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愉景,王 健,沈家棟
(長沙理工大學 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2006年,湘繡收錄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 000多年前的馬王堆漢繡[1]。清末時期,湘繡的早期從業者順應時代、市場的需求,開辦繡莊、傳授技藝、改進針法,與知名文人畫家合作創作繡稿,奠定了湘繡風格和工藝的基礎[2]。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生活趨于安定,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有了更多需求,加上當時向蘇聯、東歐等國家大量出口,湘繡迎來了一個創作發展的高峰期[3]。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經濟轉型、技術進步、多元文化的融入,使以湘繡為代表的一系列傳統手工藝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4]。為了適應市場經濟,湘繡行業進行了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但是,目前整體產業規模在縮小、行業內人才流失嚴重、宣傳手段單一等問題依然嚴重。
本項目從宣傳手段方面,探討如何將以湘繡為代表的傳統手工藝與新媒體相結合,對非遺文化進行更好地傳播和推廣。
通過分析市面上已有的非遺主題移動應用,結合相關文獻閱讀,得出非遺主題移動應用有以下特點。
以往公眾想要了解一項非遺手工藝,可以通過電視觀看紀錄片,或者直接去相關展覽館參觀。但是,電視節目的選擇自由度沒有網絡平臺大,去展覽館也會受工作時間、疫情等突發情況影響。而非遺主題移動應用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對非遺感興趣但又因為學習、工作沒法去親身了解體驗的人,可以利用碎片時間來了解和學習。
傳統非遺傳播的保護側重在非遺資源和技術的保護,如建設數字化資源庫、搭建網絡平臺等,但是這些傳播都是單向的,缺少受眾反饋、再創造的渠道。而非遺主題移動應用可以通過添加一些互動模塊和社交模塊來提高用戶參與度、提升用戶黏性,更有利于非遺文化的傳播。
傳統的博物館、展館等的展示方式,容易受場館布置、人流量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觀眾的參觀體驗。早期的線上博物館提供的展品圖片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很多國內博物館提供的圖片質量還不夠高清。現今,結合AR、VR等技術,用戶足不出戶就可以360°地欣賞展品。一些非遺移動應用還通過添加體驗環節,讓受眾能夠體驗非遺手工藝的制作流程,讓受眾對非遺手工藝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圖片敘述,有利于非遺的傳承。
根據工信部9月的數據,在2020年1—8月的移動應用下載量中,游戲類移動應用的下載量位居榜首[5],尤其在“z世代”(1995—2009年間出生的年輕人)中普及率較高。從App Store、TapTap、豌豆莢等應用商店中調查發現,非遺主題《折扇》《榫卯》等游戲的下載量和評價都較高。這兩款游戲并不是傳統觀念里單純以娛樂為目的游戲,而是結合手工藝制作科普的嚴肅游戲。這類移動應用兼具游戲性與教育性,既能起到較好的科普效果,又具有一定的娛樂性,更能吸引年輕人使用。
非遺主題移動應用設計一定要發揮移動應用的優勢,如果非遺移動應用和其他紙質或網頁的展示方式一樣,只是簡單地陳列出相關信息和圖片,會使用戶無法獲得參與感、體驗感,也容易讓用戶感到厭煩,很難起到很好的宣傳科普效果。
360°虛擬展示的效果非常接近實物,是時下流行的移動端文物、產品展示方式之一。為了提高用戶體驗,該方式需要對展品進行精準的建模。在建模方式上,可以采用照片建模等方式實現高精度、高仿真建模,這種展示方式可以滿足廣大用戶對展品細節展示的不同要求,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更容易身臨其境。而用戶在觀摩過程中,可以點擊旋轉展品模型,這種互動設計也會讓用戶更有參與感,會激發用戶的好奇心,促使其去探索那些在展館中無法看到的文物背面的東西。這種方式尤其適合湘繡的“雙面全異繡”作品的展示,可以將同樣精美卻不完全相同的兩面完全展示在用戶面前。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展品表面增加一些點擊可觸發文字、語音講解的按鈕,例如在《Civilisation》中,用戶轉動各個文物,在文物的各個表面會出現講解提示的按鈕,點擊按鈕,會有對應的介紹和語音解說,方便用戶理解。湘繡能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其豐富的針法技藝分不開。在本移動應用設計中,可以選取幾件典型湘繡作品,針對作品中不同部分運用的不同針法設置解說內容,讓用戶對湘繡的獨特針法有較為直觀的認識。
非遺傳承不能只停留在圖片和文字這種靜態的記憶上,要將關鍵工藝流程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受眾對其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在展示中,如果添加一些有趣的交互環節,讓用戶親自體驗,可以提高移動應用的趣味性,更有利于非遺推廣傳播。例如,在游戲《折扇》中,用戶可以體驗制扇工藝的各個流程,選材環節會展示一系列逼真的竹子,點擊對應的竹子會有竹子的材質特性說明,只有選中了合適的竹材才能進入下一步,無疑也給游戲增加了一些難度,使得在挑戰自我中的玩家更容易產生沉浸感。在本移動應用設計中,可以參照這種形式設置游戲互動環節,通過模擬操作和文字解說,讓用戶體驗湘繡繡制的基本流程。此外,也可以在部分互動環節設置一定的難度,比如選擇不合適的針或者線會導致失敗、繡制的時候一不小心也可能導致失敗等,以豐富游戲環節的趣味性。
同時,根據Jakob Nielse提出的一致性原則,在設計交互方式的時候也要注意其合理性,以降低用戶使用門檻,提高用戶的體驗感。
非遺主題移動應用的視覺設計,對于一方面要考慮如何從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要考慮如何讓用戶有更好的視覺體驗。
正常人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視覺信息,想要從海量的信息中脫穎而出,移動應用也需要在視覺方面進行設計考量。作為一款非遺主題的移動應用,在考慮美觀、易用性的同時,還應提取具有非遺典型特征的元素,充分展現非遺文化的特色。同時,對一部分可能不符合時代主流審美的元素加以改良,提升現代感,使其更貼近現代生活。
通過調研,常見湘繡紋樣主要可以分為幾類:花、鳥、魚、蟲、獅、虎[6]。這些紋樣富有象征意義,比如月季象征吉慶,魚象征“年年有余”等。這些元素在實際運用的時候,要注意傳統風格和現代風格的平衡,讓其在保留原本精神風貌的同時又具有現代感。其中,采用鬅毛針繡制的獅虎圖案是湘繡的特色之一,反映了威武不屈、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但是,直接將栩栩如生的獅虎圖案運用于界面設計,恐怕會讓人感覺有些害怕。如果將獅虎形象進行一些抽象處理,或者參照網絡流行的可愛風格進行再設計,會比較容易吸引年輕用戶。根據年輕用戶的喜好,還可以制作一系列獅虎形象作為應用的象征物,在應用內部可以制作交互小動畫,在應用之外則可以進行表情包、筆記本、背包等衍生品開發,以提高社會影響力。
根據用戶人群定位和產品定位,應用的整體風格應是活潑中帶一些嚴肅的。
在顏色選擇上,由于湘繡是一種寫實風格的刺繡,繡制時運用的顏色較為豐富,少有固定配色。因此,在應用界面色彩設計上可以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根據不同顏色的象征意義,結合中國傳統色彩配色規律進行設計,但是要注意不同層級界面的設計要與內容的風格盡量保持一致。
湘繡與傳統文人畫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過去,繡莊經常與當地畫家合作制作繡稿,因而湘繡的一些裝飾畫作品具有傳統中國畫的藝術風格。因此,在視覺設計時可以保留這一特點,注意界面的留白處理,而圖案設計可以體現文人畫的清新逸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媒體出現式微,新型的移動媒體迅速崛起,人們進入了碎片化閱讀時代。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主要使用手機和網絡來獲取信息,利用傳統紙質媒介閱讀的時長有所減少,上網活動娛樂化、碎片化特征較為明顯[7]。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公眾對獲取信息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希望獲取信息的方式和質量更高效、更精準。從內容創作上看,如“一張圖讓你明白XXX”“3分鐘帶你讀完一本書”“6分鐘帶你看完一部電影”的創作方式大行其道;從社交媒體上看,微信、微博的興起和論壇、貼吧的衰敗,也能反映這一趨勢。
因此,在進行非遺主題移動應用信息架構設計的時候,需要結合碎片化閱讀的趨勢進行設計。為了讓用戶更快速地找到目標內容,移動應用的信息層級關系應該盡量簡潔明了,層級數應該盡可能地減少??紤]到用戶的閱讀習慣,在設計信息排列方向時,要根據信息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
隨著時代變化,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國寶貴的非遺文化,是每一個從業者和相關領域研究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非遺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該要作出相應的改變,去面向更廣大的受眾。因而,要結合時下的熱門媒介和流行時尚,重視非遺文化底蘊的挖掘,在保持原本面貌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良,讓古老的非遺文化煥發生機,繼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