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玉丹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初級中學 226100)
黨在十九大中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屬于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從中可以了解到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發展,互利共贏的狀態,而將該方針融入到初中物理教學中,鼓勵學生理解生態與文化意識,這不僅可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能夠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主人,肩負著改善生存環境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任務,所以利用物理這科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作為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主戰場是十分有必要的.
初中物理課本中的內容大多數都與人們的生活和環境有關,教師可以從課本入手,在教學中融入生態教育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觀念,從自己做起,為祖國的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屬于自己的力量.比如教學與“聲”相關的內容時,不僅教會學生學習聲音的傳播特點以及如何在介質中傳播,還要引導學生學習噪音污染的概念、來源、危害等相關知識,為學生學習物理創設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識框架.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放一段“天空之城”的純音樂供學生欣賞,播放后接著在為學生放一段街道上人來車往的嘈雜的聲音供學生欣賞,播放完后教師可以提問:“大家喜歡那段聲音啊,說說為什么?”學生們受到聲音的直觀影響,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小明說:“喜歡天空之城,因為他恬淡優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令人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小強說:“喜歡天空之城,不喜歡第二段嘈雜的聲音,因為噪聲讓人聽著會很厭煩,影響人的心情.”接著大家不斷地發表自己關于聲音的看法,不約而同的討厭嘈雜的聲音,教師這時候做出總結;“大家說得對嘈雜的聲音確實讓人很討厭,所以在此大家需要明白以后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做一個文明人,既然學習了聲音的傳播,那就應該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盡量避免制造讓人討厭的聲音.通過課堂上的情境創設以及問題的回答,不僅使得學生們對于聲音的傳播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更是引導學生了解聲音污染的危害,從而使大家切身體會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新課改后的教學方式應該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改變以往教師“一言堂”的格局.首先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進行交流,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課堂參與意識,在共同學習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例如,在學習“光現象”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提前準備好的三菱鏡給大家發下去,同時向學生講授關于光的折射的概念、分類、以及特點等相關知識,在學生簡單的了解之后與學生一起用三菱鏡去做關于光的折射的實驗,教師先給學生做個示范,接著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當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作出效果時,教師要給與一定的鼓勵.之后教師可以引入光污染這一問題,將其分類、特點、給學生進行細致的講解,同時引導學生將自己常見的光污染案例在課堂上進行舉例,這時候學生會說出“高樓的外玻璃的反光、晚上車燈的照射”等污染想象.教師對學生說出的案例進行分析,表明其危害和怎么防止,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對于光的知識框架.通過教師與學生的深入交流和討論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的同時提升其環境意識、保護環境意識,進而培養學生強大的環境素養.
物理就是將生活中的經驗總結成專業的術語再經過教師講述出來,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回歸于生活.所以,教師在進行課本內容學習時一定要結合課外實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利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且利用活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加強環境知識和環境教育,向學生灌輸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例如,在學習“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組織學生自己去搜集與課本內容相關的信息和資源,比如能源的分類、特點以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鼓勵學生積極參于搜集,將與之相關的新聞、視頻、文章等內容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分享,同時教師也可以將自己準備好的視頻供學生欣賞學習,利用課堂上的交流解決而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通過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全面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課后教室還可以組織學生去附近的新能源廠房進行參觀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物理知識與生活的不可分割性,增加學生的生態文化教育.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有意識的通過創新課堂、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增加課外實踐等教學方式向學生滲透生態文明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通過教育增加學生的保護環境的能力,進而促進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