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偉丁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基礎部,江蘇 南京 21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教學改革,是對高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回答,更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因此,它是黨和國家對現代教育教學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更是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水平,提升自身素質的重要手段。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縱觀已有的“課程思政”研究,發現對高職英語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研究顯得勢在必行,因為英語學習課程普及面廣,學習時間最長,它涉及角色轉換等諸多社會心理因素,有時涉及個人尊嚴、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文明禮儀等方面。目前,思政教育在英語教學中存在如下不足:教師上課時僅僅注重傳授語言知識點,而忽略引導學生正確價值觀,同時高校的管理部門在政治教育方面沒有形成統一的協同機制。因此思政教育成功與否決定畢業生能否成為既具有人文知識與素養,也會做人做事,更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家國情懷的全方位人才。在“課程思政”缺位是不行的。為推動高職英語的“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本文在實踐的基礎上,研究在高職英語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方法與特點,為培養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貢獻一份力量。
相對其他課程來講,高職英語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對于高職教師來說,要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大學英語課中去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大學英語是作為第二語言存在,教師控制課堂交際,學生使用語言的機會很少,教師在傳授聽說讀寫譯的技能時,都很覺吃力,不容易被學生接受,再挖掘英語學科背后蘊含的“思政”教育點更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但是只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在語言和文化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學生還是樂于接受。以南京科技職業學院為例,招有15個國家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帶來他們自己國家的文化,高職學生在與留學生的互動中,不僅英語水平提高了,他們的愛國、誠信、平等、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樹立起來
我們的外語教育是架起中外交流的橋梁,有義務把中國引向高速發展之中的世界。身處其中的高職學生,通過線上與線下的學習,學會怎么做人和做事。在這個過程中,外語教育不可避免地承擔了更多責任,要去應對和處理在個人尊嚴、倫理道德、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問題。在我們的中學課本里出現過的白求恩大夫的故事就是外語教育承擔課程思政更多責任的最好體現之一。白求恩同志是來自加拿大的著名胸外科醫師,他以滿腔的工作熱情、嚴謹的工作態度、精湛的醫療技術等,贏得中國人民的熱烈愛戴,白求恩大夫的事跡告訴我們很多值得紀念的,值得推廣的,值得歌頌的正能量:做人要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對待工作要極端熱情,精益求精。接受這樣的思政教育的學生,也能出色地完成跨文化交際的各種 任務。
“課程思政”的目的是挖掘課程的思想政治資源,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利用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等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的協同發展。
課堂教學過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陣地和重要的途徑。作為一名英語教師,首先要提升自己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并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如上課不遲到,不隨意調課,在上課前,提早幾分鐘進教室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這幾分鐘是思政的最好時刻。利用這短短幾分鐘了解學生動態和想法,給與正確引導。在授課過程中,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的價值觀,通過傳播正能量去感染學生,例如:我們在講虛擬語氣時,要求學生對給予幫助的同學用虛擬語氣表示感謝,課后教師通過認真批改作業和答疑方式來展現敬業精神,通過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來展示教育的公平公正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挖掘了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可以用于思想教育的素材,其中在聽力和閱讀訓練中,我們可找一些“三農工作”,北斗等熱點問題,讓學生在訓練中,既提高聽力能力和閱讀能力,又能讓學生為畢業后打贏脫貧攻堅戰去添磚加瓦打下伏筆。昨日新生開學報到,我們學生可以用學過的英語口語接待外國友人,既讓外國友人感覺中國人的友誼。也讓學生愛國之心油然而生。這種浸潤式的思政教育,有誰感覺它的刻意存在呢?
課程思政的核心是在授課過程之中,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潛移默化地開展思想引領。在作為師生溝通橋梁的英語課堂上,我們通過積極探索,深入挖掘所講授課程中所蘊含的育人元素,形成“聚合”。如在講《職業核心英語》第三單元“career life”時,我們在設計問題“what do you think about job hopping and moving between jobs”,我都向學生揭示作為員工有忠于新單位和原單位的義務,有奉獻和團結互助的義務等等,而閱讀課文“survival skills for a job you detest ”本身就包含育人元素,如腳踏實地工作,創新等,以此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腳踏實地和敢于創新的好習慣,大大提高他們就業后的成功概率,在課堂教學內容的精心安排之外,我們可搭建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等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此外,我們可利用微課、慕課等各種新型教學方式來豐富教學形式,如在講《職業核心英語》第五單元時“job hunting and interview”為了將思政教育落到實處,讓學生在找工作時,做到自信,我們就得利用ppt,微課制作一面試的視頻,這為提高“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創造了良好的平臺環境,能很好解決思政教育和課程教學需協同發展的 問題。
高校思政教育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同樣也是每門課程教學都應該承擔的任務。它不是增設一門新課,也不是增加一項教學活動,而是將思想教育潛移默化融入課程教學中,做到潤物細無聲。而要做到這一切,首先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改變。英語教學實施“課程思政”,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