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芮,王 健,沈家棟
(長沙理工大學 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各民族根據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發展起來的文化,是群體文化的核心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對于我國實現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有著重大的價值與意義。
在世界發展進程中,隨著新文化的不斷涌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和發展復興也是一種機遇和挑戰。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人大多年事已高,存世的藝人越來越少,而經濟壓力促使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嚴峻形勢。
湘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距今已有2 500多年的歷史[1]。在湘繡的萌芽階段,湖南當地人在衣著面料上習慣用絲綢,而在湖南湘西,人們的這一穿著習慣更為突出。在湘繡的產生階段,商品經濟開始興起,在這一時期,各大繡莊具備了一定的刺繡與產銷能力,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湘繡手工藝人,如胡蓮仙、李儀徽等知名的優秀匠人。在湘繡的初期階段,第一家繡莊的出現標志著湘繡第一階段的發展。由于湘繡的強大魅力,在國內辛亥革命戰亂的時代背景下,湘繡手工藝順利得到傳承,一些國際大型展會也出現了湘繡的身影,至此,湘繡享譽全球。在湘繡發展的第二階段,由于國內全面開展革命戰爭,湘繡的發展遭受重大打擊。在后期,由于政治環境的變化,湘繡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被進一步傳播到全球各地。由于日本全面侵華,“文夕大火”給湘繡造成了重大的打擊,這一時期,湘繡的發展處于衰敗階段。大量湘繡產品被燒毀,湘繡產業面臨消亡風險。新中國成立時,湘繡的發展逐漸復蘇,湖南長沙開辦了知名的錦華繡莊,并且招募了一大批優秀專業的刺繡大師。在政府的支持下,湖南省又興辦了湘繡合作社,長沙也開始創辦湘繡廠。湘繡的繁榮發展階段,國內第一家湘繡博物館在湖南興辦,各大繡莊也開始發展國內紡織市場,國內的湘繡格局基本形成,建立了湘繡城并且設立了湘繡專業研究機構,湘繡的人才儲備工作得到了發展。
數字化技術是指將文字、圖片、視頻等通過計算機手段轉化為數字編碼,再通過計算機非編軟件進行處理,通過視覺的方式重新呈現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信息手段、內容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推廣和傳承。
數字化技術的傳承與發展主要有數字化建檔,通過高精度的數字化技術和設備,實現文物的清晰復現;數字化考古,通過計算機的數字化處理技術對文物進行模型復原的構建;數字化圖書館,通過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實現海量的信息化知識倉庫,進行知識的數字化資源管理;數字化虛擬博物館,將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界面交互及虛擬交互,將藏品清晰、全面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拉近文物與觀眾間的距離。
2006年,湘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那時起,關于湘繡的傳承與發展工作便全面推廣了起來。以湘繡的傳承人保護及國家地理商標的保護為重點,目前在湘繡的人才培養方面,主要分為師徒制和學院教授制兩種模式,在湘繡的保護與傳承發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人才培養后,即就業前景和現狀不樂觀的情況下,湘繡在人才培養方面出現了人才缺失的問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思維理念也在不斷發生著轉變。如今,湘繡的發展并沒有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中,而關于湘繡的保護及傳承也沒有與時俱進。
湘繡的手工藝展現出來的傳統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是不可否認的。湘繡的歷史背景、工藝中的繡法與針法等,都存在手工藝人老齡化、后備缺失、技藝缺乏標準化、湘繡文化瀕臨消失等問題。在當今互聯網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數字化的傳承與推廣方式可以讓湘繡文化與時俱進,為湘繡的發展提供新的技術手段與方式。通過數字視頻、數字動畫演示等,將文化歷史背景、技藝技法保留下來,為今后的學習、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實現資源共享。將湘繡這一文化產業推廣到世界各地,促進湘繡產業的發展,將會使湘繡的產業鏈發展得更加完善,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并得到一定的創新發展,創造出更多具有藝術性、創新性、文化性的手工藝品。
數字化的展示方式分為線上與線下兩種方式。對于線上的展示方式可以依托互聯網,通過網絡將湘繡與觀眾聯系起來,讓觀眾對湘繡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如線上數字博物館、手機端移動端App軟件等。線下的展示方式可以依托新型技術,如虛擬現實、全息投影、互動投影等,增加互動性和娛樂性,通過虛擬展示的形式,給觀眾帶來更好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在實際操作體驗中感受湘繡的獨特魅力[2]。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相繼推出了多款交互移動端App,將文物相關的影像、文化背景、歷史資料融為一體,用戶可以通過交互的方式,欣賞相關的藝術作品,由于形式新穎,更加吸引年輕的用戶,增加了娛樂性與互動性。借鑒這種方式,可以制作一款與湘繡有關的移動端交互App,對湘繡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詳細的梳理,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對湘繡的經典作品進行整理,對湘繡的繡法、針法制作工藝過程進行拍攝,并且通過手指觸控系統、聲畫技術進行處理,重點將湘繡的繡法針法完整地進行分類呈現,讓用戶對湘繡有全方位的了解,以此制作一款互動性強的湘繡數字化App,使湘繡文化技藝為更多人所熟知。
基于數字化的交互體驗裝置,是目前很多數字化博物館及數字化展廳建設的方式[3]。在國內,中國國家博物館及上海博物館幾乎在每個展廳都采取了這種方式,配備了一到兩臺交互展示裝置。但這種展示裝置的利用率較低,且交互方式及觸控方式大多較為單一,在結果的呈現上也只有一種方式[4],難以激發觀眾的興趣。因此,對于湘繡的體感互動形式的交互體驗裝置的設計,應重點考慮增加互動娛樂性,可以適當地增加湘繡制作的創意游戲,在交互的種類上也應適當增加。將湘繡歷史傳說作為開篇導入,以動畫的形式進行呈現,通過展現傳統水墨風格,對角色、場景、動作進行設計。在湘繡的工藝流程制作的設計上,以互動游戲的方式呈現,在湘繡的材料和工具上可以選擇不同的絲線、面料、繡繃、繡架、繡花剪等。在湘繡的針法上,可分為平繡類、織繡類、網繡類、扭繡類、結繡類,再從這5種類別中分別選取相應的針法進行虛擬制作。在選擇相應的針法后會出現相應的語音介紹,對各個針法進行詳細的講解。在整個過程中,由于觀眾選擇的隨機性,最終的結果也會各不相同,提升了游戲的互動性與趣味性。
湘繡文化網站的整體構架與內容,要能夠向訪問者清晰地展現湘繡的歷史文化背景、發展歷程、湘繡文化內涵、針法繡法的介紹等。在網站的風格和整體設計上要清晰簡潔,在體現湘繡獨特魅力的同時,也要與當今時代相結合。完善網站的檢索功能,讓訪問者隨時隨地都能對湘繡進行查閱學習。網站的更新與維護也是重要的環節,定期上傳網站的內容,對網站的數據進行及時的維護更新。同時,增加線上提問互動平臺,訪問者可以線上咨詢,與專家進行對話,實現答疑互動社區,加強用戶之間的聯系,增強用戶的互動性與參與性,以更好地對網站進行宣傳推廣[5]。
在新媒體語境下,以數字化的方式對湘繡進行推廣傳承發展是必要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現代科技方式不斷轉變,將會有更加先進的技術運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中。湘繡的數字化是對文化資源的保存與保護,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讓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的語境下不斷地發展與傳承。但在新技術的手段下,應在保留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以現代語言的方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