程”.
生 :大家好,我為大家講解“石蕊試劑”的發現歷程.在300多年前,英國一位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在使用濃鹽酸試劑時不小心將酸沫飛濺到一束紫羅蘭的花瓣上,為了清洗掉這些酸沫,他將花用清水進行了浸泡……他從石蕊苔蘚中提取了一種浸出液體,當它遇到酸,顏色會變成紅色;當它遇到堿,顏色會變成藍色.這就是最早的石蕊試液,也被稱為指示劑.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各類指示劑如酚酞試紙、pH試紙,都是依照波義耳的發現原理研制而成的.大家請看.(在稀HCl溶液和NaOH溶液中分別滴入一滴石蕊溶液)
生1:那么到底是紫羅蘭中花瓣中的哪種物質讓鹽酸顏色發生了改變呢?
生 :不是鹽酸的顏色發生了變化,而是紫羅蘭花瓣的顏色發生了變化.許多植物的提取液在遇到酸性溶液或者遇到堿性溶液都有可能發生顏色的變化.
生2:pH試紙是否含有紫羅蘭花瓣提取液呢?怎樣制作呢?
生 :波義耳曾用紫羅蘭花瓣的提取液把紙浸透,隨后將紙烘干制作成紙片,檢測時只需將紙片放入被檢測的溶液中,就可以觀察紙片顏色的變化繼而判斷溶液的酸堿性.這種制作方法和簡易的pH試紙制作方法大體相同,同學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在課后做個小實驗.
生成性教學是一種以新課程改革為背景的教學理念,其宗旨就是促進每位學生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基于生成性教學理念的實驗課堂上,教師要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扮演好“點撥者”這一角色,為學生學習行為的有效性保駕護航.“生講”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使當先不能夠給予準確答案,甚至無力回答的情況,此時,教師就要給予適時點撥,使學生猶如醍醐灌頂,尋求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或者準確答案.如,在“溶液的酸堿性和pH”課堂上,學生提出“失去氫和得到氫的顏色如果相同的,那么如何判定溶液酸堿性呢?”這一問題時,講述學生的臉上呈現了“疑惑”、“欲言又止”的表情,而筆者捕捉到了學生的“求救”信息,給予了適時點撥,使學生尋求到了通過“實驗”進行觀察探索的路徑.具體教學片斷如下:
【教學片斷2】生 :許多植物的提取液都能制作“酸堿指示劑”,例如紫羅蘭提取液、紫甘藍提取液、黑枸杞提取液等.
生3:石蕊試劑遇上酸溶液結合氫生成紅色物質,致使溶液變紅,遇上堿溶液失去氫生成藍色物質,致使溶液變藍.如果某種試劑失去氫和得到氫的顏色是相同的,那怎樣判斷溶液的酸堿性呢?
生 :這點我不是很清楚.(求助的目光看向老師)
師:這個問題很好,有沒有同學能夠告訴大家答案呢?
(學生沉默)
師:不知道也沒有關系.我們先來進行實驗,有請做過這個實驗的同學帶上自己的植物為大家進行實驗演示.同學們請注意看,他們所帶來的植物在酸溶液和堿溶液中的顏色是什么顏色的?是否發生了變化?
在遇到實驗探究路上的“攔路石”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實驗,并能夠通過比較獲取答案.如學生3所提出的“如果某種試劑失去氫和得到氫的顏色是相同的,那怎樣判斷溶液的酸堿性呢?”這一問題,其本質上是學生對“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作酸堿指示劑”的質疑.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行實驗比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學生實驗的主動性,通過“生生互動”的實驗方式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共同思考,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理清思緒,發現指示劑的選擇條件,搬走實驗探究路上的“攔路石”.具體教學片斷如下:
(學生演示制作步驟、講解)
生4:……將黑枸杞提取液滴在點點滴板A、B兩點上,在A液滴中加入白醋、B液滴中加入肥皂水溶液.讓我們一起觀察實驗現象.
生 :A液滴變紅了,B液滴變藍了.
師 :同學們對實驗步驟都清楚了嗎?如果沒有疑問可以開始自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并思考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實驗)
生5:我用的是紫甘藍提取液,它遇酸變紅,遇堿變成黃綠色.
生6:我用的也是紫甘藍提取液,它遇酸變紅,遇堿變藍.
生7:我用的是胡蘿卜提取液,不管遇酸還是遇堿都沒有明顯的顏色變化.
生8:我用的是萵筍葉提取液,顏色好像也沒有明顯的變化.
師:同樣是紫甘藍提取液,為什么學生5和學生6的實驗結果會有差別呢?原來是因為紫甘藍的顏色會根據pH的不同發生多次變色,它的變色范圍很廣.而胡蘿卜提取液會變色,但是肉眼不一定能識別,萵筍葉的提取液沒有發生變色現象.通過這些,同學們發現了什么?
生:不是每種植物在pH變化的情況下都會變色的.
生 :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作酸堿指示劑的.
師(追問)你認為什么樣的植物汁適合作指示劑?
生 :酸堿指示劑只有部分變色明顯的植物提取液才可以作.
綜上所述,實驗生成性教學,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動”起來,能夠促使學生的化學素養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切實貫徹“以生為本”理念,使班級學生始終處于主體位置上,才能夠促使學生“動”起來,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最終構建高質量、高效率的實驗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