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林
(江蘇省姜堰中學 225500)
化學屬于自然學科,人們周圍的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化學知識,化學與生活的關系緊密相連.傳統的化學教學方法是教師向學生單方面傳輸理論知識,只有小部分知識進行實踐教學,此教學方法與生活的聯系不大,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效率不高.陶行知先生對于教學的理解是“生活即教育”.只有在教學中插入生活元素,才能讓學生有代入感,激發其興趣努力學習.高中化學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培養其綜合素質,要在課堂中引入生活化元素,讓其產生自主探究意識,用自己所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成功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良好的開端,一堂課的起始階段是課堂引入,教師是否能處理得當此階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課堂的效率,課堂氛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思維活躍性,最終影響課堂任務是否能完成.在化學課堂中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引入,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其一,展示實物,讓學生感受到視覺上的沖擊,對于化學知識有直面的認識,教師可以從的興趣及生活出發,進行問題情景創設,要兼具現實性、親切感、幻想性和挑戰性,完全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知識的意識.以人教版化學必修一第三章的“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這一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不銹鋼、鋼鐵、鋁合金等合金,接著提出問題:鋼鐵的組成及分類有哪些?合金的成分有哪些?合金的物理、機械、化學特點是什么?日常生活中你們會選擇什么樣的金屬材料?教師可以通過軍艦、潛艇、空間飛行器的建造等方面的視頻進行課堂導入,接著向學生提問鋼鐵等金屬的保養、防腐.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勾起好奇心,會對教師展示的金屬材料進行觸摸、彎折、敲打,進行觀察與研究,課堂氛圍馬上活躍起來,學生能通過自我觀察與集體討論得出金屬材料屬性方面的特點,教師在此過程中要進行適當、適時的點后,學生能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輕松地掌握知識點.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景.有一位德國的學者有一個生動的比擬:如果直接在一個人的面前放5g的食鹽讓他吃完,那個人肯定會拒絕;如果將5g食鹽放到美味的湯羹里,那個人肯定會在享用美食的情況下全部將食鹽喝入.食鹽與湯羹的關系好比化學知識與情景的關系,湯中的食鹽會被人不自覺地吸收,新的化學知識也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進行消化,學生能夠更容易接受、理解、吸收知識.生活豐富多彩,其中含有大量的化學元素,其是化學教學中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生活給化學教學提供了一個支點,與葉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為了不教”相符合,與“形而上學”的教學形成共振,在滿足學生好奇心的情況下,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其自主探究化學知識的意識,調動其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師再設置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或者集體討論,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化學知識點上,順利開展教學活動.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對于較抽象、理論性較強的化學知識無較高的熱情,有的學生甚至容易出現抵觸學習的心理,迫于應試的壓力及教師的威嚴進行學習,死記硬背.但是學生對于有關自身生活的事物非常感興趣,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其重視自身的親身體會.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認識僅僅流于表面,教學質量不高.有學者認為,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一把被點燃的火把.化學知識理論知識較為復雜,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時,可以使用類比理解的方式,以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經驗或者生活知識進行類比,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之中接納、理解化學理論知識.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物質的量”為例,需要學生“費思量”.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之間的橋梁是物質的量,從表面上看,此概念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用“一定數目的集合體”讓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地了解“物質的量”,比如農民在賣肉時說的“多少錢一擔”中的“擔”、“幾箱飲料”中的“箱”、“幾斗米”中的“斗”……又比如,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的“鐵離子的性質分析”這一部分的知識點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琥珀酸亞鐵片、紅磚頭,在化學實驗課堂上配制硫氰化鉀溶液、氫氧化鈉溶液,學生獨立進行自主實驗,同時參考生活中的現象對知識點進行理解,比如回想鐵生銹的顏色、鐵的味道等,學生能通過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探索出鐵離子的化學性質,在進行實驗操作的同時能鞏固理論知識,最終掌握正確的化學學習、探究方法.高中化學知識難,教師要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利用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釋教材中的化學知識,鼓勵學生多進行觀察,結合理論進行學習,并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深化化學學習的意義,提高自身的化學教學效率,教師也可以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率,幫助學生鞏固成績,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生活是化學知識的來源,化學知識最終會作用于生活.學習的主要陣地是課堂,但是,教師若是要提高學生的成績,不能只在課堂教學中加強與生活的聯系,還要加強課后拓展與生活的聯系.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后拓展,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一方面,課后拓展可以讓教師及時對學生課堂所學知識點的理解、掌握程度進行了解,了解本節課堂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以便針對不足改進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另一方面,課后拓展即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及時發現學習上的不足之處和知識點盲區,起到鞏固課堂知識點的效果,開拓自己的視野.以人教版選修一中“化學與環境保護”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進行課后拓展,比如進行社會調查,或者組織學生進入化學工廠進行觀察與學習,讓學生了解工業生產中化學能為其提供什么樣的材料、制作產品時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反應條件是什么,對工廠排出的廢氣及廢液分析,思考其會給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帶來什么樣的污染及不良影響.學生能在觀察與思考中獲得知識,鞏固課堂所學.
教師可以安排開放式作業,相比于傳統的練習題,開放式作業更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鍛煉創造性思維.以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七單元“含硅礦物與信息材料”這一部分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走訪問詢等方式制作含硅礦物的信息表.因為含硅礦物的種類豐富,學習進行調查的工作量大,為了減輕學生的工作量,教師可以安排每三個學生為一組,小組內部進行分工合作,共同進行調研.學生在進行課后拓展的過程中,能發揮集體的作用協作完成任務,學生能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完成對化學知識的提取,能在實踐中加深自己對于知識點的理解.這樣靈活、有趣的喜愛的作業方式,能擺脫傳統作用的枯燥,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點的鞏固,更加深入地融入知識之中,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熱情,培養、鍛煉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鍛煉化學思維,提高自身的化學素養.教師也能從多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反饋對教學方法、內容進行調整與完善,進一步深化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與課后拓展聯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促使其主動學習,提高化學成績.
教育與生活脫離不開,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的影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吃的東西、穿的衣服、用的物品樣樣都與化學分不開,因此,教師進行化學教學必須結合生活才能將課堂教學效率發揮至最大.在高中化學課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化學問題,使其在輕松、有趣的氛圍內學習并掌握化學知識,能培養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化學學科素質,提高化學成績,促進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