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麗


【摘 要】 目的:觀察甲磺酸伊馬替尼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將40例采用羥基脲與干擾素經常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將40例采用甲磺酸伊馬替尼進行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組;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同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外周白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含量沒有明顯差異;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在外周白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含量顯著優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甲磺酸伊馬替尼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治療中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 甲磺酸伊馬替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042-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matinib mesy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and interfer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and 40 patients treated with imatinib mesylate as study group.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hemoglobin cont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treatmen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hemoglobin cont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hemoglobin content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Imatinib mesylate has a good clinic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imatinib mesylat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linical efficacy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細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惡性腫瘤,常以外周血白細胞異常升高及中性中、晚幼粒及成熟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增多為其特征 [1]。這種白細胞聚集在骨髓當中,抑制骨髓造血,且會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進而使得患者產生貧血、感染、器官浸潤等癥狀,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2]。本次研究了80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分析了甲磺酸伊馬替尼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80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為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就診的患者。其中,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16例,患者的年齡在24~71歲;平均年齡(43.37±1.64)歲;患者病程均在4~22個月,平均病程(11.57±1.26)個月;研究組40例患者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15例,患者的年齡在25~72歲;平均年齡(42.21±1.49)歲;患者病程均在5~21個月,平均病程(11.85±1.36)個月;2組患者在各項資料中均可以進行對比。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羥基脲與干擾素進行治療:羥基脲? 1g /次,3次/天,并根據患者的具體白細胞情況對患者的治療劑量進行調整;干擾素劑量為300w單位/次,肌肉注射,3次/周。
研究組采用甲磺酸伊馬替尼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馬替尼膠囊,400mg/次,1次/d。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可以適當增加藥物的劑量。
1.3? 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含量;同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3]。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中80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9.0版本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2組患者在不良反應發生率中采用(%)進行觀察指標的計量和計數;在治療前后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含量中采用“ x±s”進行計算,行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白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含量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外周白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含量均沒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在外周白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含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臨床中較為少見的一種惡性腫瘤,該病會導致患者機體中產生大量的幼稚白細胞,并聚集在患者的骨髓當中,使得患者骨髓的造血功能產生障礙。同時,幼稚白細胞還會經血液流向各個器官與組織,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在該病的臨床治療中,多采用了常規藥物聯合化療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法雖然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指標水平,但長時間使用會使得患者出現耐藥性,進而影響了治療效果[4]。因此,現階段甲磺酸伊馬替尼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甲磺酸伊馬替尼屬于一種酪激酶抑制劑,其能夠在細胞水平上抑制Bcr-AbI酪氨酸激酶誘導新鮮細胞的死亡,以此來實現阻止幼稚白細胞擴散的作用,提高紅細胞的聚集率與含量。此外,甲磺酸伊馬替尼還有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與干細胞的分泌,降低不良白細胞因素對于其他細胞的破壞,提高原始細胞的存活率,減少外周白細胞含量[5]。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前,兩組患者在外周白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含量中均沒有明顯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聯合甲磺酸伊馬替尼進行治療后,患者在外周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中均顯著優于采用羥基脲與干擾素進行治療的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相比于采用羥基脲與干擾素,聯合使用甲磺酸伊馬替尼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郎濤, 安利, 聶玉玲. 國產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初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臨床觀察[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7,5(13):65-66.
[2] 金芳芳, 賴斌斌, 張鶯鶯.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及進展期療效比較及耐藥性分析[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18,11(26):43-44.
[3] 王品, 王雪嬌. TKI時代造血干細胞移植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中的地位[J]. 重慶醫學, 2018,8(2):2956-2958,2962.
[4] 王曉軍, 茹甫毅, 吳雙有. COX-2、VEGF及TGF-β1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 臨床誤診誤治, 2017,14(6):124-125.
[5] 國產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初診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的臨床研究[J]. 臨床血液學雜志, 2018, 31(06):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