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盛

【摘 要】 目的:研究PFNA與PFN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擇取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時間介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采取隨機分組的原則,將患者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重建釘(PFN)內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進行觀察,且對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進行統計。結果:從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指標上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從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上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相較于PFN內固定治療更佳,且患者在術中所受創傷較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恢復速度更快,值得推廣。
【關鍵詞】 PFNA;PFN;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
【中圖分類號】R22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068-01
引言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會出現退行性變化,使得各種疾病的誘發率增加,其中以骨質疏松較為常見。這就使得老年群體的骨折發生率相對較高。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骨折,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疼痛與功能障礙,在臨床上對其以手術治療為主。詳細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時間介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采取隨機分組的原則,將患者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0例。
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各有21例、19例,年齡區間為61~84歲,平均年齡為(70.33±5.42)歲;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各有22例、18例,年齡區間為60~85歲,平均年齡為(70.18±5.12)歲。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經過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骨折[1];患者無其他嚴重的功能性缺損;患者符合手術的相關指征,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整理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進行常規檢查,確定其符合手術指征。在術前,均采取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取其仰臥位,并對雙下肢進行固定,行牽引復位措施。然后,以C型臂機X線片就行髖部觀察,確定其骨折達到了理想的復位狀態。
1.2.1? 對照組患者采取PFN內固定治療。在患者股骨大粗隆頂點向近側皮膚做一長度約為6cm的切口,然后對部分臀中肌肌纖維行鈍性分離,并在C型臂機的引導下,從股骨髓腔處來進行導針插入,并進行擴髓處理。然后置入適合的PFN的主針,并對其進行遠端鎖定,再進行切口的清理和縫合。
1.2.2? 觀察組患者采取PFNA內固定治療。在股骨大粗隆頂端向近端做一外側切口,其長度在3~5cm,在切開后,將臀中肌鈍性分離,并且以其頂點作為基礎嗎,采取空心尖錐來進行骨窗切開,并進行擴髓處理。然后在C型臂機的引導下,以髓內釘置入髓腔,運用瞄準器來將骨頭和頸內導針置入關節面下5mm處,以螺旋刀片來進行敲入和鎖緊,使之在頂端鎖定。并以瞄準器導入遠端鎖定螺釘和固定,在確定固定后,對手術區域進行沖洗、止血和縫合。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就行記錄。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狀況,以骨折畸形愈合、腹部加壓螺釘松動、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為主。
1.4? 統計學分析
以統計學軟件SPSS22.0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指標上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從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上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下表。
3 討論
在當前,對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多以PFNA與PFN內固定治療為主。其中,PFN內固定的實施過程中,很容易對患者的血運造成破壞,使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恢復速度延緩。相對來說,PFNA的內固定干預措施,以螺旋刀片的形式固定,能夠保證骨質填壓,支撐效果較好,更適合于老年患者[2]。
綜上所述,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相較于PFN內固定治療更佳,且患者在術中所受創傷較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恢復速度更快,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董群偉,譚繼勇.PFNA與PFN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17):26-27.
[2] 龐興召.PFNA與PFN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對比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4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