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渠 穎
IP 劇是指在一定粉絲數量的國產原創網絡小說、游戲、動漫的基礎上創作改編的影視劇。2010年,根據網絡熱門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甄嬛傳》一經播出就實現了口碑和收視率雙豐收,此后,以網絡小說為藍本的電視作品層出不窮,但是在這如火如荼的背后,很多弊病被觀眾所熱議。這其中的原因,可以從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理論中得到答案。
圍繞“景觀”這一概念,德波指出:“當代社會正處于從馬克思所面對的資本主義物化時代向社會景觀之王國的過渡之中,在這種新的歷史斷代里,整個社會生活顯示為一種巨大的景觀的積累。”將這句話與現在的社會相聯系,說明我們也在景觀社會的遮蔽下生存著,其中的各行各業窮盡一切美化自己,從而達到盆滿缽滿的目的,讓受眾在其構建的美好景觀中肆意消費,也由此引發出消費社會。投射在影視行業中,只播觀眾所愛看的內容,因而出現同質化、庸俗化現象,由此引起了文化工業和單向度現象,促成了今天電視文化的娛樂螺旋。同理,在融媒時代中,跨媒介傳播已司空見慣,影視集團紛紛涉足IP 劇,爭先囤積IP 資源,細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站在IP 劇背后成千上萬的狂熱粉絲以及他們不容小覷的消費能力,因此IP 劇也水到渠成地成為電視劇行業以其為依托藍本的龍頭。
德波指出景觀的特征:“少數人演出,多數人默默觀賞的某種表演”。IP 劇作為可以讓更多影視集團成為“少數人”的肥肉,很快被瓜分得所剩無幾,很自然造成電視劇行業中出現“黃金IP 搶購枯竭”“大量囤貨轉化率不足”“優質IP 稀缺”以及翻拍等現象,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觀眾在景觀社會的遮蔽下,被動地接受和消費著電視帶來的一切,鮑德里亞用“沉默的大多數”來形容此類癡迷的觀眾們,德波在后來也曾說過:“觀者只是簡單地設想一無所知,無所應答者。那些總在觀望下一步會發生什么事的人永遠不會行動起來,這顯然是觀者的情形。”這種“大多數”在景觀所制造的廣泛的“娛樂”迷惑之下,徹底地去接受,這就是IP 劇在現如今出現改編單向度現象的深層原因。
在現代生產條件占統治地位的各個社會中,整個社會生活顯示為一種巨大的景觀的積聚,所有的一切已經包裝好了,真相已被巨大的景觀完美覆蓋,而IP 劇改編也在此情況下顯現出非理性的繁榮現狀。
1.“異軌”建構下的劇情
異軌指把其他文本、聲音、電影作品等截取出部分,并自由地挪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成為新的文本,旨在“揭露暗藏的操縱或抑制的邏輯對資產階級社會的影像進行解構”。在眾多改編的IP 劇中,《鳳求凰》本身就是網絡銷量榜首的小說,擁有一定的粉絲基礎,使得它在開拍期間就熱議不斷,剛播出時熱度更是居高不下,但是在后期的劇情中,《鳳求凰》利用同人故事的方法,每一個故事都不斷被證實為虛幻的夢境,再開啟一個新的副本,一個永不閉合的故事鏈,甚至將匪我思存的《東宮》異軌到自己的劇情中,被網友戲稱為《鳳求凰之東宮》。將觀眾與劇名相分離,借助原著的熱度,拍出來不是原著的內容,異軌其他劇情,拖長集數,賺取熱度,這不僅是對觀眾的不負責,也是對中國電視行業的未來發展不負責。
2.小說體量與劇集體量不相匹配
在景觀社會下,隨著資本的裹挾,國產劇小說體量與劇集體量不相匹配已經成為一個顯性問題,表現之一便是集數的通脹,將觀眾與劇情相分離。這類IP 劇是將部分劇情原原本本地還原,但為了增加集數和點擊率,男女主的故事情節在劇集中已然豐滿完善,只能開始增加其他副線劇情。比如《原來你還在這里》,因為之前的小說劇集過短,所以加長了女二章粵和沈居安的戲份,導致男女主戲份一集不足10 分鐘,生生將劇集拖到36集。同年熱播IP 劇《楚喬傳》也出現了此類問題。但是也不乏有一些IP 劇小說和劇集體量相符,比如《步步驚心》《瑯琊榜》《東宮》等,在原作的基礎上,錦上添花地增加副線的故事情節。以《東宮》為例,原著以女主為第一視角,是一本不超過10 萬字的小說,要擴充為52 集劇情,編劇聰穎地將其他人物包括男主擴充得有血有肉,加入了權謀之爭,頗有一種《瑯琊榜》的氣氛。IP 劇本身帶有一定的粉絲基礎,一開播就會吸引大量的關注度,影視集團也是利用了這一點。不過這也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特質,即當代社會存在的主導性本質主要體現為一種被展現的圖景性,人們因為對景觀的迷入喪失自己對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而資本家則依靠控制景觀的生成和變化來操控整個社會生活。制片公司借著熱銷小說的名頭和它自帶的粉絲基礎,為“原著粉”構建一個龐大的景觀劇情,故而即使劇情與劇名相分離,粉絲依舊會前來支持,這也是小說體量和劇集體量不符的深度原因。
在景觀社會下,與產品分離的人,越來越強大地生產其世界的所有細節,于是就越來越處于與其世界分離的境地,尤其是他的生活已經成了他的產品。同理,影視集團為了盈利,弱化拍攝,強化宣傳,造就了視覺風格,但與原著相悖。
1.服裝造型與劇情分離
隨著IP 劇一直在電視行業創造收視奇跡,顯現出來了巨大的市場價值,引來了眾多模仿者,導致了IP 劇生產模式化、故事情節同質化、服裝造型固定化的現狀。而由于資金有限,服裝造型往往是被打壓的首要目標,例如《你和我的傾城時光》,劇情是圍繞服裝展開的,但是里面角色所穿的服裝卻與之相反,尤其是格蕾絲所穿的服裝,沒有將時尚女魔頭的感覺體現出來,僅僅用大遠景,仰拍的鏡頭來彰顯主角的社會地位。服裝與劇情已然不在一個層面上,這種現象在電視行業一直層出不窮,但《延禧攻略》和《陳情令》等IP 劇,服裝與劇情完美地契合著,制作逐漸走向精良,也告訴觀眾雖然此類劇情與服裝相分離的現狀依然存在,但依舊有IP 劇逐步走向精良。
2.選角與劇情分離
由于IP 劇商業化運作,在生產制作時往往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對受眾需求的滿足,往往忽視內容建設,所以熱門IP 劇往往都是高顏值+熱門IP,導致觀眾只注重顏值,不注重劇情,當紅“小鮮肉”成了收視率的保障。在《流淌的美好時光》中,選角采取現當代慣用的“小鮮肉”“小仙女”,如馬天宇和鄭爽,其中顧森湘的選角引發爭議,原著清純校花未能體現,這種選角與劇情相悖的現狀在翻拍劇中也見怪不怪。但《從前有座靈劍山》中王舞的扮演者張榕容被嘲諷不能體現王舞原著之美,其后卻因演技圈粉,這也為導演選角提供了思路:主創在選角時“照方抓藥”,綜合考量,原著中所需的顏值不夠,可以用演技來彌補。
3.數字技術與劇情相分離
在IP 劇的古裝玄幻中,數字技術占據著主要的位置,為了給觀眾呈現更好的視覺效果,導演往往會選擇綠幕拍攝,用后期制作來呈現書中所描述的亭臺樓閣、人間仙境。但是一部分導演為了壓縮拍攝時間,摳圖完成所有劇情,例如《孤芳不自賞》因為摳圖而惡評居多,《如懿傳》3D 效果的荷葉也引起了觀眾熱議,這種數字技術與劇情相分離的現狀在IP 劇中比比皆是。相比于《香蜜沉沉燼如霜》將大量資金投放到數字技術上,后期即使宣傳資金不到位,也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和較高的收視率。這顯現出一個道理,制作精良的劇作,哪怕宣傳未到位,也會獲得良好的收視率。
關于景觀統治形式的問題,分為集中的形式和彌散的形式。其中,彌散的景觀伴隨著商品的富足,商人們造出偽真相,在這個自相矛盾的社會中,因為把消費者與社會隔離開,永遠不知道真相。景觀分散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了整個社會。因此在這個社會下的IP 劇在制作環節上跨媒介傳播成為了常態,粉絲獲得了沉浸式體驗,也沉浸式地消費。
由于粉絲自帶生產力,尤其是在如今新媒體技術平臺的支持下被更大限度地釋放出來,粉絲與原創者的互動不是在電視劇播出之后,而是在整個創作過程中,粉絲甚至會影響原創者創作。并且在制作環節初期的題材選擇中,就與粉絲口味相趨近,增強互動,吸引受眾關注。例如《瑯琊榜》,制片方在選角時與受眾互動,投票選角,構筑出粉絲可以參與電視制作的美好景觀,這樣的參與會使受眾獲得滿足感,同時也是宣傳的噱頭,使該劇未播就廣受關注;開播后又以制作精良、符合原著而廣受好評,受眾在制片方制作的龐大景觀中無意識地將點擊率送給了對方,也獲得了自我滿足。
網絡和新媒體是對傳統電視劇播出渠道的一大沖擊,電視屏幕由單一變向多元,為了適應這一新的現狀,IP 劇在傳播過程中就要開發多元渠道,重塑傳播過程,實現跨媒介傳播。例如《陳情令》改編自墨香銅臭的小說《魔道祖師》,后經動漫、快看漫畫、同人文以及電視劇播出后的告別演唱會傳播,賺足了粉絲流量,在現如今視覺傳播的視域下,彌散到粉絲所關注的方方面面。
“文化中心成了商業中心,上層文化逐漸變得低俗,工人和他的老板看一樣的電視節目。”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提到文化工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文化工業是景觀社會的產物,景觀表現為一種巨大的實證性,既無可爭辯又難以企及,它所說的無非就是“出現的就是好東西,好東西就會出現”。它所要求的態度原則上就是這種被動的接受,通過其絕無爭辯的出現方式,通過其對外表的壟斷,景觀實際是已經得到了這種被動的接受。大家只在虛幻的幸福感中不自覺地承認現有的社會秩序。IP 劇占據市場主導,其過度娛樂化的特點使大部分受眾在觀看IP 劇時沉浸在麻痹的娛樂快感中,并不會主動地思考其中的情景和故事,成為“單向度的人”。德波指出了景觀的特征:“少數人演出,多數人默默觀賞的某種表演”。這種觀點現在看來未免太過悲觀,現如今互聯網中的互動性充分展現出來。大眾在網絡上暢所欲言,另一種景觀由此產生,除了被動地接受,也可以選擇景觀。當然這也是一把雙刃劍,擁有互動平臺的同時,也是資本控制的另外一個幫兇,受眾稍不注意就會沉溺在制作者精心創作的龐大景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