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曉東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二十二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新疆 巴音郭楞 841300)
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實際生產環節和經營環節所需要的存儲技術、通訊技術等,并且在農業生產環節和經營環節實現信息化。農業信息化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了較快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時間較短,但在短期內取得了較大的飛躍。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農業信息化建設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推進農業轉型的重要動力。農業信息化建設應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相符。
農業信息化是在農業領域合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更加全面地發展農業,并且將信息技術有效滲透到生產、消費等環節中,不斷優化現代農業發展流程,實現農產品銷售、農業管理和農業生產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農業改造和升級速度,從整體上提升了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提高了農業決策的準確性和農業經營管理水平,促進我國現代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1]。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信息化占據著重要地位[2]。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代農業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重要階段。使用信息技術裝備農業和全面改造農業,提升農業服務水平,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重要的數據和信息。對現代農業中的各種要素實施數字化設計,將實現農業科學化管理、精準化運營和智能化設計,可以大幅度降低農業生產對能源的消耗,減少生產成本支出,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除此之外,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優化和升級農業產業結構,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優化和改善農業發展環境,增強農業競爭力,促進現代農業全面發展。
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是農業生產的目標。農業生產有十分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因此在種養之前掌握市場供需情況十分必要。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對信息需求度更高。通過信息技術建立市場價格預警系統、農業決策指揮系統、農產品供需系統,可以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最大程度降低農業生產與種植的盲目性,降低資源消耗,生產出更多市場需要的農產品,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方向。
我國農業信息化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相關部門還沒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完善的制度提供有效保障。這不利于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提升,也不利于獲取各種農業信息,不能正確指導農業信息發布。為此,政府部門要加強農業信息建設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確保農業信息化建設穩定、有序進行,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使農民真正享受到農業信息化帶來的經濟效益。
雖然我國已經陸續開發了農業網絡體系、信息數據庫和各種網絡信息產品,但是普及應用范圍較小,主要原因是嚴重缺乏技術水平高和農業專業能力強的人才[3]。在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要重點培養和引進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保證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工作人員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較高的網絡技能和豐富的農業實踐經驗。現今,我國這方面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
現階段,我國很多地區沒有建立完善的農業信息化標準體系,沒有合理規劃和布局農業信息化工程建設。農業專業化網絡建設方面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很多農村地區沒有接入網絡,對農用信息的利用效率較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信息傳輸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較低,嚴重阻礙了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順利推進。
除此之外,我國部分地區農業信息采集體系還不夠完善,存在農業信息重疊和嚴重浪費的現象。
當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進展十分快速,但是部分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無法滿足實際發展需要,特別是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相關調查表明,我國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仍然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不利于加快農業信息化進程。近年,我國政府加大了對偏遠山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但與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十分明顯的差距。
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資金是重要的保障。政府要為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足夠的資金,拓寬籌資渠道,制定完善的制度,吸引社會資金,加快農業信息產業發展速度[4]。
同時,政府部門要科學規劃農業信息化建設,有效整合和優化現有資源,加大資金投入,為信息化人才培訓、信息系統維護等提供資金支持。
除此之外,要頒布一系列政策,加強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引導。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的作用,加大對農業信息資源的管理力度,提升農業信息的真實性、科學性,防止錯誤信息誤導、阻礙農業信息化建設。
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人才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相關部門要重視人才培養工作,積極建設人才隊伍,組織開展人才培訓活動。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需要大量懂信息技術和專業能力較高的復合型人才。相關部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水平、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的專業人才隊伍,鼓勵人才下基層為基層農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5]。
首先,要全面了解農民和相關企業對信息的需求,高度重視信息采集和信息整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資源體系,有效整合資源,引導農業人員積極開發和利用信息。
其次,要建立一支專業的信息采集隊伍。充分發揮信息服務站和工作人員的積極作用,全面掌握和了解各個地區的實際農業生產動態,利用互聯網與各地區的農業信息網建立聯系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農業信息利用效率[6]。
再次,要做好信息分析利用工作,深層次開發、利用和加工信息資源,保證農業信息網中的信息符合農民需求。
相關部門要適當調整和優化農業信息結構,將當地資源與農民需求有效結合在一起,提供與當地農業發展特點相符的信息資源,為農業生產前、生產中和生產后提供正確的決策指導信息,提升指導信息的可操作性與實踐性。
在信息采集過程中,要健全和完善信息采集指標體系,在采集范圍中納入經濟發展急需的指標,使用科學的方式與方法采集信息,防止人為因素影響。
同時,要求工作人員深入到生產一線開展相關調查和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在處理農業信息過程中,建立完善的農業數據庫,包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供求等信息。在信息發布過程中,要不斷拓寬信息發布渠道,制訂完善的信息發布制度,建立以農業行政部門為主、具有較高權威性的信息發布渠道,增強農業信息的有效性、綜合性與科學性。
除此之外,要重點提升農民的素質,推動農業信息普及。相關部門要重視農民技術培訓工作,提升農民利用農業信息的能力。積極發展技術和職業教育,為農民提供更多學習機會,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應擴大農業信息利用范圍,提高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為了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助推現代農業發展,要積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樹立農業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增強農業企業投資的信心。要深化農村管理形式改革,提升農村土地流轉的規范性,為農民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要加大對農村相關產業的扶持力度,增強新型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程度,滿足農業市場信息化發展要求,從根本上推動農業信息化進程,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除此之外,政府部門要出臺支持政策,為農業企業的信息化發展提供支持,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要想推動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必須實現農業信息化。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改良傳統農業,為傳統農業轉變創造條件。利用信息技術將農業資源、市場基本信息、生產要素有效結合起來,從整體上提升農業發展水平,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高效、穩定、健康發展。