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妮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西郊小學 744000)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且需要數學教師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要求教師引進創新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和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創建更高效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問題.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不滿足當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所以開展自主探究,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對數學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越強烈,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最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提高數學教學的整體水平,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使得教師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從而有利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教學質量.
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主要是在新形勢推動下產生的,其也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將目光放置在要求學生取得一定成績上,則難以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因此應當將新興的教學方法融入到實踐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未受到高度重視,隨著新型的數學課堂形式出現,教師更加注重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數學學習互動,也充分尊重學生學習權利,用積極的心態引導學生,這也是目前我國數學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并且采用這種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到自主探究活動中,成為其內在動力.并且有效地引導學生自愿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可以從數學學習內容入手,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數學學習內容,利用其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沖突創設問題,使其產生問題情境,最終將學生引入到探究過程中.
在創設情境過程中,需要將本節課所需要的內容進行整合,并且扎到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中.比如在學習計算物體體積與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舉出例子:“某一個星期天,小麗需要搬家,這個時候他需要在他的臥室里安裝一張床和兩個床頭柜,但是他的房間有限,同學們需要幫助他計算出整個房子的面積,并且計算出需要買多大尺寸的家具用品合適?”通過這種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欲望,使學生能夠利用生活中所積累到的知識與課堂中所學習到的內容進行結合,最終找到正確答案.
2.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為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提供助力,并且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減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負擔,激發他們學習熱情與創造熱情,使他們勇于表現、敢做、敢說、敢想,并且能夠勇于創造.
3.有組織地引導自主探究活動
在開展探究學習活動過程中,需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是因為小學生知識經驗尚淺,所以教師在開展探究活動中,需要對其進行精心設計與引導,以此為他們提供更加廣泛的探究學習材料.這主要指的是教師在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過程中,應當明確地指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材料,并且留給學生一個十分廣闊的空間,使學生通過交流、推理、嘗試、猜測、實驗、觀察等多種方式,使得個人潛能得到有效開發,以此充分發揮個人能力.
4.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小學生內心十分單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喜歡該科目老師,則會盡最大努力在課堂上好好表現,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決定了學生在學習上的態度,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就是要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重,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促進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和進步.
學生在最開始進行自主探究時,往往會面臨諸多的困惑、問題,很多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是卻一無所獲,因此從學生角度來看,他們表達的準確性與流暢性也難以令人滿意.但是這對于學生未來成長發展來說是一個重要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更好的把握,并且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得學生逐漸適應自主探究模式,最終意識到自主探究模式的重要性.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有堅定的信心,畢竟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日就能完成的,因此教師在培養過程中重在培養學生獨立能力.在當代《義務教學課程指標》中明確指出,開展數學活動時,必須將其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與知識經驗基礎上.根據這一學習理論,在開展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從教材出發,結合學生認知水平與生活經驗,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并且緊緊地圍繞難點與重點問題,將其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最終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中.
比如在學習計算物體的表面積、體積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有實實在在的聯系的,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物品,都會涉及到它的體積與表面積問題.這種方式更加符合小學生學習需求,同時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在獲取數學知識時注重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鼓勵學生從其他同學那里提取更多的學習方法與解題思路.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在不斷的交流合作、自主探究中學會利用多樣化方式解決問題,最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新課改的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新的合作探究方法,逐漸消除教學中出現的弊端,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學會營造符合學生特點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機會,注重學習內容的實用性.通過課堂開展互動討論和組織合作學習,從而引導學生把握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在教師的幫助與引導下,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數學知識,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社會創造更多有價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