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燭
【摘 要】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新聞學的人才需求悄然發生變化,傳統的新聞學人才培養模式已然無法適應新的崗位要求。本文將從新聞人才需求入手進行分析,探索出適應全媒體環境的新聞學人才培養模式,從調整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和改善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實現新聞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關鍵詞】全媒體? ?新聞學? ?人才需求? ?教學改革
隨著5G網絡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新聞傳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態勢,不論是內容創作還是傳播策略,全媒體時代對新聞學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聞人才的需求:類型轉變與素質要求
全媒體環境要求傳播內容多樣、傳播思維新穎、傳播大數據化,進而催生了新的崗位和人才類型。新聞人才的類型逐步轉變為復合人才,對新聞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1.多元內容提供者。在內容為王和渠道為王兩種理念中,不能僅看到渠道的價值而忽視內容的制作。只有優秀的傳播平臺,卻沒有好的內容,媒體無法吸引和留住用戶,實現長遠目標。
這就要求新聞專業人才應當具備綜合能力,掌握多項技能,適應多媒體發展的需要。綜合能力體現在包括采寫、表達、組織在內的綜合統籌能力上,多項技能體現在攝影攝像、文字寫作、軟件運用等能力上。
2.互聯網思維人才。全媒體除了復合性和多樣化的特點以外,還有與時俱進的特質。因此新聞人才應具有創新思維以適應全媒體平臺的發展,全媒體平臺的依托是互聯網,所以究其根本就是對互聯網思維的培養。全媒體時代下的中國不僅處于“后工業時代”,而且正在經歷著 “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如何培養新聞學人才的創新思維能力就成為亟待解決的時代難題。
互聯網思維區別于以往傳統媒體思維,表現在媒體策劃、運營、內容制作、用戶需求等多角度的思維方式。多平臺、多層次、多主體、多聯動的媒體形態要求全媒體人才具備相應的互聯網思維。除了自媒體思路以外,新聞人才更應注重社會輿論導向等宏觀層面,培養宏觀意識和微觀意識兼備的互聯網人才。
二、新聞學專業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1.調整教學目標——培養全媒型現代傳媒人才。新聞學專業面向新聞出版機構、企事業單位宣傳企劃部門,培養了解新聞傳播規律、具備新聞傳播學知識和媒介融合理念、熟練掌握編采等基本技能、掌握不同媒體新聞業務特點、熟悉我國政策法規的全媒型現代傳媒人才。
2.優化教學內容——循序漸進、提升能力。①健全課程體系。為適應全媒體環境,新聞課程體系設置應當沿用階梯學習的方法。基礎課程教學不斷夯實學生的理論史學基礎,提升學生業務水平。
比如《新聞學原理》《新聞攝影》等專業課程進行實訓教學,加大全媒體內容產出;在媒介意識的培養和媒體思維的建構方面,在一、二年級的學生課程中設置《新媒體導論》等基礎通識類課程,二年級開設《媒介經營與管理》提升學生的媒介管理能力,三年級開設《媒介批評》培養媒介文化批判能力,三、四年級開設《互聯網營銷與創意》等媒介市場營銷類課程,對課程體系進一步深化與細化。
②革新課程內容。《多媒體軟件基礎》課程將Photoshop、Premiere軟件知識進行壓縮,增加可視化數據分析軟件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數據處理、分析與運用能力,適應大數據新聞的發展趨勢。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信息具有碎片化、去深度化的特點。當前,我們身處于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數據處理變得更加容易、更加快速。運用大數據思維,利用新技術處理龐大數據量成為提高工作效能的迫切需要。作為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聞從業人員,應增強自身專業素養,樹立大數據思維,適應以大數據分析為特征的現代新聞工作。
《新聞學原理》課程側重于把科學的傳播觀念、媒介素養、傳播者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理念貫穿到教學過程中,以打造全媒體時代的新型記者。
③開設全媒體實訓項目。全媒體環境對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因此課內外實訓項目應當受到重視,目前新聞學實訓項目有圖像處理、新聞采訪實訓、新聞攝影實訓、聲音處理、新聞寫作實訓、新聞編輯實訓等多門課程,各門課程針對全媒體實訓進行細化。比如,圖像處理實訓大綱中,將之前的按章節分配轉變為按小課時分配,將“圖片的保存與發布”細化為“圖片的多種媒體格式與保存方法”“圖片的報紙發布”等多個部分。
高校還應該與媒體合作開發教學采編實訓平臺。平臺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全真模擬新聞媒體真實采編生產環境,以增強新聞專業教學實踐為目的,圍繞教學實踐設計功能模塊,打通理論實踐,銜接課堂內外。對全媒體采編實訓平臺的開發和使用,能強力推動新聞傳播教學以理論教學向全媒體教學的轉型,同時可以有效打破傳統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提高學生移動采編、策劃、制作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改善教學方法——以微博、微信平臺運營情況作為考核參考。把學生新聞作品作為課程考核內容,保證實踐教學目標的完成。比如,《新媒體導論》側重理論聯系實踐,期末考核方式由以前的評寫新媒體現象改為每位同學維護自己創立的微信公眾平臺,以平臺的粉絲數與閱讀量來衡量本課程的教學效果。根據筆者所在學校2014級新聞學專業86名學生的期末考核情況統計,歷經3個月的微信平臺運營,有大約一半學生運營的微信平臺粉絲數突破300人,個別人的微信平臺粉絲量突破1000人。與課程開課之前相比,學生的新媒體操作能力有顯著提升,媒體意識也有顯著增強。
三、結語
全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學專業學生面臨著更大機遇與挑戰。新聞學專業能否滿足全媒體環境下的人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新聞學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實踐出真知,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積極觀察與反思,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對于高校來說,新聞學教學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胡正榮.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關鍵與路徑[J].新聞與寫作,2015(05):22-26;
[2]石長順,梁媛媛.互聯網思維下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構[J].編輯之友,2015(01):5-10;
[3]田雷.全媒體時代新聞學專業本科教育的建設思路[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